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财经发展报告(2019~2020):北京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2018年北京财经发展的总体情况

2018年北京市总体财经环境平稳,财经运行状况良好,实现了稳中提质。接下来课题组分别从宏观经济发展、财政运行发展、金融运行发展三个方面,对2018年北京财经发展的相关情况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一)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2018年,北京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因此2018年全年经济整体运行平稳,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消费、投资活动和京津冀协同等方面都较好地实现了稳中提质。

1.经济增长方面

201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3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2017年的12.9万元增加至14万元。

在产业结构上,北京市三大产业2018年的比例结构为0.4∶18.6∶81.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继续下降,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连续八年提升,连续三年保持在80%以上。

分产业来看,2018年北京市持续深入推进农业“调转节”,传统农业整体缩减,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96.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下降4.0%;而都市型农业稳步发展,在农业占地面积缩减的同时,设施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水平有所提升,2018年设施亩均效益实现2.5万元/亩,比上年提高2.2%。

2018年北京市工业产值增势稳定,但企业利润降幅明显。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9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4.4%,实现工业增加值4464.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53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3.3%。

2018年北京市第三产业稳中向好,优势行业发挥带动作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553.6亿元,比上年增长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9%。其中,金融、科技、信息等优势行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超过4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近70%。

2.产业经济方面

2018年北京市建筑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回升,签订合同额增长较快。建筑业增加值为1274.9亿元,增速为3.3%,增速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2%,占比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全市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为3655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018年北京市交通运输、仓储行业稳步增长,电信业务量翻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行业的增加值为1346.2 亿元,比上年增长7.0%,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4%。2018年北京市批发零售业增速放缓,批发零售行业的增加值为2530.4亿元,比上年增长0.6%,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3%。2018年北京市住宿餐饮行业增加值小幅增长,住宿餐饮行业增加值为4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2018年北京市旅游市场持续繁荣,旅游收入可观,北京市2018年接待境内旅游者3.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6%,境内外旅游总收入5921亿元,比上年增长8.3%。2018年北京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分别为100和100.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与上年持平,基本保持稳定,通胀压力较小。

3.收入分配方面

2018年北京市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361元,同比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3%。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201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6倍。

2018年工资性收入是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占比超过60%。从四项明细收入看,工资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均保持高速上涨的态势;但由于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经营性收入出现了大幅的下滑。

2018年北京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中有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较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北京市从业人员的81.6%。

4.居民消费方面

2018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续放缓,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47.7亿元,比上年增长2.7%,增速较2017年下降2.5个百分点。2018年北京市服务性消费引领首都消费转型升级,全市实现服务性消费额136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9.1个百分点;占市场总消费额的53.8%,对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6%,成为带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2018年北京市消费支出稳步增长,全年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为39843元,同比增长6.5%,其中农村和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从消费结构来看,2018年居住支出成为居民消费支出金额最高的一项,达到14110元,人均住房消费支出增长了14.8%,成为拉动人均消费支出主要的因素。

2018年北京市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5%,略高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5%,涨幅最为显著。北京市新建住宅价格由跌转涨,至第四季度末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较上年上涨2.3%。而北京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持续下降,至第四季度末较上年同期价格下降1.9%。

5.投资活动方面

2018年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8001.3亿元,较上年减少9.9%。主要是由于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北京市经济发展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在逐渐降低,符合党中央对于北京的定位。其中,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行业投资增长较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1.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1.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7%,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2018年北京市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萎缩,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 2358亿元,较2017年下降11.2%,并且民间固定投资连续三年下滑。

2018年北京市房地产投资小幅上涨,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3.4%。同时,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北京市保障性住房投资增长44.1%,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31.7%,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

6.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

2018年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的开局之年,三地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优势互补,通力协作,区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8年,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三地地区生产总值为85139.9亿元,2014~2018年的年均增长率为6.6%。其中,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320.0亿元,年均增长6.7%;天津达到18809.6亿元,年均增长6.4%;河北达到36010.3亿元,年均增长6.7%。2018年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4.3∶34.4∶61.3。其中,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为81.0%,天津为58.6%,河北为46.2%。2014~2018年京津冀三地的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4~2018年京津冀交通领域取得长足进展。三地积极推动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促成一批重大交通项目落实落地,运输能力和服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三地公路里程合计为23.1万公里,比2014年增加1.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数为9657.4公里,比2014年增加1674.5公里。与此同时,三地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交通互联互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升。2018年,三地铁路客运量为3.2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0.6亿人次;货运量为32.8亿吨,比2014年增加3.6亿吨。

