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的故事4:在人间(《三大队》影视原著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尽管如此,所里的同事们似乎从来没把杨大队当辅警看待,而他似乎也同样不认同自己的辅警身份。杨大队平时不穿辅警制服,爱穿一件作训外套,肩膀上扛着“两毛一”(两杠一星)的警督肩章——其实这是违反着装规定的做法。但他是派出所的老人,当年的纪律管理也不是太严格,所以领导们也都听之任之,只在一些必要的场合,才会提醒他注意着装。

按照公安局的相关管理规定,辅警只负责开车、打印材料、看守嫌疑人、维持现场秩序等工作,并不直接参与警方的抓捕和办案。绝大多数辅警也严格遵行着这一制度,只有杨大队例外——他参与所里的一切工作,只要工作上需要,他都不会拒绝。有时即便嘴上拒绝,后续的行动中也少不了他的身影。

这些年,他几乎没有缺席过任何相对危险的抓捕现场,而每次回到所里之后,教导员都会生气,说杨大队没有参与这种行动的义务,年龄又在那儿摆着,你们怎么好意思喊他。同事们只能说,杨大队经验丰富,有他在才安心。

虽然领导屡次要求民警在工作中“分清民警和辅警的工作范围”,不要动不动就拉着杨大队干民警的活,但遇到需要领导本人带班出警的任务,也少不了要把杨大队叫上。

杨大队有时也会发牢骚,说自己拿着辅警的工资干着民警的活,下次这种事不要再喊自己,喊也不去了。但这些也就只停留在牢骚的层面上,遇到大案要案,他的身影还是穿梭在一线。

“他做这行确实是把好手,这么多年了,如果是正式民警的话,现在起码能做到支大队的副主官位置……”一次吃饭时,教导员感慨道。

“1999年‘6·20’杀人案,关键线索是他摸出来的;2001年‘7·14’强奸案,他在茶市场一眼认出了强奸犯;2007年‘10·17’抢劫案,他在驳船上按住了嫌疑人。这几年扫毒,十个强戒指标里八个是他完成的。就凭这些,给个刑警大队长干也不过分吧,可惜了啊……”

那时,我对杨大队的境遇也很好奇,但他自己却不肯说,便趁机问教导员。没想到教导员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跟我足足聊了一个晚上——

杨大队的“工勤”身份,一直都是公安局的“历史遗留问题”。按照教导员的说法,杨大队曾经有三次正儿八经穿上警服的机会。

第一次是1991年,杨大队从新疆某部转业,进公安局工作完全没问题,但安置结果出来,却是某国企的机关小车队。那个年代,国企机关小车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好单位,杨大队的父亲与那家企业领导有些私交,便把自己儿子“安排”了进去。老爷子“帮了倒忙”,断送了杨大队第一次入警的机会。

第二次是1996年,全国“严打”,公安局缺司机,杨大队申请借调,“严打”结束后主动留了下来。往后,他先在公安局机关工作,后来索性去了派出所,当了六年“杨警官”。

到2002年,公安体制改革,同事大多转为公务员,可杨大队却遇到了麻烦——当年,为了保障民警素质,上级文件要求“35岁以下转制民警必须具备高中(中专)以上学历”,杨大队那年刚好35岁,但他入伍前只有初中学历,在部队参加的培训未能被认定为“中专”,没有达到转正条件。

摆在杨大队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在公安局继续等待改制,二是回原单位工作。他选择了前者,因为那时他已是派出所的治安骨干,领导找他谈话,说改制阶段各项制度都有变数,杨大队觉得有道理,便继续等政策。

然而随着转制逐步完成,公安局也没有再下发新政策。原单位派人来找杨大队,劝他调回去。杨大队没走,他说因学历受限没转正的大有人在,公安局编制有限,不好说给谁不给谁,等走的人多了,留下的自然就转正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公安局终于决定再解决一批编制问题。杨大队位列人员名单之中。他已拿到中专文凭,也满足了转正的硬性条件,但那次他依旧失败了——因为同批转正的同事中有一位烈士胞弟,上级部门要求公安局先解决烈士胞弟的编制问题。无奈,杨大队主动让出了名额。当时,杨大队的警衔和警号都发了,只能原样交回。领导不忍心,把“两毛一”的肩章留给他做纪念。

那年杨大队已经38岁了,依旧在派出所干治安,身份不明。杨大队自己也有些气馁,说可能这辈子与警察无缘,但领导舍不得让他走,于是打下包票,说两年内无论如何都会给他解决正式编制问题。

不料2006年,《公务员法》实施,公安机关招录新人民警察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而杨大队的年龄早已超过了省考上限。自此,杨大队彻底失去了转为正式警察的机会。

“老领导当时愧疚得不行,问杨大队想去什么单位,他来协调。但杨大队说自己在派出所干了十年,哪儿也不想去了,最后领导没辙,给他转了‘工勤’,还是留在了派出所。”教导员说。

记忆中,局机关车队的小车司机老唐同样是“工勤人员”,我问教导员他俩的情况是不是一样,教导员却笑了笑,说身份是一样,但别在杨大队跟前提老唐。我问为啥,他说老唐和杨大队彼此不对付,见面也从不打招呼。

杨大队说,老唐留在公安局是为了“占便宜”,但老唐却笑话杨大队,说他明明不是警察还装蒜,自己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