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7章 南直往事(2)偷香芋的耗子精
《红楼梦》第十九回有这样一个情节:
宝玉为了给黛玉解闷,编了个拿黛玉打趣的故事,大意是一群耗子精去庙里偷各种果品,有一只小耗子领命去偷香芋,他说只要自己变成香芋滚到香芋堆里,就可以将香芋偷偷搬走。其他耗子问他怎么变香芋,小耗子竟变成一个美女,说“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这个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内容过于无厘头,而且出现得太过突兀,和前后文又没什么联系。大概率是作者又在打哑谜了。
这个故事究竟有什么隐喻呢?我们先看一下故事前半段的原文:
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乃拔令箭一枝,遣一能干小耗前去打听。一时小耗回报:‘各处察访打听已毕,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老耗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道:‘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老耗听了大喜,即时点耗前去。乃拔令箭问:‘谁去偷米?’一耗便接令去偷米。又拔令箭问:‘谁去偷豆?’又一耗接令去偷豆。然后一一的都各领令去了。
注意文中用语:“升座议事”,“拔令箭一枝,遣一能干小耗前去打听”,“拔令箭问:去XX?一耗便接令去XX”,这分明是古代小说演义中,一个主帅端坐中军大帐,在大战来临前调兵遣将的场景。
因此耗子精偷米果的行动必然是隐喻一场战争,耗子隐喻一支军队。
耗子这个形象很自然与满人联系起来。
满人典型发式是“金钱鼠尾辫”,辫子像老鼠尾巴;另一方面,“子鼠”在五行属性上代表北方水,满清来自北方,水喻“清”(第十四回脂批有:清属水,子也。),“子鼠”确是满清合适的喻象。
不难看出,耗子精的行动应该是隐喻满清军队发动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地点在哪里呢?这在宝玉讲故事前就有交待:“你们扬州衙门里有一件大故事”,“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战争的地点当然就是扬州。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推定这是一场清军攻打扬州的战争。
讲故事之前宝玉还问过“扬州有何遗迹故事,土俗民风,黛玉只不答”。
明末清初,扬州发生过最重大的“故事”,莫过于史可法困守扬州城和城破之后八十万人被屠杀的“扬州十日”。
作为华夏民族亡国灭种的标志性事件,任何一个《红楼梦》成书时代的读书人提到“扬州故事”,一定会和困守扬州城、扬州十日联系在一起,就如今天的人提起抗日战争的南京,略懂历史的人一定会联想到南京大屠杀。
作者借宝玉之口问扬州有何故事,实是明知故问,有意提示后文内容隐喻清军攻打扬州的事情。
故事中还提到耗子偷窃的对象是“庙”,“庙”有朝廷的寓意,这里喻指南明的弘光朝廷。脂砚斋在“庙里果米最多”后面点评道:“庙里原来最多,妙妙!”,是说朝廷原不该有这么多钱。弘光朝是一个腐朽不堪的政权,税负之重比之崇祯时有过之无不及,搜刮民财、卖官鬻爵达到丧心病狂的程度。
事实上攻打扬州的战争,就等同于消灭弘光政权的战争。
清军开始全面南下进攻南明是弘光元年三月,到四月十四日开始攻打扬州,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失守,南京便门户大开,到五月十五日南京就沦陷了。从清军南下到弘光覆灭整个过程不到三个月,其中除在扬州遇阻之外,清军就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满清之所以如此轻易击溃弘光政权,除了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外部军阀相互攻阀外,就与清军对待南明的招抚、诱降策略有莫大关系,这就是“耗子精偷香芋”故事后半段隐喻的内容:
(老耗子)因又拔令箭问:“谁去偷香芋?”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应道:“我愿去偷香芋”。老耗和众耗见他这样,恐不谙练,且怯懦无力,都不准他去。小耗道:“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此去管比他们偷的还巧呢。”众耗忙问:“如何比他们巧呢?”小耗道:“我不学他们直偷。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岂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
偷香芋的耗子“怯懦无力”、“极小极弱”,但又“口齿伶俐,机谋深远”,这是指那些不善于征战但善于游说的“说客”。