2014~2018年京津冀三地生态协同治理扎实推进。在空气治理方面,京津冀三地合力推进压减燃煤、控车节油、清洁能源改造等减排措施,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京津冀区域PM2.5平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40.9%。在水环境保护方面,京冀、津冀分别共同签署《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和《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2018年京津冀的优良水体占比分别为56%、40%和54%,比2014年分别提高32个、15个和8个百分点。在提效降耗方面,京津冀三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资源能源使用效率。2018年北京、天津、河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分别比2014年下降17.5%、21.5%和19.1%。

(二)财政运行发展的总体情况

2018年北京市财政运行情况良好,财政部门坚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财政收入超过100%完成调整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放缓;财政支出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支出金额实现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放缓;四本预算口径下的财政收支差额及收支自给率为2014年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此外,2018年北京市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政策、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采取支持生态涵养区的财政政策以及强化财政风险防控的政策,积极稳步推进各项财税改革和财政管理工作。

1.财政收入情况

(1)规模趋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步增长但增幅回落,政府性基金收入波动明显

2018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5785.9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4%,比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金额增加了355.1亿元,维持了2011年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绝对数额持续稳步增长的趋势。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17年增长了6.5%,这一增速略低于2017年的收入增速6.9%,究其原因在于2018年北京市继续响应中央号召,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增值税税率,统一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扩大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因而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速继续呈现稳中回落的态势。

2018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收入为2009.3亿元,比2017年政府性基金收入金额减少了1123.5亿元,下降了35.9%。北京市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波动较大,政府性基金收入的绝对金额在经历2015年、2016年的逐年下降之后,2017年急剧增加,2018年金额又重新跌回至2015年的金额水平。

2018年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为65.4亿元,较2017年而言,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加了3.8亿元,增速为6.2%。2012年以来,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绝对金额变化不明显,保持着相对平稳的态势;但是收入增速的数值呈现正负交替,可见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增速具有波动性。

2018年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为4216.7亿元,相比于2017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增加了629.3亿元,并且从2014年以来呈现逐年稳步递增的趋势。2018年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的增速为17.5%,比2017年的增速高13.6个百分点。

2018年北京市“四本”预算的财政收入总计12077.3亿元,比2017年下降了1.1%。除此之外,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政府债务余额为4248.9亿元,比2017年增长9.6%,仅达到债务限额的51.2%,目前北京市政府债务风险尚在安全可控的范围。

(2)结构特征:全市税收收入占比上升,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不断上升

2018年北京市“四本”预算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为47.9%,是“四本”预算中收入规模最大的一本预算,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占比为34.9%,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比为16.6%,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占比为0.5%。相比于2017年,2018年北京市总体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占比有所提升,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占比保持不变,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比大幅下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个部分。其中,税收收入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占比为86.1%,较2017年增长了0.1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占比为13.8%,较2017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由此说明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内部结构的变化为税收收入的占比略微上升、非税收入的占比略微下降,二者结构更为优化。

从各项明细税收收入结构来看,2018年北京市继续深化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从而导致增值税收入占比持续增长,全年增值税为1793.0亿元,在总税收收入中的占比为35.9%;企业所得税为1287.7亿元,在总税收收入中的占比为25.8%;个人所得税为728.5亿元,在总税收收入中的占比为14.6%。这三大税收收入占比达76.3%,说明北京市税收收入结构的一个特点为税种来源比较集中,增值税、所得税为北京市财政的主体税种。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占比分别为6.0%、4.9%、4.9%、4.2%。

从层级结构来看,2018年北京市本级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中的占比为58.1%,16个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占比为41.9%。2014年以来,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不断快速上升,区级合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不断下降,二者的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2.财政支出情况

(1)规模趋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稳步增长但增幅有所下降

2018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7175.9亿元,比2017年的绝对数额增加了351.4亿元,保持着2011年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金额呈现的稳步增长趋势;2018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增速为5.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增速在2016年之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2018年的增速是一个新的低点。

2018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支出为2531.7亿元,较2017年而言增加了70.1亿元,增速为2.8%。2010~2018年,政府性基金支出的绝对数额和增速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再次下降、再次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可见政府性基金支出波动较大。

2018年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支出为48.7亿元,比2017年下降了17.3%。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绝对数额自2013年以来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在2017年有所回升,但2018年再次下降。

2018年北京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为3039.1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17.1%,保持了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绝对数额逐年增长的趋势。自2015年以来,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增速呈现出上下波动且波幅较大的特征。2018年全市“四本”预算的财政支出总计12795.4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7.2%。

