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正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2章 卷一百一十七·北·周明帝纪

周世宗明皇帝名叫宇文毓,小名统万突,是太祖宇文泰的长子,母亲是姚夫人。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太祖到夏州,宇文毓在统万城出生,因此取了这个小名。西魏大统十四年(公元548年),宇文毓被封为宁都郡公。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代理华州事务。不久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宜州诸军事、宜州刺史。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被授为大将军,镇守陇右。孝闵帝宇文觉即位后,宇文毓进升为柱国,转任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他治理地方有很好的政绩,百姓都怀念他。等到孝闵帝被废,晋国公宇文护派使者到岐州迎接宇文毓。秋九月癸亥日,宇文毓到达京城,住在旧府邸。甲子日,群臣上表劝他即皇帝位,并准备天子车驾前去奉迎。宇文毓坚决推辞,群臣坚决请求,当天,宇文毓登上天王之位,大赦天下。乙丑日,在延寿殿接受群臣朝贺。

冬十月癸酉日,太师、赵国公李弼去世。己卯日,任命大将军、昌平公尉迟纲为柱国。乙酉日,在圆丘祭祀。丙戌日,在方丘祭祀。甲午日,祭祀太社。柱国、阳平公李远被赐死。这个月,梁国丞相陈霸先废掉梁主萧方智而自立为帝,这就是陈武帝。十一月庚子日,祭祀太庙。丁未日,在圆丘祭祀。丁巳日,宇文毓下诏说:“帝王之道,以宽仁为重要原则。魏朝政令中那些有轻微犯罪不至于判重罪、以及一些村民一家犯罪却连累数家被远地发配的,都应该放他们回来。”十二月庚午日,宇文毓拜谒成陵。癸酉日,返回宫中。庚辰日,任命大将军、辅城公宇文邕为柱国。戊子日,赦免长安在押囚犯。甲午日,宇文毓下诏说:“善良人的后代,尚且累世得到宽宥,何况魏氏以禅让的德行结束统治,怎能不加以体恤。元氏子女自从因赵贵等人的事受牵连以来,所有被没入官府为奴婢的,都应该释放赦免。”

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春正月乙未日,任命大冢宰、晋国公宇文护为太师。辛亥日,宇文毓亲自耕种籍田。癸丑日,册立王后独孤氏。丁巳日,雍州设置十二郡。又在河东设置蒲州,在河北设置虞州,在弘农设置陕州,在正平设置绛州,在宜阳设置熊州,在邵郡设置邵州。

二月癸未日,宇文毓下诏说:“帝王治理百姓,无不希望四海相同,远近一致,把百姓当作子女,像父母一样对待他们。一件事处理不当,就如同把百姓推进沟壑。敌境的百姓,原本同属王化。以往因为时局艰难,导致东西阻隔。于是使得边境之间,相互掠夺。说到这些,实在令人哀伤。从元年以来,有被掠入敌境的人,都可以释放赦免。”从冬天开始就没有下雨,到这个月才下大雪。三月甲午日,北齐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率全州前来归附,宇文毓派遣柱国、高阳公达奚武与大将军杨忠率领军队前去迎接。将雍州刺史改称为雍州牧,京兆郡守改称为京兆尹。以广业、修城二郡设置康州,以葭芦郡设置文州。戊申日,长安进献白雀。庚申日,宇文毓下诏说:“三十六国,九十九姓,自从魏氏南迁,都自称河南之民。如今周室定都关中,应该改称京兆人。”

夏四月己巳日,任命太师、晋国公宇文护为雍州牧。庚午日,荧惑星进入轩辕星区。辛未日,将死罪减轻一等,五年以下徒刑都予以赦免。甲戌日,王后独孤氏去世。甲申日,安葬敬后。五月乙未日,任命大司空、梁国公侯莫陈崇为大宗伯。六月癸亥日,嚈哒派使者进献地方特产。己巳日,授予高龄老人刺史、太守、县令等名誉官职,对鳏寡孤独之人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抚恤。将长安分出万年县,两县一同治理京城。辛未日,宇文毓前往昆明池。壬申日,长安进献白乌。派遣使者分别巡行各州郡,审理囚徒,考察风俗,掩埋暴露的尸骨。

