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 研究背景
1.1.1.1 中外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同样悠远而漫长,纵观历史,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输入与输出始终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主旋律。汉代的张骞及其后来人所开辟的丝绸之路,成为千古称道的中西文化之间的桥梁,因其不仅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转至唐宋,中华文化更是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呈现出海纳百川、气象恢宏的气势:“游方”与“留学”盛极一时,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分别向西与向东传播了中国的语言与文化,其影响在空间上的广博与在时间上的久远至今都是难以估量的;众多的外交使节、商人和僧侣,在长安游学、经商和传道,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艺术与政治制度,朝鲜半岛的崔致远、日本的吉备真备,都为中华文化在异国的传播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元朝时期,描述富饶神秘的中国的《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强烈向往,对之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传播了中国“王者无外”“怀远以德”的对外观念,开拓了海外贸易,加强了中外交流。可以说,明代中叶之前,由于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以“自然溢出”的形式进行,即中国“高势文化”向西方“低势文化”的输出。
明中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开始走向“一体化”,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以往主要以物质文化为主的交往局面,在思想文化层面开始进行直接对话,在亚欧大陆两端之间一度呈现“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双向交流的文化景观。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大批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名为传教,实为传播近代西方思想观念与学术成果。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最初的排斥到逐渐接受,甚至后来追求“全盘西化”,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然而事实证明,由于中西文化在价值根基、伦理道德、政治观念、经济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照搬西方是绝不现实的。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以外的学者也对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我们称之为“汉学”。“汉学(Sinology)”最初主要是指对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宗教、哲学和考古等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到了现代,除上述研究对象外,研究领域有所扩展,开始涉及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可以看到,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历史中国、古典中国之研究,而转变为以现实为中心、以实用为原则的现代汉学——“中国学(Chinese Studies)”之研究,研究领域日益广阔,研究视角不断丰富。新的世界格局和形势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地发展,世界开始关注当代中国和当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要想真正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文化,必然要关注于当下,关注于眼前,关注于民生,关注于中国人民实实在在的生活和感受,而不再只是从故纸堆里、从片面的政治化报道里、从道听途说的传闻中去了解。
新中国的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从1950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算起,至今已有七十多年。2019年,全球孔子学院大会更名为“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其主题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名称的更迭体现的是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理念的革新和发展方向的变革。它表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不仅要把留学生“引进来”,还要以汉语教师为媒介、承载更丰富的中华文化、用更先进的手段去传播、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出去”,让国际上更多的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消除对中国的偏见、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甚至喜爱中国。
1.1.1.2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文化全球化的历史必然
今天,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中国正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特别是近年来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等,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在经济上强大的国家必须同时在文化上强大。在历经百年耻辱之后重新崛起的中国,需要在世界,尤其在西方重塑自己的文化形象。中华文化作为人类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到今天的文明,有着它独有的魅力,它同世界其他优秀文化一样,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今天的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其成功的历程和经验同样有着世界性的意义。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这是中国学术界、知识界新的历史使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的世界大国,首先是一个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全面强大的国家。文化外交已经和政治外交、经济外交一起成为我国总体外交的组成部分。近两年来,中国在新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把文化外交的作用提升到了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文化外交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一起被视为中国外交的三大支柱,是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国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然而当前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中国硬实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软实力还比较弱,难以匹配中国的国际大国地位。同时,随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一些错误思潮暗流涌动、此起彼伏,中华文化面临种种挑战。“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绝于耳,这一系列论调的背后,表现出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不安,其中也夹杂着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读”。
比如,孔子学院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主要平台。《孔子学院章程》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孔子学院的办院宗旨:“孔子学院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孔子学院自建立以来,在世界各国快速扩张,但规模变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困境。近年来,各国不断冒出针对孔子学院的信任危机,孔子学院的机构属性被过度解读,带有政治性色彩偏见,导致其存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面临认同危机。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文化入侵论”“中国文化渗透论”等,严重诋毁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再如,2020年暴发的波及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被一些不怀好意的国际势力利用,大做文章,他们肆意抹黑中国,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通过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通过有效的文化教学,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转型,不仅可以降低文化传播的噪音、消除国际社会的误解,而且可以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价值、避免或减少战略误判,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情境下,牢牢把握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基础。
1.1.1.3 现代传播技术与文化传播形态的大变革
人类文化传播媒介通常划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三个时代。“元宇宙”继承了电子传播时代的特点,跨越时间、空间,给人以多方面、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必将催生出更多的新媒体平台,建立更多的新社会关系,文化传播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发展国际中文事业,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元宇宙技术,优化传播形式,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让文化自己说话,在展现视听化内容的基础上呈现多元文化的魅力,甚至结合元宇宙技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元宇宙文化环境”,尤其是要融入“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对外传播的方式和渠道日益多元化。以音频、短视频、长视频、直播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平台正不断涌现,其低门槛、普泛化、便捷性、时效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可以突破语言甚至文化上的障碍,为中华文化提供了视觉化呈现的绝佳平台,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文化教学手段、平台和渠道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1.1.1.4 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项空前巨大的文化事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国际上看,从德国的歌德学院(Goethe Institut)到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Instituto Cervantes),从法国的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caise)到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世界主要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语言的国际推广,把语言输出作为国家战略,借以提高本国语言的国际地位,传播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使本国的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汉语国际推广是中国参与构建世界文化大格局的客观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场合宣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饱含深情地给海外学子、留学归国人员、在华外国留学生、在华外国中小学生回信,为教育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教育对外开放、中外人文交流的指导意见,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十年来,我们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更加注重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召开全国教育外事工作会议,印发《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推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和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政府也加大投入,积极调动海内外各方力量,努力加快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首次提出要“增强国家语言实力”,并将语言文字提升为国家的“战略性文化资源”,指出要“进一步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的对外开放程度”,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语言文字的对外交流和传播,扩大中华语言文字的国际影响力,拓展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出席了英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要“增强教育服务国家外交的能力,通过教育交流合作,继续办好全球孔子学院、孔子课堂,让全球几千万汉语学习者、几十万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国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