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鲁国十二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7章 晋国铸刑鼎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此时鲁昭公仍居于晋国乾侯;周王室王子朝叛乱初定,王子朝逃奔了楚国。七月的时候,有龙出现在了晋国都城新绛郊外的天空。

正卿魏献子问太史蔡墨:“听说虫类没有比龙更聪明的了,因为它不会被人活捉,是这样吗?”

蔡墨答道:“实在是人不聪明,而不是人有多聪明。古代时有人养龙,因此国内有豢龙氏、御龙氏。”

魏献子说:“豢龙氏和御龙氏,我也听说过,但不知道他们的来历。”

蔡墨解释道:“古代有一个名叫有飂(liáo)的国家,国君叫叔安,是祝融的后裔。他有一个后代叫董父,特别喜欢龙,能够了解龙的嗜好来喂养它们,很多龙都聚集在他那里。董父就驯服它们,让它们服事帝舜。帝舜赐他姓‘董’,号‘豢龙氏’,还把鬷川之地封给了他,鬷夷氏就是他的后代,所以说帝舜氏世世代代都有豢龙的。”

魏献子听到博学的太史蔡墨为他如此详细地讲解,顿时来了兴趣,他请蔡墨喝了口茶,蔡墨继续说道:“到了夏朝的国君孔甲,顺服天帝。天帝赐给他四条驾车的龙,两条来自黄河、两条来自汉水,各有一雄一雌。孔甲养不好这四条龙,又没有找到豢龙氏。那时候陶唐氏已经衰落,后代之中有个叫刘累的,曾向豢龙氏学习驯龙,以此本领侍奉孔甲,能够喂养这几条龙。孔甲嘉奖他,赐他为‘御龙氏’,以代替豕韦氏的后代。后来有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偷偷将死去的雌龙剁成肉酱做成肉羹献给孔甲吃,孔甲从没有享用过如此美味,就命刘累再做肉羹给他吃。刘累害怕自己养死一条雌龙的事情败露,就逃到了鲁县,范氏就是他的后代。”

魏舒恍然大悟道:“哦,范氏乃御龙氏之后啊!那为什么现在见不到龙了?”

蔡墨答道:“万物离不开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之官和土地神、谷神世代受到祭祀。木正叫句芒,火正叫祝融,金正叫蓐收,水正叫玄冥,土正叫后土。龙乃水物,水官废弃了它,所以龙不能被人活捉了。《周易》有爻辞‘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龙战于野’,如果见不到龙,谁又能描述它们呢?”

魏献子又问:“土地神、谷神和五行庙里祭祀的,是哪一位帝王时的五官?”

蔡墨答道:“少皞氏有四位叔父,名叫重、该、修、熙,能够管理金、木和水。少皞氏命重为句芒(木正)、该为蓐收(金正)、修及熙为玄冥(水正),他们尽心履职,帮助少皞氏在穷桑登上帝位,这是其中的三种祭祀。颛顼氏有个儿子叫犁,命为祝融(火正);共工氏有个儿子叫句龙,命为后土(土正),这是另外两种祭祀。还有另外一种祭祀,叫做‘稷’,管田地,烈山氏有个儿子叫柱,命为稷(田正),夏朝之前都祭祀他;周弃(后稷)也做过田正,商朝以来祭祀后稷。”

所有的太史都是博学多识的,魏献子倒也不奇怪,他向太史蔡墨请教了这么多,其实最大的收获是得知了多年来与魏氏不和的范氏居然是御龙氏的后代,这可不得不防。范献子士鞅此时正担任中军副帅,是正卿魏舒的副手,一副虎视眈眈的样子,魏献子庆幸在瓜分祁氏、羊舌氏封邑时没有分给范氏和中行氏,范氏与中行氏结盟,如果再多分得两个县,那无异于如虎添翼。