秋七月甲午日,派遣柱国、宁蜀公尉迟迥率领军队在黄河以南修筑安乐城。丙申日,顺阳进献三足乌。八月甲子日,群臣上表祝贺。宇文毓下诏说:“上天不吝惜珍宝,大地呈现祥瑞,无不是威风凛凛的凤凰在楼阁筑巢,背负河图的龙马在池沼跳跃,岂止是日月如明珠相连,风雨调和如同美玉生辉。所以《钩命决》说‘帝王极其孝顺就会出现’。《元命苞》说‘是君主治理达到极致时才会有的’。虞舜以孝行著称,引来了不同脚趾的奇兽;周文王恭敬谨慎,使这吉祥的飞禽翱翔。先父以极高的德行润泽后世,遗留的仁爱施及百姓,远与千载之前的圣贤相符,降下这三足乌。这将使三方归心,九州安定。这样的大事,大福在于百姓。我怎敢埋没宗庙的福祉,不宣扬大恩。可以大赦天下,文武官员普遍晋升两级。”九月辛卯日,任命大将军杨忠、大将军王雄同为柱国。甲辰日,封少师元罗为韩国公,以延续魏朝的后代。丁未日,宇文毓前往同州。路过旧宅,赋诗道:“玉烛调秋气,金舆历旧宫。还如过白水,更似入新丰。霜潭渍晚菊,寒井落疏桐。举杯延故老,令闻歌《大风》。”

冬十月辛酉日,宇文毓返回宫中。乙丑日,派遣柱国尉迟迥镇守陇右。长安进献白兔。十二月辛酉日,突厥派使者进献地方特产。癸亥日,太庙建成。辛巳日,让功臣琅邪贞献公贺拔胜等十三人在太祖庙中配享祭祀。壬午日,大赦天下。

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春正月乙酉日,太师、晋国公宇文护上表归还政权,周明帝宇文毓开始亲自处理各种政务。但军事方面的事务,仍然由宇文护总管。开始将都督诸州军事改称为总管。丙辰日,封大将军、章武孝公宇文导的儿子宇文亮为永昌公,宇文翼为西阳公。三月癸巳日,陈列六军,周明帝亲自穿上铠甲,到东方迎接太白星。秦郡公宇文直镇守蒲州。吐谷浑侵犯边境。庚戌日,派遣大司马、博陵公贺兰祥率领军队前去讨伐。

四月戊午日,武当郡进献赤乌。甲戌日,有云。秦州进献白色的马,马鬃为朱红色。五月戊子日,周明帝下诏说:“历代帝王的事迹各不相同,因袭和变革的方式也有差异,无不传播八种政事以成就万物,确定三元作为纪时的标准。所以容成在轩辕时期创立历法,羲和在唐尧时代敬顺天时,《尚书·洪范》提出九类大法,大力弘扬五种法规。《易经》说:‘泽中有火,象征变革,君子因此修治历法,明辨时令。’所以历法的意义非常重大。只是微小的变化形成天象,天象发展到极致就会出现偏差,积累时间来确定时刻,时间积累多了就会有差错。从开天辟地到鲁哀公获麟,历经二百七十六万年,日影长度变化、岁余增减,司天官员没有记载,历算家也无从记录。寒暑交替,道理上却失去了正常顺序,恭敬地向百姓颁布时令,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错误呢。从前汉代巴郡的洛下闳善于制定历法,说八百年后,会有圣人来确定历法。从火德运行到如今,木德顺应了这一时运,我怎敢推辞呢。可以命令有关部门,广泛考察六种历法,仰望观察日、月、五星,深入推究古今,制定我周朝的历法,确定后上奏让我知晓。”己亥日,周明帝在正武殿审理案件。辛亥日,任命大宗伯、梁国公侯莫陈崇为大司徒,大司寇、高阳公达奚武为大宗伯,武阳公豆卢宁为大司寇,柱国、辅城公宇文邕为大司空。乙卯日,周明帝下诏说:“近来屡次有人检举揭发官府在大赦之前的事情。这虽然是出于嫉恶如仇,但先王制定赦免的原则,是让天下人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又去追查,那还怎么能自新呢。像这样的情况,有关部门不要去追究。只有仓库与天下人共同使用,汉帝说过‘我是为天下守护财物’。如果有侵吞盗窃公家财物、牲畜、钱粮的,若是魏朝的事情,时间已经久远,一概不必过问。自从周朝拥有天下以来,虽然经过赦免,但事迹能够查明的,有关部门应该立即追查到底。查得实情之后,只免除其罪行,按规定征收赔偿。”贺兰祥攻克洮阳、洪和二城,吐谷浑逃走。闰月庚申日,高昌派使者进献地方特产。

