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完美人际关系的守则
作家安妮·拉莫特(Anne Lamott)给我们讲述了她弟弟的故事。10岁的弟弟需要写一篇关于鸟的调查报告。这个艰巨的任务让小男孩十分苦恼,于是弟弟去找爸爸帮忙。安娜写道——爸爸搂着弟弟的肩膀说:“一步一步来,孩子,一步一步,慢慢来。”
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处理我们同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关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在一次次的日常沟通中逐渐建立的。
如果你能与我们的研究团队一起分析每次日常沟通,你会发现每次沟通都是由一个个的沟通片段构成。每次沟通邀请都对应一个对沟通邀请的回应。这些沟通片段就像构成人体的细胞和建成楼房的砖块,是情感沟通的基础。每次沟通所包含的情感信息可能加深或淡化人们之间的关系。看下面几个例子。
“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吃晚饭?”
“别烦我了!看我把饭菜端上桌就能吃了。”
“这个月的报告你又没按时交,你怎么总是这样?!”
“为什么不查查你的邮箱?我昨晚就发给你了。”
“有人吗?”
“谁啊?”
“你今晚有时间吗?”
“也许有……也许没有……”
沟通邀请以及对沟通邀请的回应可能发生在很重要、很夸张或很神圣的时刻,如我们经常在电影中看到的画面:
“维奥莉特,你愿意嫁给我吗?”
“是的,杰克,我愿意!”
也可能发生在很普通的日常沟通中:
“上楼的时候给我带瓶啤酒,好吗?”
“好的,还要别的吗?要薯条吗?”
沟通邀请可能很隐晦:“这条裙子真漂亮!”也可能非常直白:“我想和你做爱。”
沟通邀请可能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无足轻重的沟通中:“能帮我叫辆出租车吗?”也可能发生在好友分享秘密时的低语里:“知道昨晚我遇到了什么事吗?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沟通邀请可以拉近陌生人的距离:“我可以坐在这里吗?”也可以使熟人关系更亲密:“好想你啊,我们找个地方聊聊吧!”
对沟通邀请的积极回应通常能带来进一步的深入沟通,沟通双方往往会提出更多的沟通邀请。旁观者仿佛在看乒乓球比赛,双方你来我往,不断提出沟通邀请,而对方总是积极回应。
“今天午餐打算怎么吃?”
“我带了一个三明治。想和我一起到外面吃吗?”
“好啊,不过我想先去食品店买点东西。要带点什么吗?”
“好,给我带罐乐倍(1)吧。我把上次聚会的照片也带上。”
“好,正想看呢!还有,我们得商量一下为佩格办聚会的事了。”
“对对,是该商量这事了。”
但对沟通邀请的消极回应会终止沟通的继续进行,其他沟通邀请也不会再发生。
“今天午餐打算怎么吃?”
“午餐?谁有时间吃午餐啊!”
“那以后再说吧!”
“嗯,以后再说。”
研究表明,“以后”几乎不会有“再说”。事实上,一旦首次沟通邀请被拒绝,人们几乎不会继续尝试。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接受所有的邀请。只是,人们可以在拒绝别人的同时,仍然接受对方情感沟通的邀请。
“今天午餐打算怎么吃?”
“真希望我能有时间吃午餐,只是我必须完成这个报告。你呢,怎么吃?”
“我带了个三明治,想坐外面吃。我还要去食品店买罐可乐,需要给你带点什么吗?”
“太好了。能给我带个黑麦汉堡和一罐乐倍吗?啊,还有,你在外面时,别忘了也替我晒晒太阳。”
“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