(2)结构特征:民生相关支出占比较大,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比小于区级

2018年北京市“四本”预算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占比最大,为56.1%,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的占比为23.8%,政府性基金支出的占比为19.8%,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的占比为0.4%,与“四本”预算的收入占比排名保持一致。

从各项明细支出结构来看,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规模占比排名前三位的明细支出为城乡社区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分别为17.3%、14.3%、10.2%,合计占比41.8%,说明北京市政府重视民生、关注民生,在提高民生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财政资金。增速最快的三类明细支出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城乡社区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幅度分别为20.1%、19.4%和17.6%。

从层级结构来看,2018年北京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在全市支出中的占比为45.5%,16个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在全市支出中的占比为54.5%,2010年以来市本级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金额一直低于16个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总额,但是差距呈现出先扩大再缩小的趋势,2011~2015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占比下降而区级合计的占比上升,二者差距逐渐扩大;2015~2018年市本级占比逐渐上升而区级合计的占比逐渐下降,二者差距又重新缩小。

3.财政收支关系

2018年北京市的整体财政收支关系偏紧,收支形势较为严峻。四本预算总的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收支差额(财政收入减去财政支出)为-1073.2亿元,收入少于支出的差额为2014年以来的最大值。其中,一般公共预算的收支差额是-1390.0亿元,而且2011~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直小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而且差距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小于支出的财政资金缺口大部分是依靠中央转移支付来填补以保证财政工作的正常运转,2018年北京市中央返还及补助等收入为2186.7亿元,2017年中央返还及补助等收入1921.5亿元,2018年中央转移支付比2017年增加了13.8%。2018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小于政府性基金支出,收支差额为-522.4亿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大于国有资本经营支出,收支差额为16.7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大于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收支差额为1177.6亿元,自2014年以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大于支出的金额逐年增长。

另外,2018年四本预算财政总收支的自给率(财政收入除以财政支出)为91.6%,为2014年以来的最低值。其中,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的自给率为80.6%,略低于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的自给率83.0%,是自2011以来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最低的一年。政府性基金的自给率为79.4%,低于2017年政府性基金自给率126.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自给率为134.3%,高于2017年的自给率108.6%;社会保险基金的自给率为138.8%,略高于2017年的自给率水平。

4.财税体制改革

2018年,北京市落实中央财税制度改革政策,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北京市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挥好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2018年北京市财政局采取的财税体制改革措施包括:①2018年3月北京市财政局起草《关于北京市全面实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到各级预算部门和所有财政资金,同时创新绩效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时点由“事后”向“事前”转移;②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18年北京市财政局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以促进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同时优化纳税业务管理,多方位提高纳税便利度;③北京市财政局采取了大量支持生态涵养区的举措,不断加大对生态涵养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动生态涵养区实现可持续发展;④北京市财政局采取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加大财政预决算的公开力度、推进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规范PPP项目的日常管理、建立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等一系列强化北京市财政风险防控的政策举措。

(三)金融运行发展的总体情况

2018年北京市金融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一方面,北京市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大幅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首次纳入统计口径,企业债券的大幅增加也表明北京市在解决实体企业的融资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方面,北京市证券市场运行平稳,上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新三板”市场进一步优化;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量持续增加,信贷投向结构得到了优化。此外,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金融资源的优化布局,以加强金融风险防控。

1.金融市场情况

2018年北京市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不断完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大幅提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7784.0亿元,同比增加9528.7亿元,增长率为115.4%,为五年来最高,是从2015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下降以来首次上涨。

2018年北京市证券市场整体平稳运行。上证、深证总交易额为911465.7亿元,同比减少88791.3亿元,增长率为-8.9%。其中,股票交易金额为149887.0亿元,同比减少44857.7亿元,增长率为-23.0%;基金交易金额为25144.4亿元,同比增加3038.7亿元,增长率为13.7%;债券交易金额为737453.7亿元,同比减少51994.5亿元,增长率为-6.6%。

2018年北京市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北京辖区共有上市公司316家,占全国A股上市公司3567家的8.9%,占比比2017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末,北京市上市公司总股本25600.0亿股,占A股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9.4%;总市值为115833.6亿元,占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26.6%。上市公司中,有主板公司166家、中小板公司52家、创业板公司98家。

2018年北京“新三板”市场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末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总数为10691家,较上年减少939家,增长率为-8.1%;总股本为6324.5亿股,同比减少432.2亿股,增长率为-6.4%;总市值为34487.3亿元,同比减少14917.3亿元,增长率为-30.2%;累计发行股票1402次,增长率为-48.6%;发行股数123.8亿股,增长率为-48.2%;累计共融资604.4亿元,增长率为-54.8%;挂牌公司共计1440家,占全国挂牌公司的13.5%,在全国省份中排名第二;挂牌公司累计发行股票186次,发行金额为83.0亿元,在全国省份中排名第一。

