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竹”的物质层面
在物质层面,竹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众所周知,中国最早文字记载的竹简就是用竹子做的。所以竹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沉淀,在历史长河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举世公认的。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我国就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在此后。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做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地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以改变。原始社会的狩猎期、采集期,竹子曾经作为武器协助人类与野兽搏斗。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竹弓、竹箭到抛石机,之所以弃木用竹,是因为竹子的韧性非常强,轻易拉不断。有许多箭也是竹子做的,尤其是南方。北方人喜欢用木,南方人习惯用竹。发展到宋代,有火药箭、竹管火枪等,都离不开竹子的协助。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从当时最早的时期,可能是五千年上下,最早从陶片上以及甲骨文上都发现有竹子的符号,竹子实际上从文字来讲像一个“个”字,它的叶子相当于两个的“个”,尖尖的。我国养竹、用竹的历史悠久,早在人类蒙昧时期,《弹歌》就曾高唱“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证明7000多年前,我国先民们便将竹用之于书写、衣着和娱乐。《诗经·小雅·斯干》亦云:“下莞上簟,乃安斯寝。”宋代苏轼曾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可见,竹进入中华民族的生活中,在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字、科技、文艺、日常生活。早在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的符号和其后的甲骨文中,已有象形的“竹”字及和竹有关的字。而中国文字最早见于陶器上的象形符号,其后为甲骨文、金文。从战国到魏、晋,约800年间皆在竹筒上刻字或写字,从而使中国的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汉字固定下来,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为竹。从形态上认识开始,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随着人类对竹子的认识不断提高,竹类利用日益广泛,而竹部文字也随之增加。我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
这些竹部文字与成语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哀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反映了竹子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反映了竹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在工农业生产、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见表1-1)。
表1-1 中国竹部文字繁衍统计表 单位:个

资料来源:辉朝茂等编著《竹类培育与利用》(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年)
竹在中国的科技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殷周时代,我国已使用竹钻。在两千多年前的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已大量使用竹子。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便是用竹制作的,当时称为“竹堰”。在盛产竹的四川,最晚在汉代已利用竹制成竹缆绳用于打井。由于竹缆的抗拉强度达每平方寸4000公斤,与钢缆的抗拉强度相似,故早在汉代便打出了深度达4800尺的盐井。这种用竹缆打井的技术,19世纪才传入欧洲。1859年美国人用这种方法在宾夕法尼亚州钻出第一口石油井。随着火药的发明,在南宋已出现用竹管内装火药的突火枪,元代有人用四支竹筒内装火药绑在椅子的四条腿上,利用火药喷射的反作用力,使坐在椅子上的人升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载人火箭”。明代已出现一种用竹筒制作的“二级火箭”,名叫“火龙出水”。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更比比皆是,与衣食住行有密切的关系。竹子生长快,适应性强,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用途。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远古时代,人类从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进的过程,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用竹作建筑的材料,汉代的甘泉宫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皆是取竹建造并负有盛名。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说明竹对人类服饰文化的贡献。
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
交通工具和设施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子有极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开始用竹制造竹器。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陶器底部有竹编织物的印痕,南方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了大量的竹器纹饰的印纹陶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掘有200余件的竹器实物。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竹器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到春秋战国时代,竹器制作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竹器手工业,竹器制品已在当时广大民众生活中,成为“养生送死”不可缺少的物品。汉代有竹器生活物品60余种,晋代有100多种,唐宋时近200种,到明清时期达250余种。例如炊具的箪、笾、簋、碗、箸、勺、盘、厄、蒸笼等,盛放物品的筐、篮、笥、箱,家具有床、榻、席、椅、枕、几、屏风、桌、橱、柜,算具有算筹、算盘,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灯笼、烛炬,卫生用具有帚、熏笼,装饰用具有帘、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赌博用具有筹,葬用具有竹棺材,均是用竹为材料制成的。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竹子的特殊防护作用,注重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历代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御盗寇,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声、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不得不取之以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竹子是中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据《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说明古人很早就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见《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当时的种竹、建竹园大多只限于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谈,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寿山艮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亲自参与规划的,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狱记》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杭州为行都,改称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皇家宫苑、私家园林之盛不言而喻,对后来发展的江南园林起了推动作用。竹子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从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竹子造园进入了全盛时期。
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清时期刊行多册造园技术理论书籍,有王象晋的《群芳谱》、屠隆的《山斋清闲供笺》、李渔的《闲情偶寄·居室部》等,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为后人推崇、仿效。明清园林,特别是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随着诗、书、画及造园艺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庭院造景,于是,就产生了能在屋宇内随时欣赏、掌玩的自然风景缩影——盆景。中国盆景的出现,据考证是在唐代,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从宋代的诸多名人画卷上可以见到,到明清年间,“岁寒三友”类盆景广为流传。《考盘余录》《群芳谱》等都对竹子盆景的制作、欣赏进行了介绍。北京故宫博物馆还珍藏着一座用翡翠制作的竹子盆景,这是乾隆皇帝弘历的八旬寿节上群臣贡献的一件珍宝。竹子盆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精品,如周瘦鹃先生的《竹林七贤》《竹趣图》等,还有扬州的《潇湘流水》《翠野图》《竹林逸隐》《东坡遗风》等一大批竹子盆景代表作。
由于竹具有坚、韧、柔、直、抗压、抗拉、抗腐等多方面的特性,因此是很理想的建筑材料。在南方产竹的地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住房皆用竹制。至今傣族人民还住这种楼,其家具如桌、椅、床、箱、笼、筐等多为竹制。中国人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使用竹筷,至今仍是我国广大人民的主要餐具。竹在交通上的用途更大,可以用于造船、造车、造桥,此外,晋代戴凯之所撰《竹谱》,以四季韵文,记载了70余种竹的性能。当时就发明了用竹造纸。竹笋有丰富营养,味鲜可口,早在唐以前就视为食中珍品。竹还可制酒,古代有竹酒,如庾信诗云:“三杯竹叶酒,一曲鸡鸣。”中国的音乐与竹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古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竹”之说。乐器演奏者为“竹人”。竹更是中国绘画、书法和诗文的重要题材。从《诗经》开始,咏竹的诗文历代皆有佳作。文人画竹,唐代已趋成熟。清代的郑板桥,集古今画竹之大成。“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中国人对竹有特殊的感情,中国文化深深浸透了竹的印痕。中国竹文化就是以竹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号。竹笋、竹制书写工具、工艺品、乐器、舞蹈道具、日用器物、生产工具、建筑、交通工具等是构成器物的物质材料,文化内涵的显示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构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规范,它能显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特定的实践需要而有意识地用竹所创造的景象,此为竹文化景观。而宗教、文学绘画、伦理规范中的“竹”本身即直接表现与象征着人的情感、思维、观念、价值、理想等精神世界,此为竹文化符号。
如今,以竹代木、以竹代塑、以竹代金属的各类、各种竹产品可以说遍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的国际竹藤组织馆中,游客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竹产品:竹子造的别墅、竹键盘、竹鼠标、竹钢琴、竹纤维织成的衣服、从竹叶中提取的保健成分竹叶黄酮以及可以用来吸附废气的竹炭等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