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一起为中国乡村振兴找路
浙江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乡村振兴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进行了许多先行探索与实践,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的内涵之变,折射出浙江乡村发展的需求之变,这些应变与创新体现在浙江城乡各地,也体现在民企和民间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深入感悟、认真借鉴。
这些年在考察学习乡村振兴“浙江经验”的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乡立方团队。在走访萧山未来大地、千岛湖下姜村等全国乡村振兴样板过程中,我不时为这个团队浓厚的乡村情怀、深刻的乡村认知、切实的乡村创意,以及坚守乡村共富理念等精神所感染,更为项目本身精准绝妙的战略定位、超前的乡村产业谋划、应景顺势打造的景观小品所感动,也因此寻访到这些项目的顶层设计服务机构乡立方。当时出于推动各地乡村振兴工作的现实需要,我们多次邀请了乡立方合伙人团队来广东分享他们的经典案例和乡创方法论。每一次,乡立方都赢得了地方党政领导和乡村百姓的高度评价,大家都一致赞赏这个充满激情而富有创新能力,又极具乡村情怀的团队。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乡村振兴的浙江经验,我曾给乡立方团队提了一个建议:能否将你们打造的经典案例结集成册,以方便更多没有机会到浙江考察、交流的政府干部和乡创从业者学习借鉴?没有想到,仅仅三个多月后,乡立方团队就将这本《为乡村找魂——乡村振兴之品牌乡村方法论》的书稿摆到了我的案前,真是令人鼓舞,令人敬佩!
书稿中的十五个案例,从“概念”“产业”“文化”三个维度,解读了乡立方为乡村找魂的全过程。书稿里面呈现了大量决策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与分歧,并通过对村魂、乡魂、县魂的最终共识的达成,实现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立方设计”。由于书稿极具可读性、趣味性、真实性,我几乎是一口气通读了全书,不时为其中的精彩之处拍案叫绝。这几年,国内相关的乡村振兴书籍出版了不少,但大多局限于对政策的解读或者理论的研究,就算有些案例总结,但鲜有主动暴露不足、短板与劣势的。基于我对乡立方团队的初步了解,他们实际上是希望传递一种价值观:为每一个乡村找到振兴之魂,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而非是简单的一笔生意、一次交易。当然,千县千面,万村万貌,本书将乡村振兴的方向概括为“文化乡村”“产业乡村”“概念乡村”三大类型,不见得就是科学的、系统的、精准的,毕竟它只是一个实操团队的方法论集成。个人认为,其实乡村不需要每个人(每个团队)都要有“重资产”的投入或“大手笔”的动作,只需要有解决乡村具体问题的“方案”和“能力”,书中的案例正是一个个这样的“方案”,体现了一种种这样的“能力”。基于此,我们不应苛求,振兴乡村的道路千万条,解决问题是“铁条”,我们需要更多“乡立方们”的涌现,也期待更多的创新实践。各地乡村振兴正在探索前行,眼下的经验弥足珍贵,值得更多地方学习借鉴。
我在粤北山区的工作近30年,因为这段工作经历,我对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的五大振兴感同身受,自认为还是一个“有情怀、懂乡村”的基层干部。近10年来,我在农业农村部门从事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围绕着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的角色担当,本质上也正如本书主题,为乡村的振兴“找魂”与“找路”。这几年,广东省围绕着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已经形成了省域层面的顶层设计:在内容上,突出五大振兴一体推;在区域上,突出镇村联动,将镇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同富;在内涵上,突出“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结合,让群众看得见、可感受,实现内外兼修、塑形铸魂相结合;在路径上,突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有机整合,构建产村共融、业态相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在目标上,突出示范性与带动性相统一,以“带”的振兴辐射带动全域振兴,形成学有榜样,追有标兵的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探索并走出一条符合广东实际、具有岭南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路子?具体到县、乡、村,我们很需要更多“乡立方们”的“微创新”和“真落地”,就如本书十五个案例的经验,我想很多的乡村一定可参照、可复制、可超越。
乡村是先生活后生产的自然形式(有别于城市先生产后生活的竞争形式),乡村经济是自然经济;同时中国的乡村有积淀千百年的农耕文明,我们要遵循规律,尊重自然。因此,我们在乡村建设中既要关注“风貌塑形”,更要注重“文化铸魂”。
当然,我们要看到,为乡村“找魂”“铸魂”,只是为乡村振兴找路的关键一步。但对于更多的县域干部和乡村振兴从业者而言,当下更迫切的,是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方法创新,这或许是乡立方团队目前的局限所在。作为一家企业服务机构,乡立方团队更多是在处理具体的、琐碎的、短期的事务,很难站在宏观层面做总体战略思考,或许这正是本书的“美中不足”。这里,我愿意结合广东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实践,提出几条建议,算是给乡立方补补“短板”。
一、抓好科学规划布局这个前提。谋定而动,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先要组织编制《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原则、任务和工作路线图,统筹安排好实施步骤和推进节奏,稳妥推进,防止一哄而上,层层加码。
第一是守住底线红线。结合“三区三线”(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确保规划可操作、可落地。尤其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第二是选好示范区域。选址三要素:选择交通、地理位置、市场好的地方;选择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基础好的地方;选择资源禀赋好的地方,包括产业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第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求大,也不求多,不能简单模仿、千带一面,更不能照搬城市建设模式。要针对各地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体现地域风格、地方特色,体现产业、文化、乡村建设方面的特点优势,打造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示范带。
二、抓好产业发展这个重中之重。分步推进、有序提升,在富民强村产业发展上形成示范集聚效应。
第一是在规模上统筹整合。立足原有发展基础,将规模小、布局散的产业进行统筹整合,可以通过县级、市级甚至镇级、村级产业园建设把分散的产业聚起来,或者在产业园的牵引下,规划一批产业强镇、产业强村,串珠成链,强化规模化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进而形成龙头带动、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第二是在质量上拓展提升。要立足区域的产业禀赋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科学布局,配套一批深加工、文化旅游、物流配送等项目,发挥区域内各自的优势,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模式,努力把美丽环境变成美丽经济。第三是在层次上集群发展。在规模和质量提升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云平台数字化技术,深化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推动数字赋能,开展技术研发,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高地。特别是要把推进工商下乡、建立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作为示范带建设的重点内容,建立健全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企业资本、村集体、当地村民的合法利益,推动乡村加快发展。
