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读初中
2006年,女儿小学毕业,入读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
女儿刚读初中时,学习压力明显增大。在分班考试中,学校习惯出比较难的试卷,女儿被考了个措手不及,各科成绩都只有70多分,这与小学时一般都是90多分成明显对比。女儿自信心受到打击,好几次问我:“我读书不行,该怎么办?”
一次,晚上10点我才回家,女儿还在做作业,我妻子在旁边陪着。我叫女儿先睡觉,她不肯,将已做好的作业本、书本扔在地上,一边哭一边做未完成的作业。
初中有行为习惯“千分制”。女儿很好强,总希望自己“千分制”得高分。上早自习,她想最早到学校;有时作业写错了,都用涂改液改,浪费了一些时间。有几次因晚上睡不好,早上时间紧,饭都不吃就上学,她说,如果迟到,“千分制”就扣分了。
我寻思着,我得大胆干预,不然女儿学业会出问题,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
我引导女儿调整学习状态。我对女儿说,在七年级结束时考个班级第20名即可。我说,七年级班级第20名,八年级第15名,九年级第10名,这样基础最扎实。特别对女儿提了第10名,我对她说,在社会上最有出息的人不是第1名而是第10名。我说,学习看最后结果,如果考不上瑞安中学也没关系,同样可以考重点大学,即使上不了重点大学,像彬哥哥一样,还可以考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
对于“千分制”,我引导女儿对它不要看得太重。我说:这是老师对学生品德的要求,并没有叫大家一定要得多少分,而你现在品德不错了,这个是无所谓的。如果什么都想做好,有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慢慢地,女儿起床加快了速度,早晨可以抽10多分钟时间背诵,小学双休日时,她都是与弟弟做游戏,现在也有所控制了。我叫女儿排好时间表,在劳逸结合的前提下,安排一定时间学习:重点是复习前一周的内容,预习后一周的内容。对于“千分制”,女儿说,先看重学习,如果时间有,“千分制”也得求好;如果学习时间不够,就不计较了。
女儿学习有所好转后,我引导她大胆自学。我与老师沟通后,老师同意经家长签字后作业可不做。我引导女儿合理分配作业时间,如果哪一科的作业多了些,就留着让我签字。在尝到少做作业的乐趣后,女儿开始大胆尝试自学,主要是进行超前学习。刚开始时,女儿成绩有所下降。那段时间,我也吃不准,但我还是引导女儿坚持自学。我们商量,如果真的不行,说明女儿没有做创新拔尖人才的潜能,不能太勉强,干脆早点转方向。
大约两个月后,女儿的成绩慢慢上来了,作业习惯、作息习惯有所改善,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女儿考了班级第13名,信心大增。第二个学期,女儿在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成绩明显进步,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都取得班级前10名的成绩。
女儿逐步养成自学习惯,能把时间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她基本上能分清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每个双休日,她都自学下星期的内容,将下星期的一些配套作业本的题目先做好一部分,等老师布置作业时,总有更多的宽裕时间而不至于“打疲劳仗”,成绩也开始拔尖。
女儿作文水平保持上升趋势,立意、构思和遣词造句能力有所增强,写了一些好文章,有几篇文章获瑞安市奖;被选拔参加英语、数学、科学校竞赛组;2007学年期末,学习成绩名列班级前茅。与此同时,女儿在同学中威信有所提高,继被评为三好学生之后,又被评为校优秀干部。
因获得自学能力,女儿学习效率特别高,两年时间学完了初中三年的课程,跳级一年提早读高中。
在女儿读初中期间,我有机会到杭州某学校做校长,但考虑到在杭州很难找到允许学生自学的学校,就放弃了进省城的机会。
对女儿读初中的经历,我的特别体会是:
一是当前应试教育大环境比较难改变。孩子读小学时家长还感觉不到,读初中后有如此重的学业负担,超出我的预期。我非常欣慰的是,因及时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应试教育对女儿造成的危害。我想,即使女儿自学不成功,但身心健康得到了呵护,也值得。
二是自学有方法。从小学高段开始尝试比较合适,到了初中才开始自学,会因为学习课程过多,风险较大。女儿能够迅速获得自学能力,还能跳级一年,这样的结果并不多见,这跟她相对聪明和小学时基础特别扎实有关,也跟复制我儿子的自学经验和我的个性化指导有关。如果时光可以倒转,我会让女儿在小学跳级一年,在小学高段时马上开始超前学习,那么到了初中阶段,就不会出现学习上的重大纠结和风险。
三是理科课程适合自学,而文科课程靠积累。女儿在小学阶段阅读量大,写作能力较强,到了初中,没有花太多精力学语文,可以省下时间自学理科课程。如果女儿小学时也跟风学一些并不重要的技能而忽视了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等初中了想通过自学把语文拔尖,时间会明显不足。
四是青春期的孩子,面对过重的学习负担,心理压力是极大的。在这个年龄段,引领孩子精神成长比学习更重要,特别需要家长的陪伴、理解与鼓励。我非常欣慰的是,我基本上能从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在女儿碰到学习困难时引导她调整心态、规划未来、摸索自学方法。特别是我放弃去杭州某学校做校长的机会,是极其正确的选择,事关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事,做家长的需要有些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