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88:40岁我成了文娱先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也曾青春年少

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的爱。

为了孩子,母亲可以做任何事。

即使被人骂不要脸,被人骂破鞋,也不在乎。

徐金柱一拍大腿,训徐春草,“草儿,你说的啥话也?”

“咱俩打小一起长大,我能干那种不要脸的事吗?”

许春草道,“哥,我是自愿的,你不用装,也不用说场面话,咱们一起长大,我还不了解你吗?你曾偷看……”

“打住!”徐金柱老脸一红。

他也年轻过,有过热烈又疯狂的青春。

老话说,小伙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

徐金柱的火力相当壮,即便睡凉炕,也无法消耗全部的火力。

他年少时,经常约姑娘,去过小树林,钻过山洞,游过小河。

后来,娶了老婆,生了娃,徐金柱把心思放在老婆孩子身上,老实了。

生老三的时候,他老婆难产大出血,去世了。

要是老婆没去世,以徐金柱的火力,估计老五老六老七都生出来了。

毕竟,这年代没啥娱乐设施。

天黑之后,没有地方娱乐,总不能蒙头睡大觉吧,总得搞点乐子。

老婆去世之后,徐金柱为了三个儿子,变了一个人,把他全部的爱,给了儿子们。

他一天24小时,围着儿子们转。

有人说,男人是在一瞬间成熟的。

徐金柱成熟的时刻,是他老婆去世后。

徐金柱转移话题,“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说我当年的事了。我问你,你为啥突然对儿子的成绩上心了?”

徐金柱教张飞龙四年了。

徐春草从没找他谈过孩子成绩的事。

她突然说这事,必然有原因。

徐春草说,“这不他五年级了,该考初中了,我怕他考不上三中。”

在他们镇上,有两个初中,一个是以镇命名的初中,还有一个以县命名的第三初级中学,被当地人称为三中。

成绩好的学生,都进了三中;成绩差的,才去镇中。

进了镇中的孩子,大多数上不到初三,就辍学了,回家种地,即便坚持到中考,也考不上中专或高中,落榜后,回家种地。

进了三中的学生,有的考上中专,有的考上高中,最终,成为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

徐金柱所在的村里,每年有二三十个孩子考初中,只有三五个能考上三中,剩下的都进了镇中,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成为打工的牛马,为老板买大奔贡献力量。

徐金柱说,“三中很难考的,你儿子基础差,很难考上,我劝你放弃。”

“不,我不放弃。我要求小龙必须考上三中,必须考上中专。”徐春草心里有目标,期盼儿子鲤鱼跃龙门,从农家子弟变成城里人。

徐金柱给她竖起大拇指,“你有这个想法,挺好的,值得夸一夸。我比较好奇,你为何突然有这种想法?”

这年头,大多数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采用放羊式养孩子,孩子成绩好,就让孩子继续读书,孩子成绩差,就让孩子回家种地。

没有家长要求孩子必须考多少分,必须上什么学。

徐春草欲言又止,沉默一会儿,她说道,“孩子他爸给我写信了……”

徐金柱闻言,顿时升起八卦之心,打听道,“你的陈世美给你来信了?”

当年,男知青抛弃徐春草母子三人,独自一人回到大城市。

村里人议论这事好几个月,骂徐春草不知自爱,也骂男知青是当代陈世美,没良心。

后来,在他们村,说到陈世美这个名字,特指一个人,那就是徐春草的男人。

徐春草点头。

确实是陈世美给她写了信。

信中说了他的近况,他与妻子的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

还说他心里最爱的女人,依然是徐春草,对她念念不忘,午夜梦回时,总会想起她。

只是,现在的他,是个小领导,不能抛弃现在的妻子,不能有生活作风问题。

信中提到了两个孩子,让徐春草好好培养他们,至少把他们培养成中专生或者大学生。

陈世美给徐春草画大饼,只要孩子成了中专生或大学生,毕业后,就能分配工作,在城里安家。

到那时,徐春草可以跟着孩子,也来城里安家。

他们俩就有见面的机会,就可以破镜重圆,旧情复燃,再续前缘。

许春草激动坏了,迫切想与她的陈世美再续前缘。

可是,有一个无比严重的问题,她把大儿子养废了,二儿子养半废了。

张飞龙成绩很差,根本不可能考上三中,考中专更是天方夜谭。

要知道,这年代中专比高中吃香,中专录取分数更高。

许春草为了让徐金柱重点培养她老二,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付出自己,用她的身体换儿子的灿烂未来。

徐金柱说,“我了解你的情况了,我会重点关注飞龙的。不过,我提前说好,要是我揍了他,你不能找我麻烦。”

徐春草得到满意的答复,笑起来,“你把他当自己的孩子,该打就打,该骂就骂。”

“有你这句话,我知道怎么做了。”徐金柱起身离开。

徐春草拉住他,“哥,你别走,在我家吃饭呗。”

“我有正事。”

徐金柱来到镇上,了解建材行情。

在镇子的东面,有一个砖窑厂,专门制造红砖。

周围村子的村民建房,都从这里买红砖。

徐金柱问了价格,一块砖卖9分钱。

盖五间房子,大概需要2万块砖。

此外,还需要钢筋、水泥、石头等材料。

除了建材,还需要木工、瓦工、石匠等人。

这些人不是白帮忙的,都要工钱。

现在的市场价是,每人每天一块钱。

而且,还得管人家吃饭。

年前,他们村的王老五,建了五间新房,吃掉三头大肥猪。

把物料、人工、饭费等加到一起,建五间房子的成本,大概是5000块。

徐金柱原有积蓄1000块。

昨天,老二南下,他给老二50块钱。

之前,老三去县城读书时,他给了老三50块钱做生活费。

于是,他的积蓄只剩900块了。

这点钱,别说建房子了,连买红砖的钱都不够。

徐金柱叹气,钱到用时方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