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起源于20世纪初的学科,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有了丰富的理论支持。经过众多学者数次的理论更新,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是主流指导理论。后来,社会学、经济学理论乃至自然科学理论被纷纷用于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取得了新的发展。职业决策社会学习理论、生涯混沌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职业决策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阿尔伯特·班杜拉创立,主要强调个人的学习经验对人格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影响。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和心理学教授约翰·克朗伯兹开创性地将这一理论应用到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领域,形成了职业决策社会学习理论。职业决策社会学习理论较为全面地归纳与总结了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涉及的影响因素、决策步骤和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1.影响职业决策的4个因素
克朗伯兹将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归纳为以下4点。
· 遗传因子与特殊能力。遗传因子与特殊能力指身体素质、音乐天赋和艺术能力等。
· 环境情况与特殊事件。环境情况与特殊事件指技术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家庭状况的变动等。
· 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指个体在认知、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 工作取向技能。工作取向技能指个体的工作目标、职业价值观(应对工作的方式),以及情绪的反应和表达方式。
2.职业决策的7个步骤
克朗伯兹将职业决策划分为以下7个步骤。
· 界定问题。认识自我并明确自己的需求,分析个人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时间表。
· 拟订行动计划。在明确自身需求的基础上,思考并拟订行动计划。
· 找到可能的选择。搜集资料,列出可能实现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选择达成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 厘清价值取向。整理并明确个人的选择标准,将自己的实际需要作为衡量方案的依据。
· 评价各种可能的选择。依据自己的选择标准和评分标准,逐一评价各种可能的选择,得出可能的结果。
· 系统地删除。系统地删除不合适的方案,挑选最合适的方案。
· 开始行动。开始执行选定的行动方案,并对自身进行管理。
3.职业决策中的5类问题与困难
随着研究的深入,克朗伯兹开始注意到,在进行职业决策的过程中,个人可能会面临诸多的问题与困难,他将其总结为以下5种类型。
· 人们在辨认已有的或可解决的问题上存在困难。
· 人们不努力做出决策,试图逃避。
· 人们可能会将潜在可行的或满意的行动方案排除。
· 人们可能会选择较差的行动方案。
· 人们在感到没有能力达成目标时,可能会焦虑和痛苦。
职业决策社会学习理论在对个人特质和外界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潜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和维护指明了方向,这是职业决策社会学习理论的独特贡献。
(二)生涯混沌理论
生涯混沌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从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中的混沌理论发展而来的。混沌理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非线性、不可预测的过程。
普赖尔与布赖特将混沌理论应用到职业生涯规划中,认为职业也具有混沌的属性,具有复杂性、变化性、偶然性和非线性等特征。
· 复杂性。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因素之间也存在交互作用,所以整个系统非常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由成因推导出结果。
· 变化性。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因素一直处于变化中,所以职业生涯系统也会发生变化,稳定只是相对的。因此,人们需要不断更新、修正职业生涯规划。
· 偶然性。一些偶然事件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个体无法完全预测、控制和掌握自己的职业生涯。
· 非线性。在具有复杂性的动态系统中,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方式。因此,无论两个具有复杂性的系统的初始状况有多接近,它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演变。
根据生涯混沌理论,大学生一方面应该接受现实,认识到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那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的影响,积极增强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另一方面则要拥抱变化,意识到变化中蕴含着机会,并能够在变化中抓住机会、创造机会。
(三)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强调了职业生涯的决策模式。然而,个人即使充分了解自身的特质和外界条件,也未必能做出好的决定。同时,人们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做出各种重大决定。因此,决策能力是个体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能力之一。
1991年,盖瑞·彼得森、詹姆斯·桑普森和罗伯特·里尔登合著了《生涯发展和服务:一种认知的方法》一书。该书围绕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展开,如图1-2所示。经过后续的信息加工与处理,相关理论最终发展为完整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图1-2 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
在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中,中间部位被称为决策技能领域,包括实现良好决策的方法,即CASVE循环。CASVE循环是一种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技术,包括沟通、分析、综合、评估和执行5个步骤(CASVE是这5个步骤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各步骤之间有层层递进的顺承关系,如图1-3所示。

图1-3 CASVE循环示意图
· 沟通(Communication)(确认需求):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着手探索需求。
· 分析(Analysis)(考虑各种可能性):对所有信息进行整理。
· 综合(Synthesis)(形成选项):综合分析,寻找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 评估(Value)(评估选项):评估各选项的优劣,选出最优方案并做出适应性调整。
· 执行(Execution)(实施策略):依照方案采取行动。
从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和CASVE循环示意图中可看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重点关注的是职业生涯的决策问题。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理论,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判断其所处的职业生涯决策过程中的具体位置和明确需求,引导大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和判断,从而为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四)职业生涯发展“三三三”理论
我国学者廖泉文在总结国外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弹性、开放、动态的职业生涯划分方法,即职业生涯发展“三三三”理论。她认为这种划分方法更加贴合当前迅速发展的个人特质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现实。她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和淡出阶段3个阶段,如表1-1所示;又将输出阶段分为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和再适应阶段3个子阶段,如表1-2所示;而再适应阶段又可分为顺利晋升、原地踏步和降到波谷3个子阶段,如表1-3所示。
表1-1 职业生涯发展“三三三”理论的3个阶段

