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能管理时间
儿童行为问题
自从明明上幼儿园后,妈妈因为早晨要帮助明明整理东西,导致上班经常迟到。妈妈只好一大早就不停地催:“还有20分钟,快点儿穿衣服了!”“快点儿,妈妈要迟到了!”但是,明明好像根本听不进妈妈的话,一会儿拿起小熊玩儿,一会儿只穿着一只袜子就来回跑。妈妈真是为明明没有时间观念而发愁。
贾军老师来解读
管理时间,并不容易
时间观念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和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都是一件很具挑战性的事情。年幼的孩子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强,自我管理及规划能力还有待提升,很容易忘记自己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或者沉迷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最终导致时间被“浪费”。
只催“快点儿”,不仅没用,还有害
很多家长以为,不停地跟孩子说“快点儿”,是在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其实不是。这样的催促并不能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反而会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饱和感,导致越催越没反应,甚至让孩子产生焦虑。这对孩子是一种恐吓,孩子会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时间长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伤害很大。
时间观念,需要认真培养
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包括合理地安排时间、计划时间、提高效率等一系列思维和能力,如果不刻意培养,是很难建立起来的。因为对孩子来说,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不像吃一盒巧克力那样具体——吃完了呈现在面前的是空盒子。时间无法具体化,所以孩子才会有时间“总也用不完”的感觉。
知识链接:时间管理能力影响学习成绩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和效率。懂得时间管理的孩子总能把学习安排好,会主动地把作业做完,学习效率高得惊人;而不会时间管理的孩子,不仅做事慢,导致时间都浪费了,而且自制力很差,容易心情低落,情绪受挫。
培养时间观念,父母容易陷入哪些误区
●指令空泛。“赶快穿衣服”“快点儿把书包整理好”……这些指令不够具体,往往孩子听完还是一头雾水:“那么多衣服,哪件在先,哪件在后呢?”“什么叫整理好?”孩子对于指令无从下手,自然无法建立起时间观念。
●过度唠叨。家长在焦虑时容易说出很多唠叨的话,使得孩子接收到的信息过度饱和,让孩子无所适从,不利于时间观念的建立。
●信息错误。家长在遇到孩子拖拉时会表现得很焦虑,比如,皱眉头、叹气或者怒气冲冲,这样的表现会给孩子一种信息误导,即孩子认为家长有了这些表现就等于在说“赶快”,反而不知道如何在行为上调整节奏。
●包办代替。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做事快起来,常常会代替孩子做很多事情,这不仅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而且剥夺了孩子建立时间观念的机会。
孩子缺少时间观念的表现
□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
□做什么事情都是一边玩儿一边做,不专心。
□在家长为之做的计划中,重要的事情经常完不成。
□家长提醒要加快速度时却表现得无动于衷。
认识时间是前提
许多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也不了解时间的价值,因此,帮助孩子认识时间是掌握时间观念、学会时间管理的第一步。从2岁开始,孩子的时间知觉开始萌芽,到了6岁左右,孩子基本能理解与时间有关的词语和概念,这个发展阶段也是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黄金期。
孩子时间观念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认为,大部分孩子的时间知觉在2岁左右才开始萌芽。在此之前,孩子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性认知,比如,他们会认为,困了,就说明晚上到了。
幼儿时间观念的发展
