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类的墓志铭
万物速朽,唯有公式永恒;
人间虚妄,数学是唯一真理;
存在即数,0和1统治一切;
大道至简,数是最美的语言……
哥廷根是德国萨克森州的一座小城。它占地120平方千米,有13万居民。这座小有名气的“花都”,曾经是数学世界的“麦加”。
哥廷根小城有一个墓园,是科学爱好者眼中的“圣地”。在这小小的墓园里,长眠着数位优秀科学家。走近这个小世界,人能一瞬间变得安详、静穆,不再有任何杂念。
第一次来到哥廷根,穿越莱纳河,拜访雅可比教堂,瞻仰高斯雕塑,本以为已经走进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处,了解了它的内心世界——它的沉默和严谨让它站在了19世纪的学术巅峰,它的深刻和纯粹使它成为20世纪的数学庄园。
然而,只有走近这片回荡着数学余韵的墓地,看到这些刻着符号的墓碑,读懂上面的铭文后才明白,为什么这座面积不足中国香港1/9的小城会在科学史上留名,会吸引足足4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学习、研究、思考……最后长眠于此。
相比帝王陵寝,这里的墓碑并不恢宏。然而,只要你认真观察,你会被一块块墓碑上的墓志铭所震撼。奥托•哈恩墓碑上的核反应公式,玻恩墓碑上的波函数概率分析,普朗克墓碑上的量子力学常数值……每一道墓志铭背后,隐藏的都是一段辉煌人生。
这些灵魂的伟大难以用文字来描述,每段人生都仰之弥高。唯有由数字、字母组成的极简符号,即天书一般的公式,才能匹配他们的不朽。
可能有人会质疑,这些数字符号既不能果腹,也不能消遣,还有一些公式至今毫无用处,何以经得起如此之高的赞誉?是的,欧拉公式看似完美,实用性却不强;三体问题争论百年,至今悬而未决;还有更多公式始终让人不明所以……但这些貌似“无用”的公式才是人类至宝。
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多年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才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高斯被认为最早发现非欧几何,半个世纪后,由他弟子创立的黎曼几何成为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伴随着杠杆原理、牛顿三大定律、麦克斯韦方程、香农公式、贝叶斯定理等,人类向蒸汽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乃至人工智能时代徐徐迈进。
此时,雨还在下,墓园十分幽静,仅有的一座礼堂也被绿荫遮蔽。沿着绿荫大道,走到藤蔓茂盛的莲花池边,诺贝尔奖得主普朗克、哈恩、海森堡、劳厄和温道斯的墓碑一字排开,而极具争议的科学家海森堡只有一块纪念碑,他曾经的老师玻恩则靠近墓园东南角,似乎不太愿意与这位弟子待在一起。此地还有无数先贤和随行的痴者,同伴试图找到狄利克雷、克莱因、希尔伯特、外尔和闵可夫斯基的墓碑,但墓碑在林间散落,难以一一辨别。
直面每一座墓碑上的公式,聆听到的都是高维的回声。虽有绿荫掩映、杂草共生,但没有什么能遮盖这无与伦比的光芒。
回首人类文明,人类如果在热寂的宿命里要给自己建立一座墓碑的话,那墓碑上应该镌刻些什么呢?毫无疑问,一定是某个公式。
至于到底是选择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还是量子世界的薛定谔方程;是开创电磁时代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还是洞察宇宙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是接近大统一理论的杨•米尔斯方程,还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熵增定律公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无论是以上哪个公式,它们都会向整个宇宙诉说:在广袤的宇宙中,有一个位于银河系边缘第三旋臂——猎户臂上的蓝色星球,这颗星球上存在的智慧种族,发现了宇宙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