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一本书,去哈尔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马迭尔宾馆,百年摩登与风流

1901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发,很多外国人来到哈尔滨追梦,希望在这里成就自我,其中就包括俄籍犹太人(后加入法国籍)约瑟·卡斯普。他最初在哈尔滨以开钟表修理店为生,很快便通过经营银器珠宝发迹,成为远东著名银器珠宝商。当时的中国大街(今中央大街)刚刚形成,还没有像样的建筑。但是,卡斯普以他犹太人的精明眼光,预料哈尔滨必将成为国际大都市,高端旅店将成为刚需,便决定在中国大街建起一个高档旅店。1906年,在今天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89号的位置,卡斯普邀请俄罗斯著名建筑师阿·勒·尤金洛夫设计,并建造了一座法国路易十四时期风格建筑,并精心为旅店起名为“马迭尔宾馆”。

“马迭尔”的含义是MODERN

“马迭尔”为俄语модерн的音译,意指“摩登的、时髦的、现代的,”与英文单词MODERN同义。这时髦,在历史上延续了百余年。

设计师特别讲求窗户、阳台、女儿墙和穹顶的装饰效果。马迭尔宾馆的正立面主体墙上,每层楼房的窗户都采用不同的造型,不仅有半圆额窗、圆弧额窗、圆额方角矩形窗和圆窗等多种形式,而且在组合上也讲究单窗、双窗及三连窗之分,连装饰每扇窗户的线脚也力求丰富多样,体现视觉上的立体感。

每座建筑,都是表达人类美学愿景的艺术作品。马迭尔宾馆表达的愿景是时尚、现代,它的一砖一瓦、一灯一柜,都流露着哈尔滨的迷人气质

马迭尔宾馆(局部)

阳台的设计更是充满欧陆风情,入口上方二层使用出挑的阳台对入口空间进行烘托。阳台的装饰方面也富有变化,二层阳台以厚重的砖砌礅垛巧妙地塑成一个圆环,三层阳台则由铸铁曲线栏杆构成。宾馆转角的上方,建筑师还特意设计了一个淡绿色的穹顶,轻盈而美妙。这样充满浪漫气息的建筑,出现在20世纪10年代的哈尔滨,可想而知是多么轰动、多么时髦、多么火爆。

马迭尔宾馆建成、开放后,很快成为社会上层人物休憩和娱乐的场所。除了建筑本身的时尚感与餐厅的高级感,马迭尔宾馆还常常举办芭蕾舞表演、选美比赛等活动,为哈尔滨带来了一种国际化的摩登生活。

1929年5月16日,宋庆龄为完成孙中山遗愿,访问苏联后回国,途经哈尔滨时,曾下榻马迭尔宾馆。1930年,第二国际领导人艾米尔·王德威尔得携夫人来哈访问,也下榻马迭尔宾馆。以他们当时的身份,足以证明马迭尔曾经的辉煌。

马迭尔一定会风流百年

约瑟·卡斯普在百年前马迭尔建成初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马迭尔一定会风流百年。”

马迭尔宾馆举办的选美比赛的优胜者——“王后”与“王妃”

马达尔宾馆内部(组图)

百年后回望卡斯普的愿望,不由得为之赞叹。这座有着百年风华的建筑见证了哈尔滨的历史。《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在1928年和1934年两次来到哈尔滨,下榻马迭尔宾馆。他在哈尔滨实地采访,后撰文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罪行。世界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也曾在20世纪30年代来哈演出,并下榻马迭尔宾馆。在哈尔滨市博物馆的“丁香消息——中央大街历史风情展”中,我曾看到过夏里亚宾的亲笔签名照。

