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0章 修建公路(一)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施工队的营地已经喧闹起来。
郑涛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部门口,手里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浓茶。
眼睛紧盯着手中的《番禺-南沙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这份厚达87页的报告,是三天前才从省地质勘察院送来的。
上面密密麻麻的数据让他眉头紧锁。
“郑队,早饭好了!”
炊事班长老李在食堂门口吆喝着。
郑涛点点头,却仍站在原地翻看报告。
他特别关注的是第23页的土质分析数据:沿线5公里处的标准贯入试验N值仅为4-6,远低于设计要求的N≥10。
这意味着地基承载力严重不足,必须采取特殊处理措施。
技术员小李匆匆跑来,
手里拿着刚出炉的测量数据。
“郑队,最新测量显示K0+000至K0+500段的地下水位只有1.2米深,
比勘察报告预测的1.8米,高出整整60厘米!”
郑涛闻言立即翻开设计图纸,找到对应的路基处理方案。
原设计是50厘米灰土垫层加30厘米碎石层,现在看来远远不够。
“立即通知所有技术人员开会!”
郑涛大声吩咐道:
“把整套图纸都打印成A1的放在办公桌上。”
十分钟后,
二十多名技术人员挤满了临时会议室。
郑涛将勘察报告和设计图纸摊开在简易木桌上:
“各位,情况比我们预计的要复杂得多。
根据最新测量数据,沿线土质的CBR值普遍低于5%,这意味着……”
预算员老张打断道:
“郑队,如果按规范要求增加处理厚度,
每公里造价至少要增加40%!”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片议论声。
这时,王健的黑色奔驰缓缓驶入营地,
车轮在泥泞的地面上留下深深的车辙。
王健一下车就直奔会议室而来。
他今天特意穿了件深蓝色西装,
但很快就被工地的尘土弄脏了袖口。
“情况有多严重?”
他开门见山地问道。
郑涛将一叠数据推到他面前:
“王厂长,根据补充勘察,沿线有三个软弱夹层,最深处达到6米。
按《公路软土地基处理规范》,我们必须……”
王健快速翻阅着资料,
突然停在某一页:
“这个孔隙比1.2是什么意思?”
技术员小李解释道:
“这意味着土质极其松散,必须进行换填处理。”
王健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
“那要换填多少土方?”
“初步估算至少要15万立方米。”
小李回答。
会议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
最终确定的方案是:
将全线分为三个标段,优先处理地质最差的5公里路段;垫层厚度从50厘米增加到80厘米;每公里钢筋用量从60吨增加到100吨;水泥用量从1200吨增加到1800吨。
“这意味着总造价要从195万增加到280万。”
财务主管老吴小声提醒道。
王健沉默良久,终于拍板:
“就按这个方案执行!质量第一!”
......
第二天清晨,
第一台挖掘机开始作业时,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才挖了30厘米深,浑浊的地下水就不断上涌。
“立即停工!”
郑涛对着对讲机大喊。
技术组现场测试显示,该处地下水位比勘测数据高出1.2米。
“启动应急预案!”
王健当机立断。
“立即调集抽水设备,准备井点降水!”
整个上午,
工地上忙成一团。
十台抽水泵同时作业,
但水位下降速度仍然缓慢。
......
到了下午三点,
郑涛不得不宣布:
“今天无法继续施工了。”
......
晚上七点,
王健在临时办公室召开紧急会议。
墙上挂满了各种图纸和表格,
桌上堆着厚厚的规范文件。
“我们必须调整施工方案,”
王健指着《公路工程水文地质手册》说,
“采用轻型井点降水结合板桩支护。”
王健也联系到了BJ那边的设计院,连夜修改了图纸,
新的方案要求:
在软弱地段打设8米长的钢板桩,间距0.5米;同时布置两排深井降水点,间距15米。
这个变更让每公里造价又增加了12万元。
......
第三天,
新的施工方案终于开始实施。
二十名工人喊着号子打入第一根钢板桩,挖掘机小心翼翼地开挖着处理过的土方。
郑涛全程站在现场监督,不时查看手中的检测仪器。
“压实度达到95%!”
他大声宣布,工地上顿时响起一片欢呼。
然而.
好景不长,下午三点左右,K0+300处突然出现局部塌陷。
一台正在作业的压路机差点陷入坑中。
“立即撤离所有设备!”
