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7号界碑
喀喇昆仑山脉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哨所外墙,上尉连长杨戍疆站在观察哨前,睫毛上结了一层冰霜。窗外,暴风雪已经持续了三天,能见度不足五米。
“连长,气象站最新通报,今晚气温将降至零下45度。“通信兵递来电文,手指冻得发红,“团部命令,暂停一切户外巡逻任务。“
杨戍疆没有立即回应。他的目光落在作战地图上——距离哨所7公里的8号界碑已经三天没有巡查了。那里地势险要,是境外势力经常抵近侦察的热点区域。
“通知一排,一小时后出发。“他最终说道,“8号界碑必须检查。“
巡逻队顶着狂风前进,积雪没过大腿。杨戍疆走在最前面,手中的冰镐一次次凿进冰层。身后,新兵王闯的呼吸越来越重,防寒面罩上结满了冰碴。
“连长!有情况!“尖兵突然压低声音。
杨戍疆举起望远镜,在雪雾中隐约看到一串脚印——不是边防团的制式军靴,而是专业的登山鞋印。脚印沿着界碑方向延伸,最新的一串不超过两小时。
“境外人员。“杨戍疆立即打开无线电,“哨所,这里是巡逻队,发现可疑足迹,请求支援。“
无线电那头传来杂音,暴风雪严重干扰了信号。
顺着脚印,巡逻队在一处冰斗发现了目标:三名外籍人员正围着界碑架设设备。其中一人手持测绘仪,另一人用相机拍摄地形。
“不许动!“杨戍疆率先冲了出去,“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
对方显然没料到会在这种天气遇到中国军人。其中两人转身就跑,第三人却突然掏出一把军用匕首,朝界碑扑去。
“保护界碑!“杨戍疆一个箭步冲上前,与对方扭打在一起。冰面太滑,两人翻滚着滑向悬崖边缘。千钧一发之际,王闯扑上来抓住杨戍疆的武装带,其他战士立即控制住了那名外籍人员。
回到哨所后,审讯很快有了结果。这三人是某境外组织的“科考队员“,实则为军事侦察人员。他们的设备中存有大量敏感区域的测绘数据。
团政委打来电话:“戍疆,你们立了大功!军区要给巡逻队记集体二等功!“
杨戍疆只是轻轻“嗯“了一声。他走到医务室,看着军医给王闯包扎伤口——新兵的手掌被匕首划出一道深可见骨的口子。
“疼吗?“杨戍疆问。
王闯咧嘴一笑:“比起界碑上那些名字,这点伤算什么。“
三个月后,哨所迎来了新一批装备。杨戍疆带着战士们测试新型监控系统时,发现王闯正偷偷往7号界碑的方向走。
他跟上去,看到新兵在界碑前放了一束用罐头盒做的“花“,旁边摆着三等功勋章。
“给我爸的。“王闯轻声说,“他二十年前也在这儿站过岗。“
杨戍疆突然明白,为什么这个新兵每次巡逻都冲在最前面。他拍拍王闯的肩膀,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弹壳——那是他父亲在加勒万河谷留下的。
“明天我带你去9号界碑。“杨戍疆说,“那里能看到最美的日出。“
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喀喇昆仑的雪峰时,杨戍疆和王闯站在界碑前敬礼。远处,新型监控系统的指示灯像星辰一样闪烁。
“知道为什么叫昆仑吗?“杨戍疆问。
王闯摇头。
“古人说,昆仑是'天柱'。“杨戍疆指向远方,“我们站在这里,就是祖国的天柱。“
风雪中,界碑上的“中国“二字鲜红如血。
凌晨三点十七分,哨所的警报声撕裂了暴风雪的呼啸。杨戍疆从行军床上一跃而起,作战靴踩在地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窗外,雪片在狂风中横飞,能见度几乎为零。
“报告!三班巡逻队失联已超过四小时!“值班士兵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焦虑,“最后一次通讯位置在9号界碑附近。“
杨戍疆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9号界碑位于海拔6000米的冰川断裂带,是整条巡逻线上最危险的地段。他抬头看了眼窗外肆虐的暴风雪,转身抓起防寒装备:“一排集合,准备救援!“
救援队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艰难前行。杨戍疆走在最前面,手中的冰镐每一次落下都伴随着沉重的喘息。狂风卷着雪粒抽打在脸上,像无数细小的刀片。
“连长!发现信号弹!“通信兵突然喊道。
远处的冰川裂隙中,一抹微弱的红光时隐时现。杨戍疆加快脚步,却在距离目标五十米处突然停住——一道三米宽的冰裂缝横亘在前方。
“架绳索!“杨戍疆命令道,同时将安全扣系在腰间,“我先过去。“
绳索在狂风中剧烈摆动,杨戍疆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当他终于到达对面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的血液几乎凝固:三名战士蜷缩在冰洞中,其中一人的腿部被落石砸中,鲜血已经在低温中凝固成暗红色的冰晶。
“坚持住!“杨戍疆脱下自己的防寒外套裹在伤员身上,“医疗兵!“
但更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将伤员运回哨所?暴风雪越来越猛,原路返回已经不可能。杨戍疆掏出卫星电话,却发现显示屏上闪烁着“无信号“的提示。
“连长,我知道一条近路。“受伤的战士虚弱地指向冰川另一侧,“但需要翻过那个冰崖...“
杨戍疆望向那个近乎垂直的冰壁,又看了看表——距离天黑只剩两小时。他深吸一口气:“准备绳索,我们爬过去。“
冰壁上,杨戍疆打头阵,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地将冰锥砸进冰层。身后,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伤员,绳索在狂风中发出危险的吱呀声。
爬到一半时,意外发生了。一块松动的冰岩突然脱落,砸中了固定绳索的冰锥。杨戍疆感到腰间一轻,整个人向下滑去。千钧一发之际,他猛地将冰镐砸进冰层,锋利的镐尖在冰面上划出一道长长的白痕,终于在悬崖边缘停了下来。
“连长!“王闯的声音从上方传来。
杨戍疆抬头,看到新兵趴在冰崖边缘,手臂伸向自己。在他们的头顶,暴风雪中隐约可见哨所的灯光。
当救援队终于回到哨所时,已是次日凌晨。军医立即接手了伤员,而杨戍疆则瘫坐在走廊的长椅上,这才发现自己的手指已经冻得发紫。
团部的嘉奖令在三天后送达,但杨戍疆只是将它锁进了抽屉。他更在意的是医院传来的消息:那名受伤的战士保住了腿,但需要调往低海拔部队。
在送别仪式上,受伤的战士坐着轮椅,向界碑方向敬了最后一个军礼。杨戍疆站在哨所门口,看着远去的救护车,转身对列队的战士们说:
“从今天起,9号界碑的巡逻路线调整。但记住,无论路线怎么变,界碑永远在那里,我们的责任永远在那里。“
又是一个黎明,杨戍疆独自站在7号界碑前。晨光中,界碑上的“中国“二字熠熠生辉。他轻轻抚过碑身上那些被风霜磨蚀的痕迹,每一道都是岁月的见证。
远处,新一批巡逻队已经整装待发。王闯站在队伍最前面,肩上的军衔已经换成了中士。看到连长走来,他挺直腰板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杨戍疆回礼,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孔:“今天的巡逻任务是...“
风雪中,这支队伍向着雪山深处进发,他们的背影与巍峨的昆仑融为一体,成为祖国边疆最坚实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