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评论(2019年第2期/第7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挖掘校史,打造校园文化地图

学校南湖校区占地2800余亩,通过对校园文化资源的全面挖掘、盘点和梳理,形成一套特有的有关地名命名的文化“密码”。道路分为三级,分别为大道、路、街。主干道分为东西纵向两条“大道”和南北横向八条“路”:东西方向有中原大道、中南大道,中原大道命名源于我校的前身中原大学,中南大道是我校的简称“中南大”;南北方向有博文路、明理路、厚德路、济世路、修身路、齐家路、治国路、天下路。连接“道”与“路”的是街,分别被命名为格物街、致知街、正心街、诚意街。命名分别来自儒家四书中《大学》的“三纲八目”——三纲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各街道区隔出的空间分别被命名为希贤岭、明昭园、仲弘园、梓年园、翔宇园,这些命名分别纪念我校的建校先贤邓小平(字希贤)、刘伯承(字明昭)、陈毅(字仲弘)、潘梓年以及在1967年亲自莅临我校指导的周恩来总理(字翔宇)。而居于其间的教学楼则依据我校第一任校长范文澜先生的名字而被命名为一系列“文”字头名字。这一套命名体系融合了学校的革命历史和对中国优秀教育传统与思想的理解,体现了我校人文社科类大学的定位。我们走在中南大的校园里,就是走在这样一套文化地图里,走在我校70年的历史脉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