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智慧:季羡林的110个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荷尔德林

1934年3月,季羡林完成了毕业论文。论文是用英文撰写的,题目是The Early Poems of Hölderlin,翻译成汉语就是《荷尔德林的早期诗作》。季羡林为何选了这样一个题目?荷尔德林又是什么人呢?

荷尔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ölderlin,1770—1843),德国诗人,吐宾根神学院毕业。青年时代他受席勒影响,其诗作《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表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渴望德国统一,同情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并把古希腊政治理想化,但带有悲观情绪,著名诗作还有《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他的书信体小说《许佩里昂》描写1770年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压迫者的斗争,流露出对古希腊文明的向往,同时通过主人公在德国的见闻,对当时德国社会有所批评。

荷尔德林在沉寂了若干年之后,被人重新发现,名声大噪,红极一时,这自然引起季羡林的关注。德国老师艾克言必称荷尔德林,对荷尔德林情有独钟,这对季羡林很有影响。根据《清华园日记》,季羡林阅读和研究荷尔德林的生平和作品,始于1932年11月。他从日本邮购了《荷尔德林生平》,晚上熄灯之后点上蜡烛,读到夜间12点才上床休息。他在11月22日的日记里写道:

刚才我焚烛读Hölderlin——万籁俱寂,尘念全无,在摇曳的烛光中,一字字细读下去,真有白天万没有的乐趣。这还是我第一次亲切地感到。以后我预备做的Hölderlin将打算全部在烛光里完成。每天在这时候读几页所喜欢读的书,将一天压迫全驱净了,然后再躺下大睡,这也是平生快事罢。

1933年,他又设法购到了德文版《荷尔德林全集》。因为日军侵略华北,占领热河,北平战云笼罩,6月清华就提前放了暑假。季羡林回到济南,每天看一点书,其中就有荷尔德林的诗作和小说《许佩里昂》。季羡林喜好诗歌,喜好抒情作品,这篇小说尽管是书信体,但季羡林感觉他是用写抒情诗的手法写小说的,因而很感兴趣。

开学后,德国老师石坦安讲授德国抒情诗课。为了听课,开学前季羡林提前在琉璃厂淘到一本Germen Lyric Poetry(《德国抒情诗》)和一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开始从头到尾仔细研读荷尔德林的作品,并尝试把一些作品翻译成中文。这些一个多世纪以前的作品,有许多生僻字,而且作者当时的处境和环境也很模糊,尤其荷尔德林的作品一般都不容易读懂,读起来如对符咒、读天书。季羡林一边读着,一边告诫自己,不要贪多,一定要弄明白。那时候,因为提前放假,开学后要补考上个学年的功课,还要听新课,相当紧张。季羡林坚持每天一早一晚啃荷尔德林的书,下了一番苦功夫。他还找来一些参考书,如麦克雷德、韦特科普等人的书籍,对照这些名家对荷尔德林作品的评论,他感觉荷尔德林的《致异教徒》曲调回环往复,优美极了。尽管读荷尔德林的作品拦路虎一个接一个,可是季羡林有一股犟劲儿,非把它拿下不可,最后决定把对荷尔德林早期诗作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论述对象。由此可见,季羡林为了做毕业论文,进行了充分的准备。9月2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毫不消极,非要干个样子不行,连这个毅力都没有,以后还能做什么呢?”

9月下旬,各门功课一股脑儿都堆上来了。季羡林仍然每天挤出一个小时,继续啃荷尔德林的书,后因回故乡安葬母亲,耽误了一个多月时间。回到学校,他把写毕业论文的打算告诉了石坦安教授。教授赞成季羡林的想法,并答应给他找一些参考书。这时,季羡林又拿起荷尔德林的诗集。10月底,清华大学图书馆购进一批德文版新书,有荷尔德林的,还有席勒的、赫尔德的。季羡林兴奋地读着这些德文新书,读着读着一些观点逐渐形成。他还就遇到的问题,多次同艾克教授和石坦安教授讨论。常言道诗无达诂,况且对文学作品见仁见智,歧见屡见不鲜,两位老师的意见往往也不一致,一个对荷尔德林的诗赞不绝口,另一个则认为他的诗里并无音乐元素。季羡林也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说明他对荷尔德林作品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深的层次。

寒假时季羡林回济南,随身带着那本德文版《荷尔德林全集》。1934年春天,他的多篇优季散文相继发表,数门功课正在结业考试,可这本书始终不离他的左右。季羡林在后来数十年间,写作、翻译与科研并举,“辗转于几张书桌之上”,这种不同于常人的工作方式和精神,就是从那时起慢慢形成的。

3月5日,季羡林开始动笔撰写毕业论文,由于经过一年多的构思和酝酿,水到渠成,第一天就写出了一半初稿。说实在话,就季羡林当时的德语水平,并非能完全读懂荷尔德林的晦涩的诗句,当然也不是完全不懂。可是,他有浪漫和丰富的想象力,借助几部《德国文学史》的助推,把学术与幻想融为一体,到3月27日终于完成了论文。这篇论文成绩为“E”(优),这是公平的,因为这里包含着季羡林至少一年多的心血和艰辛。但严格说来,它是应试之作,季羡林称之为“应制之作”,并不满意,认为没有多少学术价值。他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论文虽然当之有愧,毕业却真的毕业了。”

大学毕业之后,季羡林到中学教国文,也就和荷尔德林“拜拜”了,但过了一年,他又奇迹般地来到荷尔德林的国度。关于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究竟是艾克还是石坦安?季羡林晚年回忆中有矛盾。据北京印刷学院叶新教授考证,应该是石坦安。石坦安是季羡林大四德语授课老师,当时艾克不在清华。当然,季羡林选择荷尔德林的早期诗作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受了艾克教授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