六月戊子日,下起连绵大雨。周明帝下诏说:“从前唐尧咨询四岳,殷人告示六种灾异,看到灾害就产生戒惧,都能实现当时的太平。我顺应天命,作为百姓的父母,不敢懈怠荒废,以求了解百姓的疾苦。然而连绵大雨成灾,损害麦子和禾苗,房屋倒塌,墙壁被冲毁,百姓陷入困苦。想必是我德行不足,百姓有什么过错呢?刑法政令的失误,我不知道原因在哪里。公卿大夫以及州牧、郡守和百姓等,如今应该各自呈上密封的奏章,直言进谏,不要有所忌讳。我将审阅考察,以回应上天的谴责。那些遭受水灾的地方,有关部门可以及时巡查,分条列举上奏让我知道。”庚子日,周明帝下诏说:“跟随我在颍川征战的,堪称元勋;不能忘记在父城奠定的基础,那里实际开启了帝王大业。先父处于天地初开、万物起始之时,拯救那动荡的局势,匡扶那衰败的国运。依靠英贤尽力,文武同心,辅佐成就大功,兴盛帝王之业。那些身披铠甲、手持兵器,冒着风雨征战的情景,每每回想往昔,实在令人感慨。至于功成名就,分封建国、赐予符节,我深感欣慰。那些为国家献身,妻子儿女无处可归的,我十分哀伤。凡是跟随先王前往夏州,从夏州出征以来,现在还在世以及已经去世的,都酌情赏赐钱帛,以符合我的心意。”这个月,陈武帝去世,兄长的儿子陈蒨即位,这就是陈文帝。

秋八月己亥日,周明帝将天王称号改为皇帝,追尊文王宇文泰为皇帝,大赦天下并更改年号。壬子日,任命大将军、安城公宇文宪为益州总管。癸丑日,增设御正四人,职位为上大夫。九月乙卯日,任命大将军、天水公宇文广为梁州总管。辛未日,进封辅城公宇文邕为鲁国公,安城公宇文宪为齐国公,秦郡公宇文直为卫国公,正平公宇文招为赵国公。封皇弟宇文俭为谯国公,宇文纯为陈国公,宇文盛为越国公,宇文达为代国公,宇文通为冀国公,宇文逌为滕国公。进封天水公宇文广为蔡国公,高阳公达奚武为郑国公,武阳公豆卢宁为楚国公,博陵公贺兰祥为凉国公,宁蜀公尉迟迥为蜀国公,化政公宇文贵为许国公,陈留公杨忠为随国公,昌平公尉迟纲为吴国公,武威公王雄为庸国公。食邑各一万户。冬十月甲午日,任命柱国、吴国公尉迟纲为泾州总管。这个月,北齐文宣帝去世,儿子高殷继位。任命柱国、蜀国公尉迟迥为秦州总管。

