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请允许我对您,本书的读者表示由衷的祝贺。每一位翻开这本书的读者,很快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开卷有益”这四个字的现实含义。
我要感谢《自我超越》中文版出版人于彬女士对我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在《自我超越》正式出版之前就能看到本书的全貌。这对我确实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这样一个不是专门学习和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利用不太多的时间,通过阅读本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是对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贡献和愿景有了新的认识,对我无异于是一次超级补课。“开卷有益”正是我初步通读这本书的切身感受,有一些体会,请各位指正。
这本《自我超越》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斯科特·巴里·考夫曼为了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致敬,并发扬光大马斯洛的学术体系和完成马斯洛未竟学术理念的一部有意义的专著。考夫曼本人在2015年被《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评为“50位改变人类对世界看法的科学家”之一。由此可见本书传递的信息的可信程度和权威性。
这本书的写作,行文非常流畅。考夫曼在本书的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献给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我从未谋面的挚友”。这一句话立即深情地表达了他对马斯洛的崇拜和撰写这本书的动机,马上吸引了我。原来还可以这样认挚友的啊!不由得想起《论语》中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过去只理解为一同在世界上要相亲相爱的人。考夫曼从来没有见过马斯洛,却认马斯洛为自己的挚友,由此推广,我是很想高攀苏东坡为知心的,一直苦于他在千年之前,我在千年之后,这下不就好了?考夫曼开篇之际的一句话就能引发很多感想和遐想。这样的书,不值得一读吗?
随着阅读,我觉得每一章,都值得反复体会,是我读过的心理学作品中很少有的。还在沉浸其中,出版社已经来催稿。没有能力和资格写序吧,只能写下这篇“写在前面的话”,一者为了交差,二者是为了让读者能更早地读到这本书,只能海边拾贝,略得一二,谈谈几处令我眼前一亮的段落,献给各位共享。希望出书之后,有机会再认真逐章阅读,有更多体会,与大家交流。
其一,我不是专门学习和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只是在普通心理学课程和一些文章中接触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架构。感受的同时,也被那个大家所熟悉的金字塔模型所困惑,似乎高级的需要都要建立在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之上。这明显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历史。考古发现,早在人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时代,各种文明就都有了信仰的需要。通过考夫曼的说明,原来那个金字塔并不是马斯洛提出的,也不符合马斯洛的原意。但是,那个世人太习惯的金字塔立在那里,不由地形成了定式,这个定式偏导了很多人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的理解(p006)。因此考夫曼提出,新需要层次理论和帆船隐喻(p013),就更好地诠释了马斯洛的理论体系,也更符合众多的实际观察。这不是很奇妙的新的见解和模型吗?阅读这本书,在了解含有自我超越(这本来就是马斯洛晚年提出的未竟之业)新需要层次理论的同时,也能了解到马斯洛成长的过程、生平和有趣的琐事,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其二,西方人做学问追求细致,或许有点过于烦琐,但是那种追求穷尽的态度,值得参考。还是第一次知道,国人不愿意挂齿的性行为的动机,居然能分析出237种(p158)之多。考夫曼没有具体分析这237种,但是提出了区分低级D性和高级B性、性与需要、性与爱、性与依恋等问题,把孔夫子就声明过的“食色,性也”纳入需要的研究,值得重视和参考。
其三,人如何才能使得自己更好,作者总结出了SMART目标模式(p185)。这对指导每一个人,都是很科学而完全可行的指南。行为的动机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考夫曼引用马斯洛的话“不值得做的就不值得做好”(引自马斯洛,1965年《优心态管理》),可谓画龙点睛。要想做好一件事,认知到位并主动提升工作的意义是第一位的,这与中国传统文明思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论及的动机与效果关系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纵观《自我超越》全书,还可以看到多次引用了中国的研究和作者作品,可见中华文明优秀传统,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着很大的启发和贡献。
