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天池伤科流派渊源与学术思想
一、天池伤科流派起源与发展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总结,至今已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亦形成了一众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长白山素有“世界生物资源宝库”之称,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药材资源丰富,著名的鹿茸、林蛙油等药材质量优良,同时负有盛名的药用植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细辛、天麻、五味子、红景天、灵芝、草丛蓉等。丰富且优质的药物资源为天池伤科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天池伤科流派始于清代光绪年间吉林省新城府孤榆树屯三岔河镇(现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三岔河镇),由祖籍山东省莱州府昌邑县(现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迁来的中医刘德玉。其祖辈皆以医为业。刘德玉先生根据经验秘方,博采众家之长,依本地气候特点,充分发挥道地药材的优势,结合正骨、理筋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骨伤疾病诊治手段。精湛的医术家传于刘秉衡,后至刘柏龄,天池伤科流派日臻形成。第四代传承人赵文海,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池伤科流派主要负责人,与第五代传承人冷向阳等,秉承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宗旨,带领天池伤科流派不断发展壮大,将传承模式由最初的族系传承发展到后来的师承传承、学系传承、培训传承、交流传承等逐渐开放的传承模式。通过建立天池伤科流派二级工作站传承天池伤科疗法,并与北京、辽宁、江苏、甘肃、海南、深圳及港、澳、台地区的多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示范门诊,推广天池伤科疗法;通过招收国内外研究生,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与培训等方式,使天池伤科疗法在东南亚及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也有传承。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天池伤科流派在世界各地都绽放光彩。
二、天池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
中医对疾病的研究离不开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环境、个人体质等因素。人类各个群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彼此隔离地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之中,不同的人群便留下了各自居住环境的烙印,地理环境影响着疾病的发病特点;人文历史环境决定着不同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同时个人体质存在着差异,也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各地医家经过不断的医疗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诊疗体系,并通过不断总结、提高和传承,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天池伤科流派就是这样一步步形成的。
1.学术思想
(1)“从血论治”:
《灵枢·营卫生会》云:“血者神气也”,《灵枢·平人绝谷》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表明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五藏生成》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液充实,则筋骨强劲,肌肉丰满,感觉灵敏,运动灵活。《正体类要》认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杂病源流犀烛·跌扑闪挫源流》中指出:“跌扑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气血相依,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能化气,气血损伤,亦从血论治。当人体受到外力损伤后,常导致气血运行紊乱,形成瘀血阻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因而强调伤病以活血化瘀为先。
(2)“肾主骨”: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肾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称为先天之本。肾与骨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体现了肾与生长发育密不可分的关系。《灵枢·本神》云:“肾藏精”,《素问·宣明五气》云:“肾主骨”,《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其充在骨”,《素问·五藏生成》云:“肾之合骨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在体为骨”,说明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须依赖肾精的滋养。如果肾精不足,髓不能养骨,则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就会出现障碍。唐代孙思邈认为补肾药能长骨髓,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时多用补肾药;蔺道人在治疗骨伤的系列药中亦多用补肾药。明代《外科集验方》中提出了“肾实则骨有生气”的论点,发展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理论,在治疗上力主补肾治疗骨伤科疾病。在继承《内经》理论及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疾病的特点,创制了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一系列方法和药物。
(3)“治肾亦治骨”:
肾主骨、生髓,髓充则能健骨。《素问·宣明五气》云:“肾主骨”,《灵枢·本神》云:“肾藏精”,《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其充在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在体为骨”,说明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须依赖肾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临床上肾的精气不足可见小儿的骨软无力、囟门迟闭,以及某些骨骼的发育畸形;对成人而言,肾精不足,骨髓空虚,不能养骨,易致下肢痿弱而行动困难,或骨质疏松、脆弱,易于骨折等。《诸病源候论》中“腰痛不得俯仰候”云:“肾主腰脚”,“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搏击,故腰痛也。”《医宗必读》认为腰痛的病因是:“有寒、有湿、有风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积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所以肾虚者,易患腰部扭闪和劳损等,而出现腰酸背痛、腰脊活动受限等症状。又如骨伤折断,必内动于肾,因肾生精髓,故骨折后如肾精不足,则无以养骨,骨折难以愈合。临床治疗时,必须用补肾之法,以续骨、接骨,即所谓“治肾亦治骨”也。
