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洋面:母子游学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二十八个小时的奔波

2012年7月24日,凌晨4:30,我们一家早早起床,婆家大哥开车,载着老公、中中和我,直奔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赶到机场是5:40左右,先到国际出发大厅,吃了婆婆事先准备好的鸡蛋和牛奶,肚子饱了,心里也填满了家人的关爱和温暖。登机时间越来越近,离别愁绪也随之慢慢地滋生蔓延,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啊!准备进入登机手续办理大厅,老公和大哥不能进去,送别的脚步到此为止。老公恋恋不舍,我带着宝贝儿子离开一年,就好像带走了他的所有,他的心空了。

办完手续,中中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十一岁的孩子,说少年不少年,说孩童不孩童,好奇心极重。在候机厅这里看看那里转转,一会儿玩玩自动售货机,一会儿去接点水喝喝,一会儿到自动上网处看看,没个消停。我跟在后面,目光不敢离其左右,一直追随着这个顽劣少年的身影,感到此去,任重而道远。

8:20左右登上达美航空公司的航班DL128号,从北京飞往亚特兰大,在西雅图经停两个小时,历时共19个小时,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再次体味到此行任重而道远。我们乘坐的是一架大飞机,空中服务人员主要是美国人,只有一男一女两位中国空乘,帅哥美女非常养眼,也让人感觉很亲切。此时尚未离开国门,我已感受到故乡人的亲近和温暖,心中多有不舍。同行的一对老年夫妇,来自抚顺,在沈阳办的签证,前往亚特兰大看望女儿。老两口一句英语也不会说,一个英语单词也不认识,飞机上发放海关报关单和入境出境表格,需要用英语填写,他们很是为难,四处求助,两人觉得我英语不错,又和他们同路,就跟定了我。

当地时间凌晨4:30,飞机到达西雅图。在西雅图需要出入海关,要等移民官上班,所有乘客坐在飞机上等了整整一个小时,才被允许离开飞机。安检过关时,要求脱掉鞋子和外套,光脚进入美国国门,这让我感到有些不快。当然,这并不是歧视,美国海关就是这么规定的,对谁都一样。只是脱了鞋,光着脚,对我这个来自礼仪之邦的女性来说,心理上多少有点难以接受。

我们在排队过移民官的时候,出了一点小状况。移民官怀疑我的DS2019表是扫描件,不是原件。我反复解释,他还是不信,明明是原件,他偏说是扫描件,这是技术和眼力的问题,令我很无语。移民官给我发了张红牌,让我们到另外一处等候验证,我的内心更觉受挫。和我一样遭受质疑的还有一名女学生和一名男学生,女学生的问题是尚未成年,需要监管人。男学生是因为换了学校,此次是返回美国新学校,看来都是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却要反复做出说明。美国人办事效率极低,我们在检验处又耗了半小时,才被放行。当我后来把这个经历讲给美国校方的玛丽蓓尔听时,她的评价可谓简单粗暴:“有些美国人,愚蠢得很。”

小贴士:DS2019表签字处一定要求美方用蓝色笔签字,如果用黑色笔,原件和扫描件确实难以区分。

亲不亲,故乡人,出了国门才知道这话的分量有多重。在飞机上邂逅的那对中国夫妇见我好久未去取行李,又回头四处找我。就像认识了多年的朋友,当我看到他们,心中涌出了一股暖流。

在西雅图机场,我们有了美国之旅的第一次消费:一瓶矿泉水,1.9美金,含税,我们也开始成为美国的纳税人了。

在西雅图换乘同一个航空公司的飞机,航班依然是DL128,但飞机小了很多。中中同两位中国同胞坐在一起,打得火热,很快成了哥儿们。睡觉的时候,他竟然把头紧紧靠在同胞的肩上,口水流湿了同胞的衣服,而同胞一路上对他照顾有加,令我不胜感激,心中倍觉温暖。

