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希祖后人:我的精神家园是整理他们的手稿
陈苏

朱希祖
(1879.02.01—1944.07.05)
浙江海盐人,史学大师,建构中国史学教育体系。
朱希祖与夫人张维有六个子女:长子朱偰、长女朱倩、次女朱倓、次子朱侃、三子朱侨、四子朱倞。
朱偰,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先君更于课余灯下,亲为讲解《史记》,至《伯夷传》,尝问余姊弟曰:“贾子谓贪夫殉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太史公则云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焉。尔等试各言其志。”余侃侃陈词:“殉财殉名,皆非所好,争权夺利,更所鄙弃;窃慕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愿以德行学问自勉。”
——朱偰
他是章太炎的得意门生,是鲁迅的师兄。
他是史学家,尤专南明史,他制定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史学课程体系,使史学成为独立学科;他参与制定的历史档案整理三步法成为其他学术机构整理档案的准绳;他参与规划史馆制度,撰文论述国史体例问题。
他是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参与制定中国最早的注音符号,积极撰文力推白话文、倡导新文化。他是《新青年》重要撰稿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进步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之一。
其子朱偰既是经济学家,也是历史学家,北有梁思成,南有朱偰,为保南京城墙,登高一呼,终换得中华门不倒。

1928年12月16日,朱希祖与夫人、子女全家福。坐者为朱希祖夫人张维与朱希祖,站者左起:朱倞、朱侃、朱倓、朱偰、朱侨 被访者供图
2012年8月,《朱希祖文集》出版,已出版6册,包括《朱希祖日记》、《朱希祖书信集郦亭诗稿》(包含诗歌和年谱)、《明季史料题跋》(外二种)和《中国史学通论史馆论议》,约180万字。
《朱希祖文集》的出版有着朱氏后人的努力与汗水,他们从2005年准备,2008年与中华书局签订协议。
2012年9月19日上午,朱希祖孙女、朱偰女儿、北京工商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朱元春,讲述了父子两代的史学传奇,以及这个家族与文史的不解之缘。

2012年8月出版的《朱希祖文集》
天地一书囚
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
——朱希祖《自嘲》
“我没有见过祖父,对他的了解,都是长辈讲述,或者从他的文字里。”朱元春对祖父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两首诗。“《自嘲》:‘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咏松》:‘不与栋梁争效用,宁同桃李斗芳菲?深山自有千秋意,肯学虬龙孟浪飞。’祖父不热衷政治,也不热衷社交,只做学问,他就是个读书人。”
朱希祖做学问功夫下得深,爱书成痴,节衣缩食,不买田不买地,只买书。他的日记上有他的书账,有时,他竟花一半收入买书。“有篇日记恰巧记了年三十下午,家里来了一批要书账的,他一一付清。大年初一下午,他又带着全家去逛书店。”
朱希祖藏书丰富,最盛时达25万册,主要是南明史料和地方志,还有手稿。“张元济编辑史料曾求助于祖父。祖父很开明,‘子孙能继起则遗子孙,否则,可送存图书馆,犹得贻令名于不朽也’。”后来,这批书由朱偰捐给了北京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
“祖父有民族气节,这是受老师章太炎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之前,朱希祖觉得要研究日本人的历史,要研究明代倭寇侵华的历史,他认为日本人一直有侵华野心。他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开这个课,别人不理解,没多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我听堂兄提及,抗战前,日本人曾想花重金买祖父的地方志,祖父拒绝了,地方志上常标有矿产、道路、水系,卖给你不是给你们侵略中国提供便利?这件事我没找到先人的文字记载。”
