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的底层逻辑:有目标、有依据、有行动、有反馈、有迭代
人们常说好运营难招,这是因为很多人没有掌握做事情的底层逻辑,而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且没有反馈。对此,我分享一个运营人做事需要掌握的闭环思维:有目标、有依据、有行动、有反馈、有迭代。
举个例子,马上到春节了,某在线教育公司的部门主管告诉小A和小B公司要搞年终活动,让大家出方案。小A闷头在键盘上一阵噼里啪啦,熬夜加班赶出了“年末大放送”活动,拉了100多个用户进群,送了一堆奖品,然后在群里丢了一个课程的链接。等活动结束后,小A说,这次活动效果不错,有100多人进群了,群里很热闹。
小B则是先在内部聊天软件上向主管确认这次活动是希望做拉新还是希望做成交。待主管回复“主要目的是拉新,有成交更好”后,小B看了公司组织的往期活动,发现通过公众号送免费课和阶梯式地发放实物奖励效果更好——每次可以实现1000~3000人的拉新。于是小B就策划了“解锁新春编程拜年新姿势”的活动,用户只要邀请3个好友关注公众号就可以解锁编程课,还可以教用户做出新春电子贺卡,而且邀请好友数排前10名的用户可以拿到乐高玩具。通过这次活动,小B拉新近4000人。等活动结束后,小B又设计了给完成任务的用户发正价课优惠券的环节,进而促成了200多单正价课的销售。
小B的复盘报告是这样的:本次活动的目标为拉新3000人(有目标);往期平均拉新参考数据为2400人(有依据);实际筹备期为3天,物料为带追踪码的课程链接及裂变海报工具、10套乐高奖品,裂变期为3天,在公众号和往期活动群进行了海报投放(有行动);最后拉新4000人,留存3600人,转化正价课200多单,转化率约为5.6%(有反馈);活动准备时间仓促,奖品来不及采购,只能在节后发放,建议今后提前两周准备活动,而鉴于转化率未到10%,计划下次活动换一个主题并增加群内互动,此外,建议下次尝试在渠道进行活动投放,加大曝光(有迭代),验证该活动是否可周期性开展。
看了这个案例,假设你是项目负责人,你想培养谁呢?
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经常连要做什么事情都不明确,就开始埋头苦干了,但无效的努力只会不断消耗自己。如果你很努力,但是没有结果,或者说结果不是老板想要的,那又有什么用呢?即便做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好不好。我们可以做得不好,但是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怎样才能做好,进而验证一个模型,并使其在未来快速扩大。
我带过的不少实习生都毕业于不错的学校,其中有一位还是在读研究生(学历比我高)。他们多多少少会有“学生思维”,往往有“我是来学习的”或者“这个我没有学过”的想法。然而当开始工作后,我们就一定要牢记一件事:老板做企业的目的是赚钱,聘用你的目的是用钱换取你的时间、技术和资源。关于学习这件事情,你要自己想办法快速上手,同时保持学习状态,以确保可以跟得上趋势,并能解决困难、创造价值。走出学校后,我们都要学会面对现实,脚踏实地,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提升个人价值。
希望大家在工作上可以成为一个“靠谱”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思维方式也要从“我不会、我做不到”转变成“我如何可以学会,我如何可以做到”。
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励志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男主角在非常落魄的时候看到光鲜亮丽的股票经纪人,于是从自问“我如何可以像他们一样”到去面试做实习生,并从20个实习生中脱颖而出,顺利转正,最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可见,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晚。
电影中有两句话鼓舞我至今——
• 我如何做才可以像他们一样优秀?
• 不要让任何人定义你的人生,包括你的父母。
在我刚毕业的时候,有一次路过时代大道高架桥看到网易,我想:我如何做才能去这么气派的楼里工作?
当第一次和高管同事吃饭时,我想:我如何做才能像他们一样优秀且自信?
在我小时候,当父母打击我时,我想:我如何做才能早日经济独立,不再总是被否定?
当业务遇到困难时,我想:我如何做才能解决困难,完成任务?
究竟如何做才可以过得精彩?生命不息,折腾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