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 过渡型脑膜瘤

临床资料
女,55岁。5天前被家属发现口角歪斜,伴有伸舌左偏。发病时神志清楚,无呕吐,无肢体乏力,无抽搐,未予诊治。近2天患者自觉双下肢乏力,于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CT提示右颞叶肿块。
实验室检查:糖化血红蛋白6.9%(↑);余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影像学资料(图1-11-1)

T1WI

T2WI

T2 FLAIR

DWI(b=1000s/mm2)

增强横断位

增强冠状位
图1-11-1
诊断思路分析
一、定位征象
本病例肿块位于右侧额顶部,达到大脑半球凸面,需要考虑脑内或脑外肿瘤。
(1)广基征:
瘤体边缘呈广基底与右侧额顶部颅骨内板或硬脑膜紧密相连,邻近脑膜增厚、强化明显(图1-11-1F白箭)。
(2)脑回推压征、白质塌陷征:
与肿瘤相接触的右侧额顶叶脑回弓状移位和压缩改变,脑组织受压向内侧移位,肿瘤使脑灰质下方呈指状突起的脑白质受压而变形。
(3)假包膜征、脑脊液间隔征:
肿块与脑组织之间的一薄层结构为假包膜(图1-11-1A、B白箭),组织学上是脑脊液-血管周围间隙,该征象对确定肿块来源于脑外组织有特征性意义。
综上所述,本病例为右侧额顶部肿块,考虑颅内脑外占位。
二、定性征象
1.基本征象
MRI显示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T2 FLAIR呈等稍高信号(与脑灰质相比),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可见斑片稍低强化影,邻近脑实质受压内移,并见斑片状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水肿区。
2.特征性征象
(1)肿块信号均匀,MRI显示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T2 FLAIR呈等、稍高信号(与脑灰质相比)。
(2)增强后明显强化,且DWI(b=1000s/mm2)呈稍高信号,提示肿瘤血供丰富、实质较密实。
(3)脑膜尾征:瘤体边缘呈广基底与右侧额顶部颅骨内板或硬脑膜紧密相连,邻近脑膜增厚、强化,提示脑膜来源或受累可能。
三、综合诊断
中老年女性,影像学检查发现右侧额顶部病变,定位为颅内脑外病变,平扫信号均匀,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T2 FLAIR呈等、稍高信号(与脑灰质相比),增强后明显强化并见脑膜尾征。综合上述资料考虑为脑膜肿瘤可能性大。
四、鉴别诊断
1.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
起源于毛细血管的Zimmerman细胞,好发于35~55岁,男性多见。多发生于颅内血供相对丰富区域,大脑幕上、矢状窦旁及小脑幕区常见,大部分为良性,10%~20%为恶性或潜在恶性。MRI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特征性的等、低混杂信号。肿瘤血供丰富,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特别是T2WI低信号区明显强化较有特征性。肿瘤内钙化、出血、坏死及囊变少见,瘤周水肿较轻,少数病灶可见脑膜尾征及瘤周见供血血管影。MRI上T2WI的“黑白相间征”及显著不均匀强化的特点有助于诊断。
2.原发性硬脑膜淋巴瘤(PDL)
原发性硬脑膜淋巴瘤属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一个亚类,占PCNSL的比例不足1%。影像学显示肿瘤沿脑膜呈匍匐状生长,CT呈等或稍高密度,骨窗可见颅板毛糙或骨质破坏;MRI显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常伴明显的瘤周水肿。增强后肿瘤显著强化,邻近脑膜亦示强化,可呈“拖尾征”,较脑膜瘤的脑膜尾征范围更广。
3.孤立性浆细胞瘤
颅骨孤立性浆细胞瘤起源于骨髓,中老年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好发于额顶骨、斜坡及蝶鞍。肿瘤边界清楚,CT表现为稍高密度的实性肿块,呈溶骨性破坏、膨胀性生长,边缘无硬化,瘤内可见钙化。MRI上肿瘤T1WI及T2WI信号与脑灰质相似,弥散受限,信号均匀,坏死或囊变均少见,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线样强化,类似于硬膜尾征。
临床证据
1.术中探查
探查见右侧额颞顶部部分硬脑膜被肿瘤侵犯,沿骨窗边缘约0.3cm环形剪开硬脑膜,显露肿瘤,位于右额颞部颅内脑外,基底部位于右额颞顶部硬脑膜,呈宽基底匍匐状,大小约10.0cm×8.0cm,质较脆,色灰红,血供较丰富。
2.病理结果
镜下所见:送检组织(右侧额顶部肿瘤)部分边界清晰,局部可见薄层纤维性包膜,肿瘤细胞较密集,呈梭形排列,胞质轻度嗜酸性,核卵圆形,无明显核仁,无分裂象(图1-11-2)。
免疫组织化学:Vim(+),EMA(-),PR(-),S-100(-),Ki67index2%,CD56(+),NSE(-)。
结合HE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结果,病变符合脑膜瘤(过渡型),WHO Ⅰ级。

图1-11-2
病例综述
脑膜瘤(meningioma)是颅内非神经上皮细胞来源的最常见肿瘤,其组织结构有很多变异,分类观点较多。WHO(2000年)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膜瘤分为15个亚型,过渡型脑膜瘤是其中较常见的一个亚型,属于WHO Ⅰ级肿瘤,具有脑膜皮细胞型和纤维型脑膜瘤间过渡的特点,血供丰富,常单发,膨胀性生长为主,40~60岁中老年人常见。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
(1)大部分病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部分呈分叶状,多数以广基底附着于硬膜上并有脑膜尾征,周围可见假包膜征。
(2)MRI平扫大部分肿瘤T1WI呈等、稍低信号,部分T1WI呈均匀等信号。大部分T2WI呈高、等、低分层混杂信号,部分呈均匀等信号。
(3)病灶结构成分多样,部分肿瘤可合并囊变、坏死、钙化、玻璃样变。
(4)增强后大部分肿瘤边界清楚,可见脑膜尾征,强化效应显著,部分瘤组织中可见到血管流空T1WI、T2WI低信号影;肿瘤可侵犯邻近颅骨骨质,部分瘤周无明显水肿或有轻到中度水肿。
重要提示
本病例诊断的核心在于肿瘤的定位。肿瘤具有广基征、假包膜征、脑脊液间隔征、脑回推压征、白质塌陷征等征象,结合肿瘤的信号及强化特点,可诊断为脑膜瘤。
(邹明洋 唐润辉 蓝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