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联合国在千年发展目标中将减贫作为首要任务,可见,缓解和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与追求。亚当·斯密和西奥多·舒尔茨等经济学家均认为,个人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人力资本水平,而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提升贫困人口自身素质、自我发展能力等人力资本因素,从而增强其内部“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根本路径。为此,深入研究教育发展的减贫效应,一方面可以扩展教育发展与贫困缓减的研究理论,丰富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评估贫困家庭“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脱贫质量,提高未来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中国反贫困事业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本书围绕“教育发展对中国农村减贫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首先,详细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教育与贫困之间关系的研究,并做了简短的文献述评。进而结合农村贫困产生的原因以及反贫困的措施和手段,深入分析了教育促进农村减贫的作用机制,就此引申出教育发展对中国农村减贫的影响这一主题。其次,在此基础上,基于宏观与微观、空间与非空间、静态与动态、单维贫困与多维贫困等分析视角,借助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Logit模型、双重差分模型以及断点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受教育层次、受教育类型以及《义务教育法》实施和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最后,综合实证结果,并结合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贫困的实践与经验,就提升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优化农村居民受教育层次结构、强化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村反贫困战略实施的相关政策建议。
不得不指出,教育反贫困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本书仅从受教育水平、受教育层次、受教育类型、教育政策等视角进行了探讨。由于笔者学术积累有限,书中定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在本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我的博士导师钟水映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陈凤玲老师和田康老师的大力支持。
总体而言,本书适合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人员和社会实践人士阅读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