飞机到达亚特兰大机场,已是当地时间下午的3:15,北京时间为凌晨3:15。此时此刻,我在中国的家人们正处于酣睡之中。下了飞机,那对中国夫妇看着我,就如溺水之时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紧紧不离地跟随我前后,我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先是带着他们找行李。我们来自异国他乡,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在国际行李提领处认领行李。凭着娴熟的英语,我一路打听,带领一行人坐上了机场地铁,但到了目的地,却并未找到行李,心中大惊。我又赶紧询问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由于我们是在西雅图进入美国海关,行李也由国际变为国内,他们还告诉我到达国内行李提领处需要乘坐机场的摆渡车(Shuttle Bus)。于是,我又带着这对中国老夫妇,坐上了美国的Shuttle Bus。这种摆渡车不大,只能坐10人左右,车上有个架子,专门放行李箱。这种车供大家免费乘坐,真有些像国内的观光游览车。我们在途中也放下了忽惊忽吓的心情,静心欣赏亚特兰大机场周边的景色,满眼皆像是用小树林隔开的一片片高尔夫球场,片片绿地。返回国内行李提领处,取了行李,送走老年夫妇朋友,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小贴士:若已过海关,航班换不换,行李都要到国内行李认领处领取。

小贴士:Shuttle,梭子,顾名思义,就是快、短、小的一种车。通常指用于较短距离往返的豪华轿车或摆渡车。用于长途、城际之间的大巴车称为Coach,体型较大。

小贴士:哥伦布Culumbus,美国的地名中重名的很多。美国的俄亥俄州有一个哥伦布,佐治亚州也有一个哥伦布,订飞机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千万看清是哪个州的哥伦布。

走出W2大门没两步,就到了机场大巴区,我要乘车先去哥伦布。一名热情的黑人女司机,将重重的行李一件件搬到车上。司机这样热情地为客人服务,虽然没有硬性规定要给小费,但如果给点小费,司机一定会很开心。这种大巴车有些类似国内的两厢车,行李放在后备箱里,客人坐在后排,回头就能看护自己的行李。这里的大巴车,客人先乘车,到了目的地后再买票。我和中中在下午4:15坐上车,路程一个半小时,于5点40到达目的地。印象中自己一路上迷迷糊糊,如做梦一般,恍惚感觉是在中国,又似乎不是,满目都是草和树,满眼都是绿色。到站后,司机告诉我需要去车站的办公室里买票。办公室里摆放着一圈黑色的沙发软椅,有免费的咖啡和水,车票分为单程票和往返票,我购买的单程票,两张全价72美金,刷的卡。

小贴士:美国刷卡,不需要密码,有的需要签个名,有的连签名也不需要,所以要管理好自己的卡片,以防丢失。

我坐在办公室里,等俊英和玛丽蓓尔来接我。俊英是先我而来的一位访问学者,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俊英、我和中中三人将会相依为命。玛丽蓓尔是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国际交流处的一位办事人员,来美国之前我们之间在网上就有了多次交流。在美国游学期间,她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很多的帮助。等待是煎熬的,尤其是刚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一个陌生的城市,就像被抛弃在陌生人家里一个不足三岁的小娃娃,内心恐慌而无助,期待一个熟悉的声音和面孔出现。我等了近一个小时,越发着急。临出国的时候我给自己的手机办了国际漫游,但真到用手机的时候,却出了故障。飞机一落地,手机即为零信号。我只好借用办公室的电话和玛丽蓓尔联系,一个黑人热情地帮我打电话,但我实在听不懂他那夹杂着浓重的美国南方口音和黑人口音的英语。他叽里呱啦说了半天,最后却告诉我电话没打通,这让我心里一下没了着落,恐慌得很。

小贴士:一定到移动或联通公司核实,保证手机国际漫游开通服务。

漫长的等待过程,无聊而令人疲惫。由于时差关系和一路的奔波,再加上身边到处是令人应接不暇的新奇,我的大脑一直处于紧张运转之中,稍有懈怠,竟然感觉昏昏沉沉的,说不出的难受。俊英和玛丽蓓尔终于来了,我顿时感到精神为之一振,长途旅行的疲惫也少了很多。

