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省级教育行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教育司与教育科并行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后,南方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二次革命”。为了扑灭“二次革命”,袁世凯采取两大措施:一是大量增加军费。这引发了财政危机。为了应对危机,袁世凯倡导“减政主义”。所谓“减政主义”,是指“减并官厅,减少官员,减省政务,即减缩政治范围之谓也”杜亚泉:《减政主义》, 《东方杂志》,1911年第8卷第1号,第5页。。二是撤换南方省份的军民长官以图削弱南方国民党势力。

1913年7月27日,袁世凯免去安徽民政长兼署都督孙多森,任命其亲信倪嗣冲兼署安徽民政长。倪上任伊始即提出:“现在军事吃紧之时,省城旧有各机关概行停办,至财政、内务暂由本署兼办。”《倪都督之政见》, 《申报》,1913年7月31日,第2张第6版。9月13日,倪将“教育、实业两司暂于公署内设立两科,均归内务司管辖”《皖省近日之政闻》, 《申报》,1913年9月15日,第2张第6版。。“各科委科长一员,其次科员每司用十数人,雇员四五十人,均令十三日一律入署开始办公。”《皖省政界消息》, 《申报》,1913年9月16日,第1张第3版。显然,安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不仅组织变得极为简单,且在整个省级行政系统中的地位亦急剧下降。然而这种减政办法却赢得了袁世凯的肯定与认可。

1913年9月底,国务院以“财政竭蹶,非实行减政不足以维持”为由,饬令各省:“所属司局,如教育、实业两司,除湖北、广东、江苏、直隶等省仍旧外,余均应照安徽倪都督电开办法,归并为内务司,设立教育、实业两科。”《桂省实行裁司之呈报》, 《申报》,1914年4月24日,第2张第7版。很明显,安徽倪嗣冲的减政办法,为全国各省推行“减政主义”起到了“示范作用”。这从侧面说明,倪的做法的确迎合了袁世凯为镇压革命而减政节费的迫切愿望。该通电发出不久,福建省都督奉命将直隶于行政公署之教育司裁撤,“改隶行政公署内务司教育科”丁重宣:《二十四年来之福建教育行政》, 《福建文化半月刊》,1936年第2卷第5期,第59页。。11月,国务院又通电各省:“教育、实业两司,除鄂、直、苏、粤存留外,其余如有缺出,暂由各省委人代理,不必请简。其安徽、福建己裁并者,无庸再设。”《中国大事记》, 《东方杂志》,1914年第10卷第12期,第2页。由此来看,为节省政费,中央政府不仅简化了省级教育行政组织,且省级教育行政长官的任命权亦下放至地方,由各省政府自行委任。

事实上,上述两则通电发出后,多数省份并未立即实施“司改科”。其原因是,“反对者多,未能见诸实行”《蔡儒楷反对裁司》, 《申报》,1914年4月28日,第2张第6版。。然而受“减政主义”风气的影响,各省也采取措施以缩小教育司组织:其一,裁汰教育司职员。如1913年11月,广东省“教育司裁科长一员,科员六员,书记六员”《粤省近事纪要》, 《申报》,1913年11月8日,第2张第6版。。其二,缩减经费。一方面,力减教育司属下各校之教育经费。如湖北省为节省经费,裁减教育经费30万元。《鄂省三司长辞职之真相》, 《申报》,1913年11月11日,第2张第6版。另一方面,裁减教育司职员薪给。如湖南省为节省政费,自1913年10月1日起,实行“所有各机关人员薪水在六十元以上者,均搭用公债票二成”《湘省政界近事》, 《申报》,1913年9月28日,第2张第6版。

对于以上措施,教育界人士、部分地方官员等极为反对。如湖北民政长夏寿康,对于“黎公(指黎元洪)拟将教育、实业二司裁并其一,夏氏力争不允,且财政奇绌,而亦无法自筹,遂再自请辞职”《鄂民政长易人之周折》, 《申报》,1913年10月5日,第2张第6版。。不唯如此,时任教育总长蔡儒楷“反对尤力”,并为此事谒见袁世凯,请求教育司“只可缩小范围,节减经费,万无名为裁并实归消减之理”,然而袁对该事“颇不以为然”。《蔡儒楷反对裁司》, 《申报》,1914年4月28日,第2张第6版。

可以说,上述措施实施后,严重影响了各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运转,具体表现有三:一是造成教育司职员人心惶惶。如1913年10月,湖南省实施减员,教育司等行政机关所易职员系国民党人,“以致该党人物几无容足之地,故日来政界中人甚形恐慌”《湘省军政两界消息》, 《申报》,1913年10月20日,第2张第6版。。二是致使教育司长辞职。如1913年11月,因教育司裁员过多,莫贵恒辞去奉天省教育司长一职。三是阻碍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如湖北省时任教育司长时象晋向来热心教育,但“现因减政,国家教育费又裁去三十万,省城各校万难支持而并校裁班,则学生大起风潮”《鄂省三司长辞职之真象》, 《申报》,1913年11月11日,第2张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