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智慧:季羡林的110个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家住山东

拾麦穗

话说一百多年前,在鲁西平原上,有一个叫官庄的小村子。村南住着两户人家,西边这家姓季,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小名叫喜子。东边这家姓宁,有个十几岁的姑娘,喜子叫她“宁大姑”。农历五月初,芒种节气刚过,麦子地里一片金黄,该开镰割麦子了。小喜子家是村里最穷的一家,不多的一点地种的全是高粱。宁家也很穷,没有种麦子。可是这天一大早,宁大姑就来叫喜子:“喜子,快走!跟大姑捡麦穗去!”喜子赶紧拎着一个小竹篮,跟着宁大姑跑向刚割过麦子的地里,去捡拾被遗落的麦穗。太阳晒得他小脸通红,满脸是汗;嗓子干得又痒又痛,可是他顾不上这些。当他把满满一小篮麦穗拎回家的时候,已经过了中午。此后七八天,天天如此,一个麦秋就算过完了。妈妈把麦穗搓成麦粒,成绩不小,十几斤总是有的。麦粒磨成白面,这可是给孩子解馋的好东西!

喜子馋“白的”可是有些日子了。因为家里没有麦子,饭桌上一年到头全是“红的”——高粱面饼子、高粱面糊糊,还有用土盐腌的咸菜。喜子两三岁的时候,就爱往大奶奶家里跑,目的就是让大奶奶给口“白的”吃。大奶奶是喜子父亲的伯母,老人家的亲孙子不幸夭折了,就把满腔的慈爱倾注在喜子这个侄孙身上。大奶奶家境较好,家里人常给老人家蒸几个白面馒头。一见喜子来了,老人家会眉开眼笑,变戏法似的从袄袖里掏出半个馒头来:“乖孙子!快来!你看这是什么?”小喜子接过馒头,迫不及待地享受着难得的美味。他后来回忆说:“这是我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现在喜子可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了。妈妈烙了白面饼,切成小块,摆在喜子面前。她自己一口都不舍得吃,还叮嘱喜子:“慢慢吃,一天只许吃一块。”喜子狼吞虎咽吃完一块,情不自禁又拿起了一块。妈妈一看,急了:“不行!快放下!”喜子哪里肯听。他怕妈妈来抢,拿着饼子拔腿就跑。妈妈在身后紧追不舍。屋后就是一个大苇坑,喜子常在那里玩水,摸鱼虾。夏天,一丝不挂的喜子跳进了苇坑,站在水里一边嬉皮笑脸地看着母亲,一边小口细品白面饼的美味。妈妈站在岸边,望着儿子笑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仅仅夏天拾麦穗,秋收时节还要拾谷穗、拣豆子。他还是跟着宁大姑满地跑。再稍大一点,也就是五六岁的样子吧,他就“独立”参加劳动了。他钻进高粱地里擗高粱叶子,或者拿把小镰刀割青草,打成捆背到二大爷家,二大爷家有牛,高粱叶和青草都能喂牛。这时二大妈就发话了:“来吃饭吧!”二大爷家伙食比自家好多了,经常是“黄的”——玉米面饼子,还有小米粥。这在自家是吃不到的。

小喜子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按说他长大了应该是一个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的庄稼汉。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小喜子不是别人,他就是20世纪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本书的主人公季羡林。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听我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