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过程、方法和技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预估期

预估期是在接案期之后社会工作服务的一个基本阶段,社会工作者经过预估分析后,可以为之后的计划期制订相应的计划和介入期的介入打好基础。

(一)预估的含义

根据美国《社会工作词典》的定义,“预估是一个决定问题的性质、原因、程度及牵涉于其中的个性和情形的过程,社会工作的功能在于获得对问题及其成因的了解,并能够找出解决问题或把问题减到最小的办法”。

根据黑珀渥斯(Hepworth,1999)的两种预估的定义方式,他认为预估是指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一个过程,也是指由案主与社会工作者及机构互动的过程。

简而言之,预估期是一个进行评估的过程,主要是指在接案前的准备、初期面谈、收集资料、与案主初步建立社会工作关系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对问题、人、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一个暂时性的基本评估过程。预估期与评估期都是社会工作过程模式中的评估过程,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预估期是事先的评估,而评估期是对整个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评估,重在总结与反思。

(二)预估的目的与内容

预估是一个认识案主的过程,目的是达到对案主的问题、案主自身以及他们与所处的环境互动的了解,并对之形成概念化的认识,最终目的是为计划期计划的制订做出贡献。具体来说,预估的目标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对案主的问题有清晰的陈述,包括明确是谁有怎样的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性质、范围、程度、持续时间,以及问题对案主的影响。

二是收集、了解案主的信息资料,包括案主个人的生活经历、人格特征,以及行为特征;此外,还应该了解案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和感受、案主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案主改变问题的动力与能力等。

三是对案主所处的系统与环境有清楚的界定,包括家庭、朋友、学校、工作单位、社区,这些系统与环境因素对案主的问题有什么影响;要清楚地阐述案主与其周围的系统和环境是如何互动的,找到其中能够支持案主改变、成长的因素和不利于案主成长、改变的因素。

四是要整合所有的信息,包括问题、人和环境的信息,为形成介入计划做好准备。

(三)预估的特点

每个案主、案主存在的问题及他们所处的情境都是特殊、独一无二的,且社会工作服务的整个过程的情况时时变动,这些社会工作服务的特点也因此决定了预估期的特点。

首先,预估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共同参与、互动的过程。在预估的过程中,由于案主最了解自己,社会工作者应该与案主一起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一起发掘问题并了解问题的形成原因、性质、范围、程度,对问题形成共识,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的共同参与和互动有助于启发案主潜能,有助于案主的成长。

其次,预估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工作服务不断深入和推进,案主的情况、服务过程的进度会时时变化,社会工作者需要针对变化的情况随时调整服务的步调与目标。由此可见,预估贯穿于整个服务过程中,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

再次,预估是一个多面向的过程。从案主的角度来说,由于人类问题本身的多样化及其成因的复杂性,要求社会工作者在预估的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说,由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和所采用的理论架构不同,社会工作者的切入点也不同。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明白各种理论框架都有长短,要注意综合运用,对案主的问题进行多方位、全面性的综合性分析,这样有利于之后制订计划。

最后,预估是一个分析与行动并重的过程。预估的过程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对案主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进行抽象的思考,但同时也要与案主、案主所处的实际环境、相关机构和部门进行接触,不断扩充完善资料进而修正预估的判断。也就是说,在预估期,社会工作者需要既动脑又动手,分析与行动并重。

(四)预估的步骤

预估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共同参与,汇集资料信息、分析、整合和记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案主需要完成两个步骤。第一,整合并陈述案主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探究案主的特点(包括案主的长处与弱点、改变的意愿等)、案主与环境系统的互动及受到的影响;第二,就整理出的信息,进行记录和撰写。

1.第一步,对案主的问题、人、环境进行分析探究

(1)探究案主的问题及需要

在接案期,社会工作者运用回顾、探查和咨询等技巧对案主的信息进行收集,在初期面谈中,社会工作者与案主进行面对面的信息收集。这些都使社会工作者对案主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接触。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在预估期需要对案主存在的问题做出清楚的界定与确认。只有当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对问题的界定与确认达成一致时,才能使解决问题成为可能。

当然,由于案主的来源不同,自愿和非自愿寻求服务的案主、转介的案主和外展工作的案主,他们对于问题的界定与确认是有差别的。有的案主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是不正确的,有的案主则会因为没有充分信任社工而不轻易将所有问题呈现出来,等等。这些情况都是很有可能存在的,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需要以案主为中心,要全面、审慎地对案主的问题进行界定与认识。全面、审慎的认识包括以下几点:

·问题发生的时间;

·问题发生的地点;

·问题发生的频率;

·问题持续的时间长短;

·问题产生的后果,对案主的影响;

·问题产生的原因;

·案主对于此问题的定义、情绪与归因;

·案主所关心的是什么;

·是否有与问题相关的问题存在;

·对问题存在的严重性和危险性的评估,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目前与该情况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问题发生在案主人生的哪个发展阶段或哪个生活转换期。

此外,科斯特·艾西曼和霍尔(Kirst-Ashman & Hull,1999)将可能存在的问题分为以下几类,以供我们参考: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社会关系方面的不满意;

·和正式组织的问题;

·角色表现方面的困难;

·社会变动的问题;

·心理和行为问题;

·资源不足;

·做决定的问题;

·文化冲突。

当然,以上只是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个线索,使社会工作者能够全面地进行预估,但具体的内容还需要社会工作者根据具体的特殊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2)探究案主的特点

有了问题的界定与确认,接下来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案主进行深入的认识,其中包括案主的个人内在系统的分析。案主内在系统的分析是指案主的生理、认知、情绪、行为和动机等方面的因素,以及案主的长处和弱点。此外,还应该了解案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的认识和感受、案主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案主改变问题的动力与能力等。具体来说,社会工作者需要探究的问题包括:

·案主的生活经历;

·案主的人格特征;

·案主生理上的特点;

·案主心理情绪上的特征;

·案主行为和动机方面的特征;

·案主寻求改变的动机怎么样;

·案主为解决和对付自己存在的问题所做的努力;

·案主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技巧,以及案主有哪些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技巧和长处。

(3)对案主的环境系统与其互动的分析

案主所处的环境系统,如家庭、学校、社区和工作单位等,以及案主与这些系统互动的情况,这些对于案主问题的形成、加深和改变都有莫大联系。所以,对案主的环境系统与其互动的分析,也是预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仔细思考和分析的问题包括:

·在案主的问题中,相关的人和系统有哪些,他们是如何互动而造成或维持此问题的?

·文化、社会等因素对案主的问题有什么影响?

·支持案主改变、成长的因素和资源,以及不利于案主成长、改变的因素和资源是什么?

·案主需要创造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什么?

2.第二步,撰写预估陈述报告

预估陈述报告,是通过预估而提出的一份整合事实和理论的案主的问题、家庭及其生态系统的摘要报告。预估陈述报告的撰写是在对收集的案主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案主的基本信息与特点、案主的问题与需要、案主的家庭系统与社会环境、案主问题的目标及先后次序等方面做出解释与摘要记录。由于不同的服务机构对于预估陈述报告的格式、形式和风格要求不同,所以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服务领域和机构要求来完成预估陈述报告。表1-1是一种类型的预估陈述报告的样例:

表1-1 预估陈述报告的样例

表1-1 预估陈述报告的样例-续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