表1-2 职业生涯发展“三三三”理论输出阶段的3个子阶段

表1-3 职业生涯发展“三三三”理论输出阶段中再适应阶段的3个子阶段

职业生涯发展“三三三”理论突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经历的3个不同阶段,能为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而对以上内容的了解,不仅能让个体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位置,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职业生涯管理需要。
(五)舒伯职业生涯发展论
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舒伯以新的方式对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思考,经过不断研究,最终确立了“彩虹理论”,该理论较好地概括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舒伯指出,职业生涯发展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除了职业角色,个体在生活中还扮演着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持家者、配偶、退休者、父母或祖父母等角色。由此,他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5岁)与衰退阶段(65岁以上)5个主要阶段,形成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1.成长阶段
成长阶段是指个体从出生(主要是从4岁)到14岁的时间段。由孩童阶段开始,人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尝试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需要,不断地摸索和探究现实世界,开始试图对自身扮演的角色加以修饰。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塑造自我形象,形成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开始了解工作的意义。该阶段共包括以下3个时期。
(1)幻想期(4~10岁)。个体主要考虑“需要”方面的因素,会对幻想中的角色进行扮演。
(2)兴趣期(11~12岁)。个体主要考虑“喜好”方面的因素,喜好决定着个体的抱负和理想。
(3)能力期(13~14岁)。个体主要考虑“能力”方面的因素,能力逐渐发展为主导力量。
2.探索阶段
探索阶段是指个体15~24岁的时间段。处于该阶段的青少年在学校、社会等活动中,逐步对自我能力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了尝试性的探索和了解,因而增强了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选择弹性。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使职业偏好趋于明确和具体,并将其实现。该阶段共包含以下3个时期。
(1)试探期(15~17岁)。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尝试考虑将需要、喜好、能力与机会等因素相结合,并在幻想和讨论的过程中开始试探。
(2)过渡期(18~21岁)。在这一时期,青少年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或进入就业市场,更加重视实际,并力图实现自我想法,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
(3)试验期(22~24岁)。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职业生涯概念初步形成,并对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加以验证;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形成新的职业生涯概念。
3.建立阶段
建立阶段是指个体25~44岁的时间段。经过上一阶段的验证和新的尝试,不合适者会谋求改变或进行其他探索。因此,在该阶段,个体通常能明确整个职业生涯中适合自己的目标和属于自己的位置,并逐步确立自己的地位。在这个时期的后半部分,个体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地位。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力求稳定并求上进,该阶段可细分为以下2个时期。
(1)试验稳定期(25~30岁)。个体趋于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的变动而继续进行探索。
(2)建立期(31~44岁)。个体致力于谋求工作上的稳定,极具创造价值,资历渐深,业绩优良。
4.维持阶段
维持阶段是指个体45~65岁的时间段。个体在面对新生力量挑战的同时,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自己的工作和职位,因而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维持既有的成就和地位。
5.衰退阶段
衰退阶段是指个体65岁以后的时间段。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和心理上的疲惫,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开始逐步退出职业生涯。这一阶段个体往往注重新角色的开辟和发展,通过寻求不同的生活方式来满足身心需求。
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经历了试探期、过渡期,即将迈入试验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大学生一定要对自己进行充分探索,同时积累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在以后顺利地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
舒伯认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阶段之间的任务是环环相扣的,前面阶段任务的完成状况会影响后续阶段任务的具体实施。所以,各个阶段都需要达到相应的发展水平。1976—1979年,舒伯在英国开展跨文化研究活动,提出了一个融合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新的职业生涯发展观。除了综合原有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舒伯还引入了“角色理论”概念,并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之间交互作用的状况描绘成一幅伴随角色成长的生涯发展综合图形。这个融合生活广度与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综合图形,被舒伯命名为“生涯彩虹图”,如图1-4所示。

图1-4 生涯彩虹图
生涯彩虹图以职业生涯的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为发展前提,构建出一个随着成长过程而延伸的“生活空间”,并将个人在不同成长时期扮演的角色,包括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等角色融入其中。从生涯彩虹图可以看出,个体在成长阶段最常扮演的角色是子女角色和学生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逐渐增多,内容也变得广泛。25岁以后,有些个体的学生角色暂时告一段落,这些个体开始正式以工作者的身份进入社会。30岁以后,多数个体开始操持家业,独当一面,职业生涯也正式搭建成型并逐渐趋于稳定。个体在45岁左右可能会出现“中年危机”,工作者角色突然中断,再次扮演起学生角色,同时持家者的角色比重增大,暗示个体此时需要再学习和进行调整,从而处理好职业与家庭生活所面临的问题。
参照生涯彩虹图,对职业生涯的实际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可知,角色的成长、转变、发展和消长,除了受到年龄增长、社会经济的影响外,往往还与个人在各个角色上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感情有关。这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构建指明了道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