马迭尔宾馆当年聚集了很多外籍人士和社会名流,也成为中共地下工作者和敌人进行谍报战的主战场。《马迭尔旅馆的枪声》《夜幕下的哈尔滨》《悬崖》等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都曾在此取景拍摄,让观众得以重温当年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1946年,哈尔滨这个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迎来了新生。1948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选定哈尔滨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地之一,马迭尔宾馆是新政协筹备会的会址,新政协从这里出发。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等知名爱国人士纷纷下榻于此。经过三次会谈,达成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马迭尔宾馆二楼一号会议室,就是中共中央代表与当时在哈民主人士进行会谈的会议室。如今,修缮如初的会议室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录着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烽火。

我们今天访问马迭尔宾馆,会看到宾馆走道两侧陈列着建设之初使用的书架、钟表、电话、装饰品等,还有卡斯普家族使用的当时非常高级的德国净水器、法国果篮、日本电熨斗,以及收藏的犹太教祭祀器皿。宾馆保存有历史名人房间18间,铭记了历史风云的点点滴滴。1949年9月,鲁迅之子周海婴也曾来到哈尔滨,爱好摄影的他特意为马迭尔宾馆拍下了一张照片,现保存于马迭尔宾馆大堂,照片不仅记录了马迭尔宾馆的风姿,还保存了当时中央大街路人的衣饰打扮与神态。

马迭尔宾馆内有历史名人房间18间,此为部分房间房门(组图)

2013年5月3日,马迭尔宾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马迭尔宾馆太著名了,著名到即使你是晚上来到中央大街,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它,因为哪里有音乐,哪里就是马迭尔。

当夜幕降临,马迭尔宾馆的阳台音乐会就开始了。潇洒帅气的俄罗斯音乐家,用小提琴演奏《喀秋莎》《卡林卡》《红梅花儿开》等俄罗斯经典音乐作品,引得观众掌声不断。美丽的金发俄罗斯女孩,用中文唱起《月亮代表我的心》《祝福》等中国流行歌曲,她那随风起舞的纱裙在灯光的照耀下,在广阔无垠的夜空衬托下,是那样飘逸、那样柔美,宛如天仙下凡……歌声中,我们好像回到了百年前的哈尔滨,时尚与风流百年不衰。

马迭尔冰棍,零下30℃来一根

哈尔滨的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然而,在这冰天雪地中,中央大街却有一道独特的景观——人手一支冰棍,那是马迭尔冰棍!这支冰棍品牌百余年始终畅销,无论三伏天,还是三九天,永远有人排队购买。

传说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好心有好报”的商业故事。一个俄国年轻人因贫病晕倒在马迭尔宾馆门口,约瑟·卡斯普端来面包片、红菜汤仗义救助。醒来的年轻人为表谢意,送给卡斯普身藏的冰激凌调配宫廷秘方。卡斯普按方调制出俄国公卿贵族喜爱的冰激凌味道。从此,马迭尔冰激凌大受推崇。后经卡斯普改良,外观变成方砖模样,并配以木片做把儿,马迭尔冰激凌变成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马迭尔冰棍。

这里的冰棍不再是为了满足人们解暑的需要:本地人买总是为了怀旧,外地游客买总是为了寻找仪式感。当冰棍在齿间融化的那一刻,快乐和满足仿佛也从舌尖直接停驻在心底。情绪低落的时候吃上一口,心里就会升起明亮的太阳。

土耳其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有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

马迭尔宾馆阳台音乐会

马迭尔冷饮厅

时光如白驹过隙,马迭尔宾馆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早已与哈尔滨人的生活深深相融。很多在哈尔滨长大的人,成年后远离家乡,最想念的味道,就是这口冰棍的味道。回到家乡,一定要买一根,只需一口,时光的闸门会随着对马迭尔冰棍的记忆轰然打开,遇见童年的自己。

这味道,也是哈尔滨的城市面孔之一。漫步在中央大街的面包石路上,品尝一口马迭尔冰棍,不仅是一次味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历史、文化和情感的美妙邂逅。它的味道成为哈尔滨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甜蜜符号,能让我们在怀旧中,更加热爱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