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章 惜哉佳笛,借之愚郎
“犬子不才,尚未与人有婚约。”老爹刘弘笑着说道。
书圣成了自己儿子老师,询问一下人生大事,那也是正常的,刘弘并未多想。
可是,坐在王羲之旁边的小女儿王孟姜,却是闻言羞红了脸颊。
她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悄悄抬眼看向了正对面的刘浚之。
哪知道,正好又是遇到刘浚之也向她看来。
只是一瞬,王孟姜就感觉脸颊滚烫,仿佛刘浚之的眼中有烫人心扉的热火一般。
她甚至在心中生出一股想要逃离这一场筵席的感觉,心中不禁埋怨自己的父亲。
“阿父,怎么问出这令人羞脸的事情啊,我与刘兄才不过认识三天而已……”
正当王孟姜红着脸胡思乱想的时候,只听王羲之大声对刘弘说道。
“若是元休不嫌,浚之徒儿的婚姻大事,由吾亲手操办,必择才貌俱佳、伐阅高门之女相配,何如?”
书圣王羲之做媒人,还有这等好事?
老爹刘弘自然是没有不答应的理由啊。
“若真如此,那愚弟先谢过逸少兄矣!”刘弘端起酒杯,向着王羲之答谢敬酒。
“哈哈,如此一来,那就说定了。”王羲之笑着说道。
他们二人相谈甚欢,刚才还羞红脸的王孟姜,此时却是感觉一阵无比的失落。
她刚才害羞的神情,全都不见了踪影,只是剩下满脸的茫然。
“阿父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想要给刘浚之做媒,娶哪家的女郎?”
“我,那我……”
王孟姜茫然又复杂的心思,令她陷入呆滞当中。
一旁的王献之见状,立刻明白了自己小妹的心中所想,不禁感觉有些无奈。
在葛洪道观的时候,父亲一直没有留意这些事情,专心于谈玄论道。
他可是看的明明白白,自己小妹的心思,只怕蓦然间是情窦初开了。
“小妹莫慌。”
王献之悄悄说了一句,算是安慰小妹的脆弱初心。
一听这话,王孟姜仿佛被大人看穿心思的小孩子,又是一阵难为情。
“七兄胡说什么,我有什么可慌的。”王孟姜傲娇的撇嘴嗔道。
她注意到对面的刘浚之,那张脸上的表情竟然安稳如常,仿佛根本没有听到刚才有关于婚约说媒的事情。
刹那间,王孟姜也好强心大起,绝对不能让自己在刘浚之面前失态。
多情总被无情恼,谁主动谁就输了。
这一场接风洗尘的酒宴,一直到了入夜,才终于是散场。
刘宅的规模气度,虽然比不上琅琊王氏的山阴别业,但是比葛洪的道观强的多,至少不会有老鼠。
王孟姜在客房中,几个侍婢安静的伺候着,梳洗更衣,皆是有人代劳,但是她现在只觉得无比烦躁。
“好了,你们全都出去吧。”
王孟姜只觉得婢女围在身边,令她更加烦扰了。
几个侍女全都是恭顺听话,立刻小心翼翼退出外面。
王孟姜烦闷心情,在侍女们出去后,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是愈发强烈。
“刘浚之,你怎么没有一点反应呢?”
“你应该当时就拒绝阿父给你说媒啊!”
“真是个无情的骗子,真是后悔认识你!”
王孟姜喃喃自语,却也是声音很小,唯恐让别人听到自己的心思。
正在此时,一阵笛子声音,从夜晚的庭院中传来,虽然有些细微,但落在王孟姜的耳中,却是格外的清楚。
她一听就听出来了,这是桓伊的笛曲《梅花三弄》,前两天刚刚教给了刘浚之。
桓伊善于吹笛,宿有“笛圣”之称,曲子自然是婉转动听。
只是,正在吹奏笛子的人,不够精熟,略微有几处吐气不清的地方。
“果然是刘浚之吹奏的。”王孟姜心中烦躁之情稍退,她仅凭笛声,便能猜想出刘浚之如今的模样。
既想要笛声传过来,又怕动静太大,惊扰到旁人,故意压气闷声的模样,着实有些可笑。
“对了,你吹的笛子,可是我的啊。”
王孟姜忽然想起来,那一晚借给刘浚之笛子后,一直都没有索要回来。
这音色特点,一听便是自己那一支金丝竹笛。
“可恶的家伙,不借你了。”
王孟姜一想起刚才的事情,尚未消散的烦躁,便又是升起。
她拿起毫笔,飞速写了一行字。
“惜哉佳笛,借之愚郎,曲误几多,速速归来。”
她折叠起来后,唤进来一名王家的老仆妇,让老仆妇拿着自己的亲笔信,去把金丝竹笛要回来。
片刻之后,老仆妇并没有替她索要回来金丝竹笛,只带回来另一封信。
王孟姜一肚子疑惑和好奇,打开了信看起来。
只见刘浚之几个字写道,“曲若不误,周郎岂顾?”
看罢几行文字后,王孟姜不禁微微一笑,旋即又嗔骂一声,“真是不要脸,竟然自比周郎,哦,不对,这是把我比做周郎啊?!”
王孟姜眼睛一转,旋即又再手书短句几行……
这一夜,可是把跟在王孟姜身边的这几个仆妇给好一番使唤,前后两院之间,来来回回跑了好几十趟。
至于结果嘛,反正王孟姜的笛子,一直到了子夜时分,也依旧没能要回来。
……
次日清晨,书圣王羲之居住在西集琅琊刘弘宅中的消息,就在钱塘县传开了。
各家士族们,在确认此事为真的后,全都是整理衣冠,准备了自觉符合书圣心意的礼物,前来刘宅求见书圣一面。
本县士族高门已然如此,至于其他寒门庶族们,想要前来拜访求见的心思,甚至都不敢升起。
‘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当世书圣。
这两个头衔,哪怕任意一个,都是寒门高不可攀的存在。
但是,对于书圣的敬仰之心,却并不会因此而湮灭。
钱塘县的寒门子弟们,全都穿戴整齐,拿出绝佳的仪态姿容,聚集在了刘宅外面,祈求着上天,给他们一个偶然亲睹书圣的机会便已经知足。
哪知道,这些因为自我寒微,而姗姗来迟的寒门子弟们,一来到刘宅附近后,才发现一个既惊讶又开心的事情。
比他们来的更早的几家钱塘县士族子弟,所有求见书圣王献之的拜帖,一概全都被退了回来。
管你是什么钱塘士族褚氏、张氏等等,在书圣面前,一概是毫无差别的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