坐上玛丽蓓尔的车,我坐前排,方便和玛丽蓓尔交流,俊英和中中坐在后排。车在路上高速行驶着,窗外依然满目绿色,无边的旷野,无尽的草和树。路上车不多,几乎看不见行人,不时有类似中国别墅一般的房子点缀在田野之间,见不到公交车,也没有出租车。一路行来,只见草越来越多,树越来越多,车越来越少,就好像一叶独木舟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深海中,靠岸的希望是那么渺茫。

这样没有人烟的路,行驶了大约有一个半小时,玛丽蓓尔指着远处有一些建筑物的住宅区,说那里就是阿梅里克斯小镇(Americus)。车子渐行渐近,那里依然是房屋稀少,只有大树、草坪,还有小松鼠。我要去的这个小镇地处美国东南部,原来是美国黑人的居住区,也是美国小说《飘》的取景地,那里有大片的种植园,红色的肥沃土壤,淳朴的乡村民风。从首都北京那样繁华无比的大都市,来到这么个几乎没有人烟的地方,我的心里落差极大,感觉被流放,流放到了异国他乡。

此时此刻,我想起电影《甲方乙方》里的一个故事情节,一位生活极其奢侈的大老板,吃厌了大鱼大肉、熊掌燕窝,享尽一切荣华富贵,却感觉生活了无生趣,强烈要求到一个没有交通、没有享乐、没有美食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梦想成真”公司按其要求,将其送到了一个穷当当的山沟里,而这个山沟,人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来的。三个月之后,梦想公司来接他,发现他衣衫褴褛,形同乞丐,像猴子一样,蹲在山坡上,望眼欲穿,眼巴巴地望着出去的路,盼着有人能接他出去。此时,他已吃光了山沟里所有的鸡,再无其它食物。来美国之前我做了功课,查了资料,知道阿梅里克斯小镇是个不大的地方。但我怎么也想象不到,这个小镇竟然人烟稀少到如此地步,荒凉到如此地步,一切都出乎我的意料。但事已至此,无论遇见什么,我也只能随遇而安了!

阿梅里克斯小镇,佐治亚州的一座历史古城,人称“山顶上闪耀之城”。位于佐治亚州的西南部,居民17041人(2010年统计数字),民风古朴,有着南方传统的生活方式。

下车后,我仍然不敢相信这里就是美国,反倒感觉是来到了中国某个山沟里的生态村。空气中弥散着大自然甜甜的味道,那是一种树叶杂草在泥土中腐烂而又发酵之后,带着湿润散发出来的清甜的气味。久违了,这种味道,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在中国的乡村闻到过。我贪婪地、大口大口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希望自己那久被雾霾污染的肺脏也能被它洗涤。

2.1 地图上的佐治亚州。

玛丽蓓尔已经为我们租好了住处,住宿条件很好,是楼上楼下两层小别墅一般的大房子。楼下一进门右手边是厨房,各种厨房用品,一应俱全。厨房顶部安置一个红色装置,有点像我们的摄像头,这就是烟火报警器。厨房角落还放置着一台烘洗一体的洗衣机,美国人没有晾晒衣物的,具有烘干功能的洗衣机也是必备家电之一。左手边是卫生间,再往里走是一个带壁炉的客厅,壁炉前是两个碎花沙发,一个三人座,一个两人座,极具欧式乡村风情。客厅里还有一张床,很舒适。楼上是两个房间,每个房间里都有嵌在墙壁里的壁橱和独立的卫生间,有一张一米二宽的床,床上用品也非常齐全。住的地方虽然不如自己的家,但对于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异乡客,已经是非常温馨舒适了。几番折腾之后,终于算是有了一个安身之地,这便是我们在美国的“家”了。这样的房间,这样的配置,在阿梅里克斯小镇这样的地方,房租每月700美金,两人均摊就算很便宜了。

2.2 有床,有厨房,就有了家。这是我们美国家的厨房。

小贴士:美国人烤、煮的东西比较多,几乎不炒,稍微有点油烟,烟火报警器就会“叽里呱啦”乱叫。如果招来了火警,就很麻烦,据说会被罚款,而且金额不小。

经历了十九个小时的航程,二十八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到了异国他乡的家,恍惚之间,像是在做梦一般。在这里,就要开启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活,等待我们母子的将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