2.5~3岁,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时间词语,知道白天、早晨、上午和下午的意思,知道“过一会儿”“明天”表示将来,“昨天晚上”是表示过去。
3~4岁,宝宝能准确地说出现在、过去和未来的事情,对未来的概念了解得更好。
4~5岁,宝宝会使用“分钟”这个词,了解了季节,对“星期”“月”这样表示时间的词,也用得很恰当。
5~6岁,宝宝基本了解了跟时间有关的词,能记住生日,知道一天中跟他有关的事情与对应的时间,但还不会看钟表,需要具体地告诉他分针指到几的时候要做什么,他才能对时间有更具体的概念。
6岁以后,宝宝基本上有了时间的概念,对季节、节假日以及1天中的作息都有了认识和理解,但对时间的长短还缺乏具体的认知,比如,对10分钟大概是多长时间还没有感觉。
贾军老师来支招
想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首先要理解一点,孩子仿佛还生活在永恒的时间中,他们还没有时间概念,他们只能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去感知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或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感知到时间先后。慢慢地,他们才开始具有时间观念,知道时间的先后与事情的前后顺序,并学会等待,从而慢慢了解时间的奥秘。
在生活中多渗透时间概念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可以在对话中多渗透时间概念,引导他认识和感知时间。比如:“树叶长出来了,春天来了,过一段时间,天气就热了,夏天就该来了。”“今天是星期一,我们下午有亲子课,妈妈会早点儿去接你。”“这周六,我们要去看望奶奶。”
突出事物的顺序性
多引导孩子理解事物的顺序性,对他建立时间观念很有好处。比如,早起帮孩子穿衣服时,可以说:“先穿小背心,再穿小秋衣,现在,该穿秋裤了……”理解了事物的前后顺序性,有助于孩子时间观念的建立,为以后更好地管理时间奠定基础。
直观地理解时间
在家里准备一块带有清晰的数字的钟表,经常指着钟表让孩子认识时间。时间虽然很抽象,但通过认识钟表,可以让孩子进一步理解具体的时间。比如,可以对他说:“时针指到数字12那里时,我们就吃午饭……”又比如,可以说:“时针都指到9了,我们该睡觉了。”
列一个规划清单
从早晨开始,让孩子规划出一天要做的主要事情。孩子可以通过画画的形式画下来,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注意,最初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但是要渐渐地以孩子为主导来列规划清单,家长可以在晚上与孩子一起复盘和回忆规划清单,这对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很有帮助。
巧用番茄钟
每天选择一两件事情,通过番茄钟的方法完成。比如,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可以定25分钟的闹铃,闹铃一响,这项活动就结束,而在这25分钟的时间里,孩子和大人都要很投入地做约定好的事情,不能随便离开而进行其他活动。这样做可以强化孩子的时间观念,帮助孩子感受和认识时间的长短。
番茄钟法指把每一种任务分解成半小时一段,每30分钟里,集中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完成一个任务就是一个番茄钟。等完成四个任务之后,集中休息30分钟。
直观认识时间的流逝
时间是抽象的事物,孩子很难认识到“它会一去不复返”这个特点。家长可以利用数字,让孩子具体感受一下时间如何在具体的数数过程中流逝。比如,可以把“马上”这样的抽象概念换成从5倒数到1的过程;把“等一下”这样的抽象概念切换成从1数到20的过程。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沙漏,让孩子感觉到时间会在我们吃饭、说话、睡觉……做很多事情的过程中一去不复返。
小游戏,大能力
想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家长不一定总要板起面孔说教,在好玩儿的游戏中,同样能培养。
亲子赛跑游戏|娃娃快跑
活动目的:模拟两个布娃娃赛跑,让孩子区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进一步认识时间的特征。
活动准备:两个布娃娃(如果是男孩,可视情况准备小机器人或小怪兽、小恐龙等玩具)。
活动过程:
●爸爸把两个布娃娃放在起跑线上,发出一个信号 (如敲一下桌子)后,妈妈拿着两个布娃娃开始“赛跑”。
●妈妈控制两个布娃娃的速度,使得一个布娃娃比另一个快一些。
●爸爸再敲一下桌子后,两个布娃娃都停下来。
●爸爸向孩子提问:“这两个布娃娃是否在相同的时间起跑?是否在同一时间停下来?”
