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章 继续读书
骆宝时神色如常,像是看不到柳为宁留心观察的眼神。
骆宝时边搓手,边解释道:“手上沾了铅笔墨,要洗一洗。”
柳为宁狐疑地看着骆宝时,他刚才没写几个字,也弄脏了吗?
见骆宝时不再说话,柳为宁只能将疑惑都放在心里。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好好读书,等到父亲恢复工作,自己最好能直接上跳级上五六年级,等个一年上中学。
落下的时光太多,用来读书的太少。
柳为宁只想快点变成有出息的人,才能为家人遮风挡雨。
再者说,自己读书上了大学,就能离王家人远一点。
这一次,她不想和王家再有任何牵连。
一个月后。
王敏涛收到了钟家的回信,信里,钟云鹏写下了自己来章市的时间。
王敏涛看了眼墙上的挂历,正好是明天。
她立刻进屋,穿好外套就要往章市去。
进城的班车每天都不多,这会儿离末班车还有不到一个小时,王敏涛的动作得快一点。
她走到门口,嘱咐王应常晚上不用等她回来吃饭。
田春雨正拎着刷干净的痰盂回来,看到王敏涛要出门,也不敢多问,只默默地将痰盂放到王德彪的床尾。
自从上次,想要拿刀跟人拼命被劝下来之后,王德彪天天就躺在床上,再也不起来了。
吃喝拉撒,一律等着家里人伺候。
要不是现在还没入夏,王德彪恨不得拉屎拉尿都直接躺着解决。
但家里没有这么多垫子和被子,他和田春雨一床,要是弄脏了,家里可没有多余的被子给他盖。
所以起床解决个人问题,是王德彪每天唯一的运动量。
痰盂是不会倒的,这些清洁的工作全部都落到了田春雨头上。
王德彪使唤起自己妻子得心应手,在他看来,田春雨这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要不是因为长得还有几分姿色,自己当年根本就不会娶她。
现在年纪上来了,生了孩子又胖得走形,王德彪只当她是个下人。
听到王敏涛要出门,王德彪翻了个身,不耐烦地嚷嚷道:“王敏涛,你不去上班,又要跑哪里去胡混?”
“你不上班,家里下个月连买米的票都没有!”
王敏涛深吸一口气,她知道现在不是和父亲犟嘴的好时机。
只能耐着性子和王德彪解释道:“爸,我不是瞎跑。钟家来人了,明天就到火车站,我得去接人啊。”
不说还好,说到这个上门女婿,王德彪更来气。
王德彪用手狠狠地砸着床板,发出沉闷的砰砰声,像是敲打在王敏涛紧绷的神经上。
“一个上门女婿,既不上班,也不种田,反而一门心思要去读书!”
“也就是我当时眼皮子浅,耳根子软,看不得你这个姑娘受委屈,点头同意了招婿这种赔钱的买卖!”
“要我说,你赶紧让钟家这个书呆子滚蛋!”
“我们家现在哪里有钱供他读书?老子都快吃不上饭了,还读书?”
“读书有什么用?”
王德彪越说越生气,直接将田春雨的枕头扔了出去,砸在王敏涛的脚下。
“王敏涛我告诉你,家里没钱,你也少打我那些棺材本的主意,要供你对象读书,自己想办法!”
王敏涛低下头,看着落在脚边,补丁处都露出棉絮的枕头,心中难过。
自己的人生,跟这个千疮百孔的枕头也没什么两样。
表面上东拼西凑,勉强绷出一张面皮子撑场面。
实际内里,早就烂透了。
王敏涛闭了闭眼,认命一般地弯腰捡起枕头,放在一旁的椅子上。
“爸,我知道了。”
“钟云鹏读书的钱,我会自己想办法,不会拿你的钱。”
王敏涛说完,大步走出了家门。
她不敢在家里哭。
柳为宁将网兜里的东西都放好,又装了两个布袋子吃食,这才跟柳达志说道:“三哥,东西都收拾好了,我们上山吧。”
骆宝时接过柳为宁手里的袋子,问道:“我还没给我爸带东西呢,要不我先回去一趟?”
柳为宁拦住他,说道:“上山的路不近,一来一回要好几个小时,我们这会儿不走,天黑都下不了山。”
“骆宝时,你放心,吃的用的,昨天晚上,我妈都准备了两份。”
“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都是能吃能用的,你们别嫌弃啊。”柳为宁笑盈盈地开玩笑。
骆宝时也笑了,“怎么会,这一个多月,我天天跑到你们家来蹭饭,要是被我爸知道了,肯定要教训我。”
“你放心,我爸那个老学究,一准不会拿你们的东西。”
“光是知道我在你们家吃住了这么长一段时间,他就该愧疚半天了。”
骆宝时说的是实话,这一个多月,他天天都往柳家跑。
一开始是快到午饭的时间过来,省得柳家人见不着他人,派柳为宁去找。
两家离得虽然不远,但骆宝时担心柳为宁一个小姑娘,别哪天碰到拐子将她拐走了。
所以骆宝时每天都自己主动过来。
刚开始一个星期,是只是午饭。
后来某一天下午,骆宝时给柳为宁讲题目,多说了一会儿,一抬头,夕阳已经要落下去了。
下班回来的刘爱玲看到骆宝时,又听柳达志说他这段时间都在给柳为宁补课,更加感动。
不管骆宝时说出什么理由,刘爱玲一概不听,大手一挥,让骆宝时以后晚饭也到家里来吃,天黑了就住在他们家里。
正好和柳达志睡一个屋,正好柳达为不在家,住的下。
几个孩子读书的问题,是刘爱玲的一块心病。
她自己虽然文化不高,但从丈夫的坚持里,刘爱玲深知读书对孩子的重要性。
加上他们之前在章市生活的时候,几个孩子成绩都很优秀。
跟着柳校长来到林场以后,大儿子没办法上大学,连找工作都成了难题,只能跟着柳校长进林区伐木。
二女儿在家里待了小半年,也知道升学无望,去了文工团。
剩下的两个孩子,刘爱玲咬着牙供着,就希望能撑到丈夫恢复工作那一天。
只要柳校长能回到学校教书,为宁和达志就还有继续读书的可能。
这也是支撑刘爱玲在生产队工作的另外一个动力。
所以对于主动帮助柳为宁学习的骆宝时,刘爱玲自然千恩万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