朱元春说祖父曾做了很多事情,但都很低调。他曾在北京大学极力主张通过公派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外国历史。北伐前,北京大学经费得不到保证,公派留学生姚从吾和毛准经常断炊。“祖父让姚从吾写文章,他帮助修改发表,以稿费当生活费。有时他更是出钱贴补。姑母朱倓的日记上有记录。”
朱希祖是孝子。他自幼家贫,其父在他十四五岁时就去世了,当时正教他《左传》。“祖父从此不翻《左传》。”朱偰曾经回忆,当年“‘四书’‘五经’皆将读毕,独未及《春秋左传》,余尝窃怪之。中年入蜀,见先君《重庆日记》,谓‘忆余十四岁上半年,先君授余《左传》,详细讲解,甚有兴味。其年先君得病,至七月末竟弃养,以致余不克卒业《左传》,抱恨终天,常不忍温读《左传》。今录《左传》襄公十年幼时所读,如旧相识……’方知先君之不授余《左传》,盖有其隐恨在焉”。
“祖父有很强的包容力。他的研究面很宽广。小学文字应用学、考古、姓氏、断代史、地方志都有涉猎。他的一生对现代史学教育体系建立、新文化运动,国语注音、标点符号,都有贡献。他用力最深,也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南明史研究,包括南明史料的搜集和辨析,其成果主要体现在史料题跋中。”
文史薪火传
叔皮有子述先人,又产曹昭笔有神。得月楼高钟秀甚,九原应喜看传薪。
——顾颉刚所撰朱希祖挽诗
“叔皮指史学家班彪,写《后传》,其子班固修《汉书》,女儿班昭完成哥哥未竟遗稿。顾颉刚以叔皮暗指祖父,班固暗指父亲朱偰,曹昭即班昭,暗指姑妈朱倓。”
朱偰是朱希祖长子,著名历史学家。今天,在南京,中华门依然矗立,这可说是朱偰以一顶“右派”帽子换来的。1956年,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他,面对南京拆城墙风波,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联合社会各界,保护南京明城墙。次年,他因此事被撤销职务,戴上“右派”帽子,更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受迫害而自杀。
“南京城墙,父亲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不仅政治前途,甚至身家性命。父亲太过耿直,他觉得应该有正义感,该坚持的要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写文章骂国民政府,骂黄金买卖,因此被蒋介石召见。他觉得作为文人,‘这是我的良心,我应该这么说’。这可能也是我们家人共同的性格,做事认真,一是一,二是二。”
朱元春觉得这与父亲受的教育有关。朱偰曾专门撰文回忆父亲如何教育他。“余幼受庭训,未入小学,先君于课馆之暇,常躬自授读,谆谆教诲,期望良殷……余年十一,始受读《楚辞》《文选》;先君更于课余灯下,亲为讲解《史记》,至《伯夷传》,尝问余姊弟曰:‘贾子谓贪夫徇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太史公则云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焉。尔等试各言其志。’余侃侃陈词:‘殉财殉名,皆非所好,争权夺利,更所鄙弃;窃慕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愿以德行学问自勉。’”朱偰的回答得到父亲的赞赏,他也颇受鼓励。“自此更立志自奋,《史记》读毕,即遵先君之命自修《资治通鉴》《续通鉴长编》《明通鉴》,下及《东华录》《东华续录》……”朱元春记得父亲晚年曾回忆:“那时我佩服鲁仲连,功成不居;我爱好乐毅,君子交绝不出恶声;我喜欢荆轲、聂政,支持正义,剪除强暴。那时我立志要做一个大丈夫,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父亲受祖父影响非常大,热爱民族国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治学严谨、热爱家乡。“最重要的当然是对文史的热爱,父亲专业是经济,但史学是家传。父亲和两位姑妈都没上小学,祖父亲自教授。父亲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很扎实。常常走着路诗就作出来了。”
朱希祖六子女,除朱偰继承衣钵,次女朱倓也对南明史颇有研究,曾写过《班昭》。她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曾任广州市中山图书馆馆长,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女中英杰”,建立广州首个妇女联合会,也是著名史学家罗香林的夫人。