●回答一:两个布娃娃不是同一时间停下的。一个布娃娃停得稍晚些,因为它跑得远一些(得出这个答案,说明孩子将时间和空间混淆了)。
●回答二:两个布娃娃是在同一时间停下来的,其中一个跑得快一些(得出这个答案,说明孩子能够将时间和空间协调起来,对时间的理解不再受速度的影响)。
●如果孩子回答错误,父母可以将正确答案解释给孩子听。
玩卡片游戏|时间对对碰
活动目的:让孩子认识时间的长短。
活动准备:上面写有不同时间长度的卡片,能体现日常生活场景的图片。
活动过程:
●家长准备一些吃午饭、听故事、扫地、穿鞋子以及和小伙伴做游戏等与孩子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图片。
●准备写有1分钟、2分钟、半小时、1小时……代表时间长度不同的卡片。
●家长拿着表示生活场景的图片,孩子拿着写有时间的卡片。
●家长出一张生活场景的图片,孩子要找出与之对应的一张时间长度的卡片。
●活动过程中,不要评判孩子出的对与错,可以多倾听孩子选择某张卡片的理由。
●互换游戏角色。当家长找出对应时间卡片后,也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时间管理热点问答
Q:有时候催促孩子做事快一点儿,他虽然表现得很着急,但是动作上却不见变快,是怎么回事?
A:成人认为孩子理所当然地能理解“快”的含义,但是孩子往往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得并不清晰。他观察到大人在说“快”的时候很着急,于是,就认为表现得着急就是真的快了。由于他不清晰让他快一点儿的指令到底是让他做什么,更不明白这个和抓紧时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因此就只是表现得很着急,却没有相应的行动。所以家长要做到指令具体化,比如,“宝贝,把袜子穿好,然后去把水壶放进书包里……”而且,最好一段时间固定只发出一个指令,孩子会渐渐形成习惯。随着他越做越娴熟,动作就会越来越快;家长也要调节情绪,不要过于着急,以免孩子模仿后形成容易焦躁的性格。
Q: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做事情很慢,衣服半天都穿不上,很担心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到了小学适应不了学校节奏,怎么办?
A. 孩子做事情慢,看上去是时间观念的问题,实际上与孩子技能不娴熟也有关系,要多让孩子练习穿衣服等基本的生活技能,并不断地总结出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再巧妙地强化时间观念。比如,拿系纽扣举例子,从下往上扣需要5分钟,但是如果从上往下扣可能只需要3分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的对比,让孩子意识到哪种方式的速度更快。这样一来,孩子不但掌握了系纽扣的方法,也强化了时间观念,慢慢地,做事情的效率就会得到提升。
Q:为了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我为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制订了计划表,但是发现他根本就完不成,怎么办?
A:学龄前的孩子还不能掌控比较琐碎的时间,因此,过于严密的计划并不适合孩子。建议每天让孩子落实一两件主要的事情,当孩子做到时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当孩子将其巩固为习惯后,再增加新的“项目”。对于小孩子来讲,通过具体的计划厘清做事的顺序,比单纯地追求计划完成的数量更重要。
Q:孩子一玩儿得开心,就不愿意回家了,等到急匆匆地回到家时很多事情都完不成了,怎么能让孩子有时间观念,说让他回家就回家呢?,
A:孩子的时间观念本来就没有建立得太稳固,如果再赶上玩儿得兴致勃勃,当然就忘记了时间。比较好的办法是,指着表告诉孩子:“再玩儿5分钟,等分针指到5这里,我们就要回家了。”这样孩子就提前有了心理预期,知道快到回家的时间了,这样做也能强化孩子的时间观念。渐渐地,孩子就会养成提前给自己设定心理预期的习惯,再催孩子时,他们可能会主动说:“再玩儿5分钟,好不好?”到了这一步,孩子在掌控时间方面就又进步了一大截。
Q:孩子3岁多,有时候听不懂代表时间的词语,该怎么说才能让他听懂?
A:跟孩子谈论时间时,只要有可能,就多用几种方法来解释同一个时间概念,这样他听懂的概率就更大一些。比如,“下午,也就是午睡起来之后,我们去游乐园玩儿”。再比如,“上午我们去超市,也就是吃完早饭之后去”。当宝宝3岁半以后,可以加入一些更具体的时间,比如,“我们下午3点,也就是午睡后,去游乐场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