其四,人是社会的人,您不是领导就是被领导,如何成为好的领导,如何看待您的领导,是人人关心的问题。马斯洛和考夫曼将这个问题纳入“开明型领导”进行讨论。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随着物质文明的飞跃性提升,人的觉悟也快速提高,简单地说,如今的人已经不是中世纪时代的人,甚至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人。在这样的时代,要想做好任何工作,必须认识到今天人的特征,唯有开明型领导才能符合其他人的需要,因为领导就是领导那些有着当代需要的人,也就是满足他们需要的人,纵观世界各国莫不如此。通过这本《自我超越》可以看到,早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马斯洛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可见他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不愧为一代宗师。考夫曼按照马斯洛的精神,罗列出了“开明型领导”的重要特点(p194)。这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徐联仓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管理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提出的管理的PM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中国的大量实证发展出的符合中国管理的CPM模型有非常大的切合。CPM模型得到国际心理学家的重视,并在中国的人员选拔与评测中起到过开创性的作用。您想自己的事业和孩子的未来更加成功吗?这是本书值得仔细阅读的部分。考夫曼还总结了马斯洛在《人性的更深层次》中关于教育的问题的论述,“当你打开通往价值、价值体验、高峰体验或超越体验的大门时,一个新的充满可能性的层面便会向研究者敞开”,并提出了促进人类成长的Z理论(p238)。考夫曼提出,“设想一下,如果学校不只是一个学习标准化课本的地方,同时也是充满惊奇、敬畏、自我实现,以及人性的希望的地方,学生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不正是我国近期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精神吗?这非常值得当今的教育者,包括家长思考。
其五,人类世界之所以那么美好,原因之一就是充满了未解之谜,其中最大的未解之谜就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人类从哪里来已经有了大约共同认可的答案。而人类向何处去?仍然见解纷纭。这是就整个人类而言。具体到个体又如何?与人类之谜异曲同工的是,个体是如何来的,已经有了基本的共识,我们都是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发生、发展而来。个体向何处去?仅仅是死亡吗?那个人何苦还要努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目标正是为了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马斯洛认为人生充满需要,人生在世不由自主地就是为了满足各种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是满足高峰体验,这些原本就是个人的需要。某些企业家为什么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要去从事一些风险极高的运动?甚至有人妄图建立不切实际的不世之功?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他们都是认为自己目前的所作所为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高峰体验了,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如何使得个人的需要融入整个人群和人类的需要,就成为需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有些人已经获得了高峰体验,那就完了吗?马斯洛进一步提出了高原体验。这是所有人的最后也是最好归属,特别是在人类进入老年社会以后,追求高原体验是对个体和群体都非常有益的行为指导(p252)。
其六,《自我超越》而不是简单的超越自我,意思非常清楚,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只要认知正确,方法得当,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人生,不需要一把尺子、万人一面的互相攀比。而认可自我存在,优化自我存在则是提升自我的基础。马斯洛自己是身体力行的。考夫曼为您查找到了马斯洛在生命最后几年里做的一些存在练习(p255)。考夫曼还在最后附上了“成为完人的七个原则”(p267)和十九项“成长挑战”的具体内容和可操作的方法(p289)。这些都有助于您,一卷在手,触类旁通,全面知晓人本主义心理学可以为您提供的帮助。
中国人喜欢事不过三。凡事一次最好只说三点,说多了别人嫌烦,也记不住,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就是超过了工作记忆的广度了,人一想起来就觉得累,故而不喜欢。我原本准备遵循这个原则的,可是忍不住,就多说了几点。写的过程中又想到,西方人喜欢什么东西都最好有七点,将七视为神秘数字:一周有七天,世界有七大洲,人的美德有七种,还有七宗罪,连马斯洛最初提出的需要层次也是七种。我们不是西方,就写到其六吧。
望您开卷有益,请您不吝指教。
非常独特的2022年就要过去了,2023年就要到来。世界和中国都在快速而巨大的变化之中,此时此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一定对您的事业、家庭和健康有所裨益。我认为,这就是《自我超越》中文版在此时出版的特别意义。相信,未来必定更美好。
张侃
2022年12月10日于北京时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