“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指“说客”混入军队中进行策反、劝降。
“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岂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说的是用劝降、诱降,比直接军事对抗更巧妙。
脂砚斋在此处有点评:“果然巧,而且最毒。直偷者可防,此法不能防矣”,说直接的进攻可防,暗中策反却防无可防,诱降的喻意非常明确了。
派遣说客混入弘光政权进行策反、劝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陈洪范。
弘光初期,左懋第为正使、陈洪范为副使的使团前往北京与清廷议和,左懋第被清廷扣留,后被清廷斩杀。陈洪范则在北京被清廷秘密招降,得以顺利返回南京,他暗中在南明政权中从事了一系列挑拨、策反活动,至清军围困杭州时,陈洪范更是直接劝服了监国的潞王朱常淓,放弃抵抗、直接献城。
清军的策反活动非常积极,例如多尔衮和进攻扬州的主帅多铎,就频繁派人或修书劝降镇守扬州的史可法,史可法自然是严辞拒绝,并派兵逮捕使者,投入护城河淹死。但对部下的纷纷叛逃却“恐生内变”听之任之。
清军的诱降策略显然卓有成效:
早在弘光元年一月份的“睢州之变”中,河南总兵许定国诱杀北伐的总兵高杰,投降满清,使得南明失去了固守黄河的可能。
清军南下之后,四月初盱眙守军献城投降。
清军围困扬州时,四月十九日提督李本深率领总兵杨承祖等投降;四二十一日总兵张天禄、张天福带领部下投降;四月二十二日甘肃镇总兵李栖凤和监军道高歧凤欲劫持史可法未果,率领所部并勾结城内四川将领胡尚友、韩尚良一道出城降清;四月二十六日扬州城破之后,总兵胡茂祯、郭虎等人率军投降。
清军突破长江防线后,五月十五日兵临南京城下,南京献城投降。五月十六日四镇总兵之一刘良佐也率部投降。至此弘光政权赖以维系的江北四镇,除了黄得功之外,其余三部全部投降。
此时多铎给清廷的奏报称,四月到五月先后投降的有总兵23人、监军道2人、副总兵47人、参将游击86人,马步兵23万余人。奏报之后,又有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率部投降。
可以说清军的南下史,就是一部明军的投降史。
那么清军的招抚、诱降为何如此成功呢?答案就藏在“耗子精偷香芋”这个故事的结尾中:
众耗听了,都道:“妙却妙,只是不知怎么个变法?你先变个我们瞧瞧”。小耗听了,笑道:“这个不难,等我变来”。说毕,摇身说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众耗忙笑说:“变错了,变错了。原说变果子的,如何变出小姐来?”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耗子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美女,而且还是林黛玉的模样。
林黛玉在《红楼梦》的隐喻体系中是代表崇祯皇帝。这是说满清入关之后,将自己打扮成大明王朝正朔继承人的形象,高举“奉正朔、尊孔孟,以仁孝治天下”的大旗,厚葬了崇祯帝及其家眷,厚待明宗室。在北方与李自成征战时,清廷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南下攻打南明之时,则指责南明政权不为崇祯报仇、崇祯的太子还在世就“擅立福王”(福王即弘光皇帝朱由崧)。
总之打着崇祯的旗号做足了文章。
清军打着为崇祯报仇旗号吞噬北方疆土的策略颇具迷惑性,以至于弘光朝廷都对其歌功颂德,出巨资犒劳清军,将吴三桂击败李自成军队视为英雄之举,赐封吴三桂“蓟国公”,赠白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
另一方面,满清一改以往偶入中原便劫掠一番,然后满载出关的习惯。这次入关之后严明军纪,与四处打家劫舍的明军形成鲜明对比。对于投降的前明官员,官职不变、委以重任。同时采取了有效措施迅速稳定社会局面,并针对当时的社会积弊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改革,例如刚入北京就宣布废除“辽饷、剿饷、练饷”,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可以说若非后来强行推行剃发易服制度,满清治下颇有任贤用能、政清人和的气象。与乌烟瘴气、腐败不堪的弘光朝廷相比较,确实对明朝军民更有吸引力,这大概就是“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的寓意。
脂砚斋在“老耗子升座议事”处有一段奇怪的点评:
耗子亦能升座且议事,自是耗子有赏罚有制度矣。何今之耗子犹穿壁啮物,其升座者置而不问哉?
结合上面索隐的内容,不难理解“耗子亦能升座且议事,自是耗子有赏罚有制度”指清军入关初期纪律严明、赏罚有度,到了脂砚斋做点评的时代,各种制度已经开始涣散,清朝“穿壁啮物”的官吏们已经少有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