郑涛急得满头大汗。
经过紧急勘察,发现该处存在一个未探明的空洞,直径约2米,深达3米。
“必须进行灌浆处理。”
赶来的地质专家建议道。
于是又调来了灌浆设备,连夜对该区域进行注浆加固。
这一意外让工期又延误了一天,成本增加了8万元。
王健站在施工现场,
看着满天星斗下仍在忙碌的工人们,心中五味杂陈。
他掏出笔记本,
在上面写道:
“第一天施工:延误48小时,超支20万元。”
这个开头,比他预想的要艰难得多。
“郑队!K0+500段的压实度检测结果出来了!”
技术员小王气喘吁吁地跑来,手里挥舞着刚刚打印出来的检测报告。
郑涛接过报告,眉头立即皱成了“川”字:
“96.2%、95.8%、94.3%……
这个94.3%的测点不合格!”
王健闻讯赶来,工装裤上沾满了泥浆:
“怎么回事?不是严格按照规范施工的吗?”
郑涛指着报告说:
“这个测点的含水率偏高,达到18.5%,超出最佳含水率范围。”
“立即安排复压!”
王健当机立断,
“通知实验室重新取样检测。”
他转向材料主管:
“今天用的石灰是哪批货?检测报告给我看看。”
材料主管匆忙翻找着文件:
“是前天到货的3号批次,氧化钙含量检测值是82.3%。”
王健快速翻阅着材料验收单:
“不对!设计要求是85%以上!这批石灰必须全部退场!”
现场顿时一片忙乱。
郑涛通过对讲机指挥着:
“所有压路机集中到K0+500段,再碾压三遍!质检组全程跟踪检测!”
五台压路机轰鸣着开往问题路段,扬起漫天尘土。
两个小时后,复检结果终于达标。
王健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对郑涛说:
“从明天开始,所有进场材料必须由你亲自验收签字。”
郑涛郑重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个决定。
......
夜幕降临,
工地上的探照灯将施工现场照得如同白昼。
值班工程师老张正在检查第二天的施工计划:
“明天要完成K0+800至K1+200段的灰土垫层铺设,
需要600吨石灰土。”
“报告!”
试验室的小李急匆匆跑来,
“刚刚做的击实试验结果显示,最佳含水率应该是15.5%,
我们白天的施工含水率控制得偏高了。”
郑涛立即召集各施工班组开会:
“都听好了,从明天开始,拌和灰土时必须严格控制含水率!每个作业面配一名试验员现场检测!”
第二天清晨,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三天有持续降雨。
“必须调整施工计划!”
王健在早会上强调:
“优先施工路基较高的段落,低洼地段暂停作业。”
技术组连夜重新编排了施工进度计划,将受降雨影响较小的K1+500至K2+000段提前施工。
这个调整打乱了原有的材料供应计划。
材料主管老刘急得直跺脚:
“水泥库存只够两天用量了!”
“立即联系供应商紧急调货!”
王健拨通了水泥厂厂长的电话,
“老赵,我不管你有什么困难,
明天必须给我发300吨水泥过来!”
挂掉电话后,他又吩咐财务:
“准备现金,价格上浮5%也要确保供应!”
雨还是如期而至。
豆大的雨点砸在临时工棚的屋顶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
郑涛望着窗外的大雨,忧心忡忡地说:
“这场雨过后,已完工的路基肯定会出现含水量超标的问题。”
果然。
雨停后检测发现,K0+000至K0+500段的路基含水率普遍超标2-3个百分点。
“必须晾晒!”
王健咬着牙说,
“调集所有翻晒设备,24小时不间断作业!”
工地上顿时热闹非凡。
五台旋耕机来回翻耕着路基土,
三台铧犁将土翻起晾晒。
二十名工人手持铁锹配合机械作业,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这样太耽误工期了。”
郑涛计算着进度。
“照这个速度,节点工期肯定要延误。”
王健沉思片刻,突然拍案道:
“采用生石灰掺拌处理!立即联系供应商送50吨生石灰过来!”
这个决定让成本增加了8万元,但成功抢回了三天工期。
当第一车生石灰运抵工地时。
王健亲自监督掺拌作业:
“注意防护!所有工人必须戴好防尘口罩!”
......
夜幕下,
掺拌作业仍在继续。
生石灰遇水产生的热气在探照灯下形成白色的雾霭,工人们的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郑涛拿着检测仪,
不断测试着改良后的土质参数:
“含水率降到14.8%,太好了!”
“好。”
王健听到这个数字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明天我去一趟县政府,这个情况必须要和郭书记汇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