这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卿赵鞅、中行文子(荀寅,中行穆子荀吴之子)率军在晋国攻占的陆浑之戎的地界上修筑了一座城池,因为位于汝水岸边,取名为汝滨城。为了纪念汝滨城的建立,他们向晋国民众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铸造了一个大鼎,上面铸有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这是继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之后,中国法制史上的又一次创举,标志着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成文法逐渐发展起来了。

然而,新生事物总是受到指责和刁难。就像当年子产铸刑书后,晋国太傅羊舌肸对郑国铸刑书大加指责一样,赵鞅和荀寅(中行文子)铸刑鼎之后,晋国太史蔡墨评价道:“范氏、中行氏恐怕要灭亡了!中行文子是下卿,却违反上面的命令,擅自铸造刑鼎作为国家的法度,这是国法的罪人。范宣子所作刑书,乃晋国之乱制,他改变了文公当年被庐阅兵时制定的法律,必会灭亡的。范氏这次还波及了赵氏,赵简子与荀寅共同领兵筑城,不得已参与了铸刑鼎,如果修养德行,还是可以免于祸患的。”

还有孔子,他们都是代表逐渐没落的旧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主张以礼治国,出礼入刑;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因此坚决反对成文法的施行。孔子说:“晋国恐怕要灭亡了,因为它失掉了法度。晋国应该遵守唐叔(晋国始封国君)传下来的法度,作为百姓的准则。卿大夫按照职级共同守护法度,百姓才能尊敬贵人,贵人因此能保守百姓的家业。贵贱之别没有错乱,这就是所谓的法度。晋文公因此设立了执掌官职位次的官员;鲁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被庐之地阅兵时,曾修治唐叔虞的法律,以作为盟主。现在要废弃这个法度,而铸造了刑鼎,百姓都能看到鼎上的刑律,还用什么来尊敬贵人?贵人还有什么家业可以守护?贵贱无序,还怎么治理国家?而且范宣子的刑书,是在夷地阅兵之时制定的,是晋国动乱时期制定的,属于晋国的乱法,怎么能把它当成法律呢?”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六月二十二日,在位十四年的晋顷公去世了,晋国在八月份为他举行了葬礼。鲁昭公此时正客居于晋国的乾侯,他也在子家羁和弟弟公子宋、儿子公衍、公为的陪同下,前往了都城新绛吊唁,并参加了晋侯的葬礼。

郑国执政游吉也赶到新绛吊唁了晋顷公,并在八月参加了晋侯的葬礼。晋国正卿魏献子派掌管刑狱的理官、大夫士景伯去责备游吉说:“先君悼公的丧事,你们郑卿子西(公孙夏)来吊唁,子蟜(公孙虿)来送葬。如今您怎么一个人又吊唁又送葬呢?”

游吉答道:“诸侯之所以归服晋国,是因为晋国有礼。礼,就是小国事奉大国,大国抚爱小国。小国事奉大国在于恭敬地按时执行命令,大国爱惜小国在于体恤小国的困乏。敝邑居于大国之间,供应它所需的贡赋,参加它为了应对意外而设的守备,怎会忘记恭敬地执行吊丧送葬的礼节?先王的制度,诸侯的丧事,士吊唁、大夫送葬;只有朝会、聘问宴享、军事行动才派遣卿。晋国的丧事,郑国如果空闲,我国先君也曾亲自手持绋索送葬;如果不得闲暇,就是士大夫有时也难以派遣。大国的恩惠,也会是嘉许敝邑于常礼有所增加,而不责备它的缺乏。明察敝邑的忠诚,只是要求大体具备,就可以认为合于礼了。周灵王国丧期间。敝邑先君简公在楚国,先大夫印段前往参加了葬礼,他是敝邑的少卿。天子的官吏并没有责备,这是由于体恤我们的困乏。现在大夫问‘你们为什么不依照过去的做法?’过去的做法有隆重有减省,不知依照哪种?如果依照隆重的做法,寡君年纪小,因此不能前来;如果依照减省的做法,那么游吉已经在这里了。”

士景伯将游吉的回答禀告了魏献子,魏献子觉得游吉的话句句在理,于是没有再质问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