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大街,一条街就是一座博物馆
没有到过中央大街,就不能说来过哈尔滨。
有哈尔滨这座城市以来,中央大街就是哈尔滨最热闹的地方。从通江街走进中央大街,好像一步穿越进100多年前的西方油画中,来到19世纪末的欧洲,满眼都是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折中主义以及新艺术运动式建筑,每一个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独特的色彩。再加上绿树葱茏、鲜花锦簇,这油画的美,不仅让你深深爱上这里,也深深爱上自己,因为走在这条街上,自己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是另一种美丽。
“时髦”——中央大街的关键词
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这条大街的形成可追溯到1898年,当时哈尔滨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为方便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通过,在原沿江地段古河道的草甸子中开出一条土道,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在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更名为“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的关键词是“时髦”,百年前这里就是哈尔滨,乃至中国、全世界最时髦的地方之一。著名的马迭尔宾馆的“马迭尔”一词,就是俄语音译“时髦”的意思。现在的中央大街上有着鳞次栉比的商场,世界各国的好东西在这里应有尽有。其中,最热销的是俄罗斯商品店里的商品,巧克力、伏特加、大列巴、望远镜、套娃……让人目不暇接。当然,最时髦的当数哈尔滨的姑娘。哈尔滨姑娘个子高、体形好,在松花江水的滋润下皮肤细腻白皙。在哈尔滨百年来积淀的时髦风气下,哈尔滨姑娘敢穿、敢戴、敢美,而中央大街就是哈尔滨美女最多的地方,她们是哈尔滨最亮丽的风景线。

中央大街老照片(组图)
徐志摩见到哈尔滨美女的感受,很能代表他所生活的时代的中国人对哈尔滨的感受。那是他来到哈尔滨时写给陆小曼的信中提到的:“今早撞进一家糖果铺去,一位卖糖的姑娘黄头发白围裙,来得标致。我晓风里进来,本有些冻嘴,见了她索性愣住了,愣了半天,不得要领,她都笑了。……我从来不看女人的鞋帽,今天居然看了半天,有一顶红的真俏皮。”彼时的徐志摩和陆小曼,是互相交心的爱侣,所以才会分享自己在哈尔滨看见异域风情美女装束的心情。
中央大街建筑艺术博物馆
一条街,就是一座博物馆。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是没“SEI”(谁)了,只有哈尔滨中央大街!
很少有人知道中央大街的另一个名字——中央大街建筑艺术博物馆,整个步行街区,都是博物馆的展区。

中央大街老照片(组图)

中央大街老建筑(组图)
据博物馆的展板介绍,东起尚志大街,西至通江街,南起西十六道街、经纬街,北至防洪纪念塔,中央大街主街和辅街上的建筑都是博物馆的展品。
中央大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各类保护建筑36栋,汇集了从15世纪至19世纪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这些流派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最让世人称奇的是这条街上铺路的“面包石”。1924年,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为这条大街铺上了花岗岩雕筑的方石块。石块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小面包,所以哈尔滨人称之为“面包石”。最神奇的是,这个面包石并不是平铺在马路上的,而是最窄的立面向上,竖着插入地下,因此无比结实、牢固,百年来从不翻浆。
面包石铺路,与整条街上随处可见的欧式风格建筑共同构成了这条罕见的建筑艺术长廊。2008年,中央大街获得“联合国建筑成就奖”。2009年,在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中,中央大街从全国200多条街区中杀出重围,一举成为首届全国10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据哈尔滨市博物馆一位参加“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申报工作的工作人员说,2008年中央大街已经有了“建筑艺术博物馆”的概念,并挂牌。当时的哈尔滨,就提出了保护中央大街的每一座建筑,并汇成完整的建筑艺术博物馆的总体构想,这座博物馆不受季节影响,也没有大门和门票限制,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永远免费开放。
“面包石”上走过西装革履的成功犹太商人,走过风姿无限的俄罗斯女郎,走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游行队伍,走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士兵,走过千里迢迢扛着背包来开垦北大荒的战士,走过庆祝公私合营的秧歌队伍,走过抗洪抢险的人民子弟兵……

中央大街上的“面包石”

中央大街上的宠物店
在中央大街,我们可与历史对话,体味人在时间中的一切欢乐、热望、爱与梦想。这体味,本身就是一种哲学。
踏在“面包石”上,感受哈尔滨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你常常会收获惊喜,西餐节、狂欢节、婚庆节、服装节、街头文化节……歌舞,展览,音乐,花车游行……一切皆有可能。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生活态度
每一次去中央大街,我都会收获满满:华梅西餐厅前,排队买一个沙一克面包,再去万国洋行买一个烟囱面包冰激凌。夏季里,如果走渴了,来一杯哈尔滨的大扎啤,爽口透心的舒坦;冬季里有卖姜丝可乐的,来上大大的一杯,暖得你浑身都是劲儿。累了,坐在马迭尔宾馆的对面,听听阳台音乐会,悠扬的小提琴声、俄罗斯姑娘的歌声,会让你难忘;饿了,可选择的好吃的百年老店就太多了,你可去华梅西餐厅品尝俄罗斯大餐,也可去老厨家锅包肉感受一下哈尔滨原创的美食——锅包肉,在露西亚西餐厅可以很好地约一场下午茶,还有几家饺子店,啥馅的都有,估计你会犯选择困难症,只恨自己肚子不够大。
你就这样一直吃着、走着、看着,就走到了松花江边。
到防洪胜利纪念塔前拍个照,给守护这座城市的英雄们行个礼。
坐在江边上,遥望老江桥(松花江滨洲铁路桥),再看看过江索道穿江而过的惊险刺激。

中央大街万国洋行
“松花江水,静静地流淌,梦里依稀看到她奔腾的波浪,点点白帆的水面那船歌嘹亮……”歌手李健的一曲《松花江》,用深沉而朴素的情感咏叹了这座城市的母亲河。春天松花江开江时,半江春水半江冰,浮冰不断漂浮而过,偶尔撞击江堤,发出清脆的声响;夏天波涛翻滚,游船穿梭、游人如织;秋天江鸥翩翩飞过,继而南行;冬天更是狂欢的乐园,冰封三尺时,江面就是延伸的陆地,你可以看见为冰雪大世界取冰的车辆和工作人员,更有很多的冰雪游乐项目——马拉雪地轮胎、雪橇、冰滑梯等。
对哈尔滨人来说,中央大街既是待客的客厅,也是自家人最爱游玩的地方。我的孩子小时候,作业写完了,哪怕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他说一句“妈妈,带我去中央大街啊”,我立马就会答应。因为我也很喜欢去中央大街啊!
我俩去马迭尔买冰棍,我喜欢朗姆口味的,他最爱原味的奶香。我们拿着冰棍,站在中央商城的楼下,和路人一起看大屏幕上的老电影。那些年,中央商城每天晚上都放电影,如《虎口脱险》《出水芙蓉》等。站在那里看电影的,都是我们这样的:或是拿着冰棍,或是拿着烤肠、糖葫芦啥的,还有端一大杯啤酒解渴的,边吃喝边看。笑的时候大家一起,惊呼的时候大家一起,遗憾的时候“哎呀”声一起,情绪共鸣是这条大街带给我们的幸福感。大家心里想的也是同一件事:
生活是好好的,我也要好好的。
百余年来,中央大街饱经时光摩挲,留下了无数欢声笑语,这笑声连着过去,也衔着未来,谱写着哈尔滨不断前行的歌。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

松花江上的老江桥

马迭尔冰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