三、抓好乡村建设这个基础。乡村风貌是示范带建设最直观的体现,要通过乡村建设保护提升生态环境,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打造全域美丽、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第一是要牢固树立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要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作为建设的出发点、支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乡村建设中要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第二是在乡村建设中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活动。发动村民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在项目谋划环节,组织村民参与乡村建设项目研究决策,激发自建家园意识。在项目建设环节,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开展建设,积极推广先建后补、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农村低收入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在项目管护环节,落实“门前三包”、受益村民认领、以奖代补等农民自管方式。支持各地用新方式依法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建设,鼓励村级组织和农民工匠带头人承接乡村建设小型工程项目。第三是更严格要求打牢环境底板。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整治,持续提升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等的水平,把美丽村庄与美丽圩镇结合起来,持续改善农村环境,打牢底色底板。第四是更高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升级。着力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布局并推动示范带内农村道路、农田水利、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解决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难题,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从“有”向“优”、由“少”到“多”的转变,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高质量、更加便利的生产生活服务。第五是用更高标准促进风貌提升。要大力推动示范带风貌整体提升,以相对统一的元素、统一的风格,突出保护乡村特色风貌,有序推进沿线农房风貌整治,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四、抓好乡村治理这个根本。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需要在推进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上下功夫,更需要保护和激活乡村治理的主体协同能力,增强乡村社会治理效能,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从而更好地为乡村振兴示范带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是要在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上做示范。持续加强示范带区域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各级党组织书记,全面提升“头雁”工程质量,把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带领各类组织和农民群众支持参与示范带建设。第二是要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做示范。注重示范带乡风文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充分挖掘、继承、创新乡土文化,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第三是要在维护农村平安稳定上做示范。突出抓好示范带平安乡村建设、法治乡村建设等,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引导村民依法表达诉求,及时化解乡村各类矛盾问题,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五、抓好土地政策供给这个瓶颈。认真研究出台乡村振兴示范带土地供应的政策支撑。
第一是合理保障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指导各市县每年按要求安排不少于10%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振兴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6类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第二是大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积极完善闲置宅基地、农房、村集体仓库和废弃学校的租赁、置换、退出等盘活利用的实施路径,鼓励挖潜盘活、依法流转、复合利用,简化审批流程。第三是加强乡村振兴用地综合政策指导。综合运用点状供地、拆旧复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集体土地留用地管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政策,探索创新工作模式,形成可落地、好操作的政策细则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第四是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具体办法,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六、抓好资金多元投入这个关键。市县要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筹措资金保障机制。
第一是集中用好财政资金。统筹利用好各级涉农资金、自身可支配财政收入等,集中保障示范带建设。第二是发挥奖励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在不形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探索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设立风险池等多种方式撬动各类资金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第三是鼓励开展政府贴息、农民贷款。在不违规新增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在省级涉农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贴息,支持农民或企业贷款,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参与示范带建设。第四是用好土地出让金和国家专项债券。在“十四五”期间,要达到50%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发行国家专项债支持农村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各地统筹安排土地出让收入,积极申报国家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项目建设。第五是引导国有资本投资。发挥驻镇帮镇扶村机制作用,鼓励国有企业与县镇村结对联合建设示范带,实现共赢。第六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利用“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等政策优势,广泛发动企业参与示范带建设,对建设成效突出的企业,支持以企业或企业家名义建功德碑、入村志。
七、抓好乡村运营管护这个机制。乡村运营是最好的管护,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不管是乡村振兴示范带内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乡村产业发展,都须先建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规范管理和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建管用并重,防止重建轻管、重建轻用、建好设施成为“晒太阳”工程。我们要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化运营手段,利用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禀赋,通过管理、策划、营销、资本、技术等多元化方式,引导生产要素向乡村集聚,形成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并以市场化为主导方式完成经济效益转化,从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新时代新征程,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补上“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社会风俗习惯不同,对于乡立方团队而言,要做好乡村振兴的找魂人、找路人,就必须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增强本领,求真务实,尊重规律,稳扎稳打。坚持数量服务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真正做到“做一件成一件,做一个旺一个”,帮助农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乡立方们”,一起来为中国乡村的全面振兴找路!
广东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省扶贫办原主任,省乡村振兴局原专职副局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
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