美国城市文学地图:以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文学再现策略的改变

在后都市的现实语境中,文学再现策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都市小说场景看,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迁移,不再集中表现中心或商业区城市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随着都市发展模式的改变,为了寻找更好的居住地,中产阶级逐渐向郊区迁移,这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一种常态。住在郊区的中产阶级白人逐渐成为普通美国人的象征,成为后现代美国社会的主流。而遗留在城市中心的是那些没有经济实力或迁移能力的亚群体,如黑人、穷白人、流浪汉等弱势群体。他们簇拥在没落的、衰败的城市中心,与疾病、溃烂和黑暗抗争。他们虽然居住在城市中心但却不是城市的主角,也不是城市精神的主导者。在许多传统的城市作家眼中,城市是一个历史的整体。但在后都市小说中反整体化趋势很明显,呈现出本土社区和限定区域的特征。如《看不见的人》中的哈莱姆黑人居住区、《斯塔兹·朗尼根》三部曲中的芝加哥南区爱尔兰裔居住区和艾尔格伦笔下的波兰人居住区等。正是城市场景的改变,都市小说中的主人公也由单一的英雄人物向多样的非英雄人物转变。整个都市文本都试图消解中心和英雄。英雄已无用武之地。从审美的角度看,“许多西方主流小说把今天的城市世界首先描绘成一个文本的符号世界,其中信息和交流技术的幻影和惹人注目的消费客体占支配地位。对许多作家来说,这些文本表明城市生活的鲜明特征不再是现代性而是后现代性。后现代作家典型地关注个人与社会对抗的虚假性和虚构性”[11]。他们面对的不是经验的世界而是虚构的结构和幻影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