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春正月癸丑朔日,周明帝宇文毓在紫极殿大会群臣,开始采用百戏表演。三月辛酉日,重阳阁建成,周明帝在芳林园会见各位公卿、将领、卿大夫以及突厥使者,按不同等级赏赐钱帛。夏四月,周明帝在进食时遭遇中毒。庚子日,病情危急。周明帝下诏说: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禀受五常之气,天地有穷尽之时,五常也有变化推移,人怎么能够长存呢。所以有生必有死,这是事物的必然道理。处在这必然的道理之中,寿命长短之间,又有什么值得过多遗憾的呢。我虽然德行不足,但生性喜好典籍,披阅圣贤的遗论,未尝不以此自我开导。如今这是天命,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各位公卿以及在朝的卿大夫、士,军中大小督将、军人等,都建立功勋,历经多年,辅佐太祖,成就我周朝。如今我继承大业,处于天子之位,这上不辜负太祖,下不辜负我自身。我能够得以善终,追随先帝于地下,心中实在没有遗憾了。所遗憾的是,我登上大位,可以说有四年了,却不能使政治教化遵循常理,百姓富足,九州未能统一,两方边境仍然梗阻。想到这些心怀遗憾,死不瞑目。只希望仁兄冢宰宇文护,以及我先朝的执政大臣、先父的旧臣、公卿大臣等,齐心协力,互相勉励,不要忘记太祖的遗志,提携后人,我即使埋入九泉,形体也不朽。如今大位空缺,国家无主。我的儿子年幼,不能担当治国重任。鲁国公宇文邕,是我的三弟,宽仁大度,天下人都知道,能够弘扬我周朝大业的,必定是他。人贵在有始有终,你们侍奉太祖,辅佐我,可说是有始了,如果能顾念世道艰难,辅佐宇文邕来主宰天下,就可说是有终了。哀悼死者,侍奉生者,这是臣子的大节。你们记住这些话,让万代都称赞感叹。我生来节俭朴素,并非勉强力行菲薄,常常盖粗布被子,穿粗帛衣服,凡是使用的器具,都没有雕刻装饰。我身死之时,怎能违背舍弃这种喜好。丧事所需,务必力求俭约。用平时的衣服入殓,不要有金玉装饰。如果因为礼仪不能缺少,都让用瓦器。小殓完毕,哭丧七天。文武百官暂且权宜穿着丧服,并且身着素服办事。下葬之日,选择不长草木之地,依地势修坟,不堆土为坟,不种树。况且厚葬伤害生者,这是圣人所告诫的。我既然信服圣人的教诲,怎敢违背。所有官员,不要违背我的这个心意。四方州镇的使者到京,各自让他们哭丧三天,哭完后,都暂且权宜脱去丧服,再身着素服办事,等待统一除服。没有征召,各自按照职守镇守,不得擅自奔赴朝廷。礼仪有变通顺应时势的道理,下葬完毕,朝廷内外都除去丧服,恢复吉服。三年之内,不要禁止婚娶,饮食都照旧。时事繁多,我因病困而心烦意乱,只能说到这些。如果事情有没说到的,依照这些类推决断。临死前反思,古人也有这样的。我如今忍着死亡,写下我的心意。

这诏书就是周明帝口授的。辛丑日,周明帝在延寿殿驾崩,当时年仅二十七岁,谥号为明皇帝,庙号称世宗。五月辛未日,葬于昭陵。

周明帝宽宏英明、仁爱宽厚,使九族和睦,有君主的度量。年幼时就喜好学习,博览群书,擅长写文章,词采温和华丽。等到即位后,召集公卿以下有文学才能的八十多人在麟趾殿,刊定校正经史。又采集各种书籍,从伏羲、神农以来,到魏末为止,编为《世谱》,共五百卷。他所著的文章有十卷。

史臣说:周世宗宽仁有远见,睿智聪慧、博学多闻。处在藩王的尊贵地位时,实际有文昭一样的长处。如豹的英姿已经显现,而龙的品德仍在潜藏。但百官倾心,天下瞩目。等到迎接他即位、废黜孝闵帝,继承帝位,他礼遇功臣,使九族和睦,都遵循恭敬节俭之道,崇尚文儒,孜孜不倦地展现出有君主的德行。起初权臣专制,政令出自私门;最终被暗中下毒,享年不长。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