一起听朱希祖讲课的还有大女儿朱倩。“大姑妈学问非常好,可惜15岁夭折。祖父一心想把她培养成李清照、班昭般的人物,她10岁属文,已清新可诵。”
朱希祖另外三子女朱侃、朱侨和朱倞虽未继承父亲衣钵,但在各自领域学有所长。次男朱侃就读于北京大学农学院,后为贵州省农林厅高级工程师,曾是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三男朱侨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四男朱倞1944年中央大学地理系毕业,曾在远征军中当翻译。
朱元春这一代,也有人从事文史研究。“二姑妈长子罗文,哈佛大学毕业,佛罗里达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从事蒙古史研究。”
除此,朱氏后人虽无继承家学者,但大多各擅其能。
朱偰两位夫人,10个子女。“大姐朱元晔20世纪50年代初参军,做空军地勤;二姐朱元昱是田径教练,曾破过全国800米纪录。”朱元春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文化大革命’前我已上大学,弟妹都赶上‘文化大革命’。恢复高考后,妹妹朱元智考入包头师院数学系,是江苏省戏剧学校老师,小弟朱元曙考入南师大中文系,是南京梅园中学副校长。”朱元春兄妹受家学熏陶,喜欢文史。“父亲不望子成龙,只是启发我们独立思考。他给我们讲诗歌,说他的父亲告诉他读诗要探本求源,直追汉魏,切不可与齐梁作后尘,他也经常和我们说文史。”

朱希祖孙女朱元春接受《嘉兴日报》记者采访 摄影 许金艳
“朱侃、朱侨、朱倞的孩子所学都与文史无关。朱倓有四子一女,除三子罗成夭折外,次子罗武是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四子罗康是香港一中学校长,女儿罗渝是神学博士。”
朱家第四代所学五花八门。“朱元曙儿子朱乐川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博士在读,研究同源词,导师是黄侃的再传弟子,与文史沾点边。”
近十余年,朱元春这辈人都已退休,有些后人还在自己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有些后人则在关注朱希祖、朱偰父子文献整理及研究。
朱乐川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词源学、域外汉籍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等。
近年,朱氏后人最大的事就是整理《朱希祖文集》。主要参与者是朱元春、朱元曙父子和朱元智。“其实,我父亲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开始整理《朱希祖文集》,已整理好的有四本,中华书局出了两本,另两本搁浅。”现在文集中的书信、诗歌、日记、年谱多为朱氏后人整理,“主要是朱元曙父子在整理”。朱元春也参与了一些资料的整理,“《明季史料题跋》,82篇跋文,这次出版增加的49篇,都是我们提供资料,承担校订工作,附录在《朱希祖日记》后出版的《朱倓日记》由我和朱元智整理,《朱倩日记》是我在整理”。
近几年,《朱希祖文集》原定500万字,包括朱希祖文学史论丛、史学论丛等,但受疫情和出版社人事变更影响,暂时搁置。但朱希祖、朱偰各类著作重版再版的有不少。商务印书馆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选入了朱希祖的《中国史学通论》和朱偰的《所得税发达史》。另外,朱偰曾出版的旧作《越南受降日记》《大运河的变迁》《中国运河史料选辑》《北京宫苑图考》等再版,同时在旧版中增加了《辽金燕京城郭宫苑图考》《金中都宫殿图考》等专著,特别是未刊手稿《林邑国考》等。
【对话】
“祖父与父亲的命运是20世纪知识分子的命运”
记者:整理《朱希祖文集》遇到过哪些困难?
朱元春:文集出版十分不易。祖父在北京大学之前资料太少,日记只剩十一二年,特别是在北京20年的日记,只剩几个月,我们常要在别人的回忆、日记、年谱、书信、报纸、北大校史、清华校史、辅仁校史中去找。国家图书馆存有父亲捐赠的祖父手稿,36个大纸口袋,2003年为搜集资料,我花了整整10天抄写。现在,文集是在姑父、父亲和朱季海整理的基础上,包括新发现的一两百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界对朱氏父子重视不够,近几年对祖父的研究多了起来。我和妹妹都不是文史专业,祖父的文章动不动就是《史记》《后汉书》,时代名、地名、人名、书名我们都不清楚,还有繁体字、异体字,断句,这对我们来说都是难点。
记者:整理过程中,有何感悟?
