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文化与文化传播
2.1.1 文化
2.1.1.1 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李善注:“言以文化辑合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这里的文化的含义与现代的理解不一样,指与“武力”相对的“文德教化”。后来“文化”一词被日语借入,被日语用来作为英语culture的对译词,再后来文化作为日语借词被汉语吸收,于是文化就有了英语culture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汉语的“文化”与古代汉语的“文化”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倒是同日语的“文化”以及英语的culture存在直接的词源关系。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文化这个词,如“企业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但对于什么是文化,人们的理解并不一样,甚至有学者将文化定义为“当代学界的斯芬克斯之谜”。其实,定义与定义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对“稻谷”这个对象,对于植物学家来说,是一种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对于农学家来说,是一种草本类稻属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很多民众来说,则是一种可以用来做成米饭的主食。季羡林先生曾说:“据说现在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五百多个,这说明没法下定义,……现在好多人写文章还在非常努力地下定义,这个不过是在五百个定义外再添一个定义,五百零一、五百零二,一点问题不解决,所以我个人理解的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任何事物本身都是一个永恒变化的过程,文化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同时,由于“文化”一词使用的频率很高,使用的范围很广,因此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变得十分丰富,界定它的意义也就变得比较困难。
一般认为,“文化”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着眼于精神方面,但精神或意识并不能脱离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而独立存在,因此,本书所指“文化”是对其广义上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张岱年、程宜山两位学者在2006年的阐释:“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1.1.2 “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了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这两个概念,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本书的研究课题有非常大的启发。张公瑾先生从民族差异的角度,把文化看成是各个民族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积累,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及其普遍价值。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民族文化”是指具体某一民族所拥有的文化总体。民族文化与“文化”相对而言,是文化的具体存在形式。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显示出与另一民族的文化明显的差异。我们国家经历过数千年风雨沧桑,仍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风采,这就是所谓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
世界文化是由民族文化构成的。任何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相对于这个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所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而言,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赫斯科维兹的“文化相对论”到汤因比的“文化进化论”,再到季羡林先生的“文化循环论”,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的世界文化只能是一个多元互补的格局,各民族都从其他民族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将给每个民族带来好处。而东方文化的传播,特别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必将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贡献。
2.1.1.3 文化的分类
对文化有多种分类方法,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张岱年、方克立、程裕祯等学者采用的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四层次说”。具体来说,“物态文化层”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制度文化层”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心态文化层”是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及由此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它是文化的核心。本书后文中对文化传播内容体系的阐释正是基于这里的四个层次展开的。
2.1.1.4 文化的特性
关于文化的特性,学者们提出过多种表述,在这里我们结合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传播的特点,参考戴昭铭及祖晓梅的观点,将文化的特性归纳如下:
第一,超自然性。文化是人类独创的,文化性是人类的根本属性。因此,人类生活和行为的一切方面无不带上或终将带上文化的印记。比如“吃”这个生物为了个体生存的需要而进行的自然行为,一经在人类身上表现出来,就带上了人性,具有了文化性,于是才有了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文化现象。再如,打喷嚏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在听到别人打喷嚏后,英语国家的人会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目的是祝愿对方身体安好,也就是说,人们在生理现象的外面裹上了一层文化的外衣。
第二,符号性。任何文化都表现为一些象征符号或符号系统,也表现为人在创造和使用这些符号过程中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作为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其性质就是由能指和所指结合而成的符号系统。再如,在中国古代,服装的颜色和样式是特定身份的象征符号,到了现代,虽然由于平等思想的普及、等级观念的淡薄,服装颜色的等级象征意义不复存在,但我们还是能从一个人的着装上判断出这个人的年龄、性别、身份、地位、从事的行业及审美追求,甚至了解到其所在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追求等,这就是服饰文化的符号性。
第三,整合性。文化是一个由多方面要素综合而成的复杂的整体,是一定的文化群体创造的一整套生活、思想、行为的模式。整个民族文化长久形成的“文化内核”渗透在该民族的文化细胞之中,发挥着整合文化的潜在作用,使整个文化产生一种保守性、内聚性、排异性和对外来文化要素的同化力。如尽管在历史上与多个民族有交流与融合,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而不同”的处世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等精神内核一直发挥着“整合”作用,从而使中华文化成为迥异于欧美文化的独特模式。
第四,可变性。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同时又是不断变化的。一方面,当物质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变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必然会发生变化,这是文化变迁的内部推动力;另一方面,文化传播、文化碰撞等外部力量也导致文化的变化。以打招呼为例,旧时人们见面会作揖,以后又有鞠躬礼,现在常用点头、握手、微笑等方式。再如,受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西方一些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年轻人对金钱、消费、竞争、恋爱、婚姻等问题的看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很大的挑战。
第五,民族性。各民族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仍以“吃”为例,不同民族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有很大的差异,一个民族所厌恶的食物可能是另一个民族的佳肴。如中国人一般都不喜欢吃奶酪,而奶酪却是欧洲人的日常食品,有些奶酪如“blue cheese”还带有一种发臭的气味,中国人吃不下去,而欧洲人却视为珍品;相反,大多数外国人来到中国,也无法适应猪肝、鸭血、毛肚、鸡爪、兔头……还有臭豆腐、螺蛳粉等中国人眼中的美味。
第六,传承性。文化是社会遗产,不是生理的遗传。在没有文字的社会,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自己的经验、知识、信仰、观念等一代代地传下去。在有文字的社会,人们通过各种著作、法规、经典、文学艺术等将文化相传。由于文化代代相传,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包含了以往文化的积淀。同时,每一个人都是他所在的民族和社会文化的缩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当一个人走出国门时,他的一言一行就代表了整个国家和民族。
第七,社会性。文化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特质是由他所成长的环境决定的。美国有一种说法叫“香蕉人(ABC)”,即“American-born Chinese”,指在美国成长的华裔。他们虽然是华人,但自小就受美国文化、美国教育的熏陶,其思维方式、价值观也是完全美国化的,与移民来美的上辈不同。这些都是文化后天习得的结果。
2.1.1.5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语言存在的人文生态环境,要真正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而要想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和文化,语言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立足于语言,从语言的角度来审视文化,我们认为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行为文化、心理文化,都会反映在语言文字之中。试想,如果人类社会没有语言,人类便不可能有信息的传播、思想的交流,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都会中止。正如韩民青在《文化论》中写道:“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不论是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有三种作用,即生成、贮存、流传。……如果说人生活在一个文化世界里,那么从形式上看,文化就是一个语言的汪洋大海。人是语言大海中的生灵,离开这大海就会失去人的本性——回到动物行列之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民族语言就是民族文化的模式体现,是民族文化的天然‘图腾’。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一种文化,要想了解一种文化就必须学习表现这种文化的语言。”
而当一个人在学习某一种语言的时候,也就是在学习相应的文化。
其次,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立足于文化,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语言,语言本身就是在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不可分割。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产生了语言;语言的分化和统一通常与社会文化的分化和统一在步调和范围上相一致,语言的传播通常是文化远征的结果;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使文化得以传承;语言结构系统的演变和功能系统的改善也都可以从人类文化的进步中找到根源。例如,汉民族长期的封建等级制度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因此,“天地”“日月”“国家”“君臣”“父子”“男女”“长幼”等联合词都是“先尊后卑”次序的体现,前一成分指“尊者”“主导者”,后一成分指“卑者”“服从者”。语言和文化存在着镜像关系,语言像一面镜子,能清晰地反映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各种事物、观念、习俗。
由此,我们认为,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体现,面对国际学生的汉语教学和文化教学,不仅会帮助学生加深对汉语言本身的理解,还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最优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