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肌筋膜损伤的病理变化
1.损伤的原因与过程
(1)缺氧:多见于呼吸功能障碍、CO中毒、处于空气稀薄的环境下等。缺氧可造成机体缺氧,破坏组织细胞的有氧代谢,损害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使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2)物理因素:机械、高温、低温等均能使肌筋膜的组织细胞直接和间接受损,也可造成局部的缺血缺氧,影响正常代谢。
(3)化学因素:如局部封闭、肌内或静脉给药、某些药物导入等,均可引起肌筋膜组织的损害。有些化学药物可破坏体内某些酶的正常代谢。
(4)生物因素:某些细菌、病毒感染等,可直接破坏组织细胞的代谢,有些则通过变态反应而引起组织损伤。
(5)先天缺陷:肌筋膜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可造成组织本身的异常,同时还可形成对其他组织(神经、血管)的压迫等。
2.损伤的病理变化 肌筋膜损伤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组织的断裂,如各种开放性损伤、严重的闭合损伤,均能造成组织细胞的断裂;另一类是组织细胞代谢障碍引起的形态改变。这一类,根据其损伤轻重及形态特征,又可分萎缩、变形及坏死三种。萎缩、变形一般为可复性的,而坏死则是不可复的。组织细胞代谢障碍,主要是组织细胞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物分子结构的改变,即所谓生化性损害,出现代谢和功能的变化。现以缺血缺氧为例,说明细胞损伤的过程。
由于缺氧使线粒体氧化功能障碍,ATP产生减少与ADP增加,使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增强,加速了糖酵解。因此,细胞内糖原减少而乳酸增多,pH下降。糖酵解产生的ATP较少,不能补偿ATP的消耗,使细胞肿胀及粗面内质网(RER)扩张。ATP减少又可使RER膜上附着的核蛋白体脱失,并使多聚核蛋白体聚成单个核蛋白体。因此,蛋白合成下降,线粒体发生凝缩,可能与ATP及镁离子减少有关。由于钙离子增多,使胞浆内微管、微丝变形和功能障碍,从而使细胞表面变形。若持续缺氧,导致不可逆的改变,此时线粒体肿大,肌间隙扩张,肌断裂、变形,基质颗粒消失,出现絮状物质,并可见钙化。最后由于细胞pH进一步下降,使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RMA酶、DNA酶、蛋白水解酶、酸性磷酸酶等,引起细胞体、细胞核和细胞膜相继溶解消失,使整个细胞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