2018年北京互联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截至2018年末,北京有互联网金融机构39家,占全国互联网金融机构(103家)的37.9%。这39家互联网金融机构累计借贷金额为15032亿元,同比增长2958亿元。因部分机构在2017年和2018年运营信息披露有出入,排除2018年新增贷款金额为负值的5家,剩下34家互联网金融机构累计借贷金额为14159亿元,2017年累计借贷金额为10673亿元,同比增长32.7%。

2.金融机构情况

2018年北京市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量持续增加,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向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高精尖产业支持力度明显增大,有力推动了北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北京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57092.2亿元,增长率为9.0%,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70483.7亿元,增长率为1.3%。本外币贷款中,境内贷款为68354.4亿元,增长率为3.6%;本外币境外贷款2129.3亿元,增长率为-40.7%。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50430.4亿元,增长率为9.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66767.0亿元,增长率为5.3%。人民币贷款中,境内贷款为66669.8亿元,增长率为5.3%;人民币境外贷款为97.2亿元,增长率为18.8%。而外汇各项存款余额为970.7亿美元,增长率为3.4%;外汇各项贷款余额为541.5亿美元,增长率为-42.7%。外汇贷款中,境内贷款为245.5亿美元,增长率为-39.8%;境外贷款为296.1亿美元,增长率为-44.9%。

2018年北京市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增大。一是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截至2018年末,中资银行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融资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上年同期北京市银行业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表内外融资余额为8228.9亿元。二是继续支持重点工程建设,截至2018年末,中资银行支持北京市2018年重点工程项目融资余额1432.8亿元。三是助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与文化中心建设,截至2018年末,银行业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为5900.5亿元,文化创意贷款余额为1793.6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499.3亿元和156.5亿元。

2018年底,北京市证券业协会登记备案的证券营业部会员共计534家,比2017年底增加18家,增长率为3.5%;登记备案经纪类证券分公司59家,比2017年底增加2家,增长率为3.5%;登记备案分支机构总和为593家,比2017年底增加26家,增长率为4.6%。在职营销人员为8228人,比2017年底减少282人,增长率为-3.3%;在职投顾人员为1894人,比2017年底增加256人,增长率为15.6%。

2018年北京市保险机构收入整体趋于稳定,增速回落。2018年末北京市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793.3亿元,比2017年减少179.8亿元,增长率为-9.1%,为7年来首次负增长。原保险保费支出为629.4亿元,比2017年增加51.6亿元,增长率为8.9%,为4年来增长率首次提高。

2018年末,北京有私募基金管理人4356家,比2017年增加248家,占全国私募基金管理人数(24448家)的17.8%;总共管理了13561只基金,比2017年增加1079只基金,占全国基金总数目(74642只基金)的18.2%;北京管理基金规模为29938亿元,比2017年增加3927亿元,占全国基金规模(127783亿元)的23.4%。

3.金融调控与改革

在金融市场方面,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上市发展的意见》,以推动证券市场发展,建立支持企业上市政策体系;北京市修订了《北京市交易场所管理办法(试行)》,健全交易场所退出机制和长效监管机制,加强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建设,积极推动区域环境交易市场合作,以健全和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为了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建立了重大风险应急处置机制,积极协调化解高风险事件,并加强金融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推动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示范发展,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在新三板基础上大力发展四板市场,推动五板市场创新发展,鼓励支持本市企业通过三个市场开展融资和规范发展。

在金融机构方面,北京市金融监管局成立了外资金融工作专班,积极与“一行两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及时掌握外资机构申请设立信息,针对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开展专场推介会,大力吸引外资机构落户。北京市积极推动保险机构商业医保发展,不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养结合,深化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强调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式,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基础上,稳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切实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同时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力度,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推动农村金融领域实现创新发展。

在科技金融方面,北京市积极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并引导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积极健全科技金融统筹发展工作机制,印发关于支持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的相关政策,并做好市政协关于优化北京科技金融生态体系重点提案的办理工作。在与“三城一区”紧密衔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办好中关村银行。

此外,北京市政府重视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金融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紧扣首都金融发展主题,加强金融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加大金融人才服务协调力度,不断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环境,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探索金融人才发展协同工作。重视文化金融工作,积极在文化、版权、旅游、体育等领域打造一批文化金融品牌。重视绿色金融工作,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和绿色金融交易场所。重视普惠金融,努力在扶贫、健康、教育、养老等方面加强金融供给,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