(4)“筋骨为重,不离气血”:
伤筋损骨亦可累及肝肾之精气。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云:“肾应骨,骨与肾合”“肝应筋,筋与肝合”,实践证明,举凡人之肝肾精气充足,可使筋骨强壮有力;若其人素质不壮,或久病体虚,则肝肾之精气不充盛,筋骨较弱。如遭受同一暴力,则后者更易发生骨折或脱骱。因此,筋骨伤后,若能注意调补肝肾,充分发挥精生骨髓、血荣筋络的作用,更能促进筋骨的修复。所以骨伤科临床,在三期分治的原则下,强调补益肝肾、益精填髓、固本培元的法则,是非常重要的。筋、骨是肝、肾的外合。肝主筋,肝又为藏血与调血的重要脏腑,在正常的情况下,肝通过筋的作用,主动与握。如果肝病,不但藏血的作用发生障碍,而且容易使风自内生。外风过亢,也能伤肝。内风与外风都能使筋的活动功能失常,呈现抽搐挛急或痿软无力等病理现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肝生筋……在变动为握……风伤筋”,《素问·痿论》云:“肝主身之筋膜……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即是说肝血濡润营养筋骨,肢节才“能步”“能摄”。一旦肝病,则筋病丛生,表现为筋痿、筋软、筋挛等。不仅如此,一切行动坐卧的支持能力,也都取决于筋的充盛与否,而筋的机能是通过肝脉来营养的。所以,骨伤科临床特别强调柔肝以养筋,活血和血以舒筋,补血养血以续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5)“痰湿瘀兼顾,虚实分清”:
骨伤科疾病多以肾虚为本,所以提出“治肾亦治骨”,但并非一味用补肾中药治疗所有骨伤科疾病,而是以补肾中药为主,兼顾其他致病邪气,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疗效;反对按图索骥,主张灵活应用、辨证论治骨伤科疾病。例如,腰椎疾病往往在肾虚的基础上合并有痰湿、瘀血等,所以治疗过程中以补肾为主,兼顾痰、湿、瘀。此外,筋骨的濡养不离气血,所以除应用补肾中药外,还需应用益气养血及活血类药物。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对于膝关节疾病,如关节软骨损伤、滑膜炎等,如果关节腔内积液比较重,说明有湿、有瘀,且久瘀不通必化痰,阻滞经络关节,为肿为痛,这时是以实证为主,所以治疗时,往往应用祛痰湿化瘀利关节的药物为君药,而以补肾中药为辅。对于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软骨破坏较重、肝肾亏虚明显、关节腔缺少润滑液而伴关节疼痛、屈伸活动受限者,往往辨证以虚证为主,兼有痰、湿、瘀邪,故治疗给予补肾中药为主,兼用通络药物。
2.治疗特色
(1)正骨理筋,内外兼顾:
正骨手法是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特色。天池伤科流派第三代传承人刘柏龄先生强调正骨手法应整体与局部并重,内外兼顾,尤其注重正骨手法的应用与研究。他荟萃隋、唐以来正骨手法精华,整理研究,自成体系,将手法归纳为治骨和治筋两大类。正骨手法归纳为拔伸、屈转、端挤、提按、分顶、牵抖、拿捏、按摩八法。在理筋手法治疗中,强调经络辨证、因人施术,自创了“二步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理筋八法”治疗腰肌劳损,强调手法与针刺配合应用,创立了“一牵三扳法”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疗效显著。手法治疗应秉承“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辨证施治知根底,端提挤按显功夫”的理念,施术时“重而不滞,轻而不浮,稳而见准;法之所施,使患者不感觉痛苦”。
(2)内外固定,因症施治:
固定是中医骨伤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防止手法整复后的再移位,并可促进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修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跌扑损伤,虽用手法调治,恐未尽得其宜,以致有治如未治之苦,则未可云医理之周详也。爰因身体上下、正侧之象,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以冀分者复合,欹者复正,高者就其平,陷者升其位,则危证可转于安”。说明损伤经手法复位等治疗后,需要辅以器械固定。固定的应用要因症施治。夹板固定时,一般不超上下关节,有利于关节屈伸及早期功能锻炼,又不妨碍肌肉的收缩功能;石膏固定时,近关节位置骨折,应采用超关节固定。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应采用形状不同的固定垫固定。若骨折近段断端向前、向外移位,远段断端向后、向内移位,可将棉垫放置在近段断端的前、外侧,远段断端的后、内侧,做不超关节的固定。天池伤科改进了蛙式固定器,用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具有固定可靠、使用方便等特点,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3)遣方用药,分清病因:
中药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重要武器,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骨伤科疾病的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多因外界暴力作用于人体,对人体局部造成损伤,临床上常分为3期。①初期:由于筋骨脉络损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伤处肿痛,痛处固定,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黄或薄白,脉数或弦涩;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②中期: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痂尚未生长,活动受限,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治宜和营生新、接骨续筋。③后期:疼痛缓解,已有骨痂生长,尚不坚固,且病久体虚,筋骨润养不足,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内治宜补肝肾、壮筋骨、养气血,外治宜舒筋活络。骨伤科疾病内因常与皮肉筋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有关,在临床应用中,根据证之阴阳、寒热、虚实、瘀湿之不同,随证加减,灵活变通,疗效更佳。同时,应根据损伤部位辨证施法。损伤虽同属瘀血,但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治疗的方药也不尽相同。《活法机要·坠损》云:“治登高坠下,重物撞打……心腹胸中停积瘀血不散,以上、中、下三焦分之,别其部位,上部犀角地黄汤,中部桃仁承气汤,下部抵当汤之类下之”。故可根据损伤部位,适当应用引经药,使药力作用于损伤部位,加强治疗效果。
(4)针刺治疗,辨证选穴:
针灸是中医骨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明示针灸可以刺激经络腧穴,疏通调节气血。《玉龙歌》云:“脊背强痛泻人中,挫闪腰痛亦可攻。”水沟穴(亦名人中穴)系督脉穴位。督脉循行于脊中,纵贯腰背,诸阳经均来交会,故有“阳脉之海”之称。故针水沟穴可达疏通督脉之气的效果,使瘀散肿消而伤病痊愈。经过大量的文献古籍整理及临床探索,天池伤科特色疗法针刺水沟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收效确切,已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针灸穴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