朱元春:祖父与父亲的命运是20世纪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的遭遇和苦难,也是这个国家的遭遇和国难。我的精神家园就是整理他们的手稿,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任务。就像《诗经·小雅·小宛》说:“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不要辜负生你养你的父母。我希望把他们的文字整理出来,为社会做贡献。这是我的愿望。
记者:未来还有什么出版计划?
朱元春:《朱希祖年谱长编》,朱元曙父子已编好,并和中华书局签了出版合同(该书于2013年11月出版)。我还想做《朱偰文集》,包括日记、游记、文学论著、考古论著、经济学论著。
我想编《朱氏父子与故乡海盐》(2013年9月,朱元春、朱元智、朱元曙等朱氏后人编《朱希祖、朱偰父子与故乡海盐》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用他们的语言、文章、日记、诗作来表明他们对故乡“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深情。他们口中的海盐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他们对故乡文献和历史十分热衷,想方设法搜集,从不吝啬,每次回海盐都买一大包。我专门整理了祖父搜集的海盐文献,有好几百种。祖父曾写过《海盐文献源流》《明海盐小瀛洲诗社考》。祖父说过最动情的话是“吾魂魄犹思故乡”,父亲的《美丽的故乡》《故乡散记》,写得十分动情。我是在他们对家乡爱的氛围中长大的。
补记:除了《朱希祖、朱偰父子与故乡海盐》,近几年朱氏后人更加注重朱氏父子与家乡关联的文献整理。2015年,朱元曙、朱学范合编出版《朱希祖及海盐朱氏人文》,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2019年,由朱元曙、朱乐川整理,与海盐县史志办公室合作的《尺素留真:朱希祖旧藏明清海盐人书札》也已出版。
记者:您父亲曾与祖父一起查勘南京附近的陵墓,除此,他们还有其他共同的学术行为吗?
朱元春:这是父子俩唯一的共同行动。1934年,祖父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主任,父亲是经济系主任,两人对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古迹,尤其是六朝陵墓,进行调查,举凡史乘记载所及,野老传闻所到,无不按图索骥,遍加访问,并按照西方考察方法,所到之处均拍照测量。实地调查14次,历时三年,骑马、露宿,很辛苦。父亲在朝天宫拍照还被军警抓过。
考察后,祖父主编《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父亲编撰《金陵古迹图考》《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
记者:您觉得您父亲有哪些成就?
朱元春:他写了40本书,写作是他的生存方式,涵盖文学、史学、财政金融诸多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父亲的13册著作出版,包括再版和纪念文集。他写的有关南京、北京的图考很有价值,人物传记《杜少陵评传》《玄奘西游记》中华书局曾再版,他的散文诗歌有独到之处,金融财政也有建树,所著《所得税发达史》,黄仁宇写《万历十五年》时曾借鉴。
记者:您父亲还是经济学家,有不少专著。他喜欢文史,为何却学经济?
朱元春:父亲喜欢文史,最好文艺,他受西方教育,喜欢摄影、旅行、写游记和散文,最佩服徐霞客。在北京大学他学政治经济学,在柏林大学修经济,他曾撰文:“所以未改学文学者,因一向认为艺术方面,以天才为第一,非强学所可几及……惟于课余之暇,从事文艺素养……”他在北京大学常去听历史系的课,在德国也修过经济史。
记者:您祖父与同乡张元济相交颇深,据说张元济编辑“四库丛刊”和《槜李文系》,两人交流颇多?
朱元春:祖父和张元济私交颇深。我们整理的祖父来往书信中,以“与张元济论学尺牍”最多,共156通(包括张元济来函),其中数封是交流“四库丛刊”和《槜李文系》的。
(2012年10月12日首发,2023年7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