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什么是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如此关键,那么到底什么是用户画像呢?
我们大都以为用户画像是随着大数据这个概念而来的,这可以说是因大数据这个概念影响力的扩大而产生的错觉。事实上,用户画像这个概念早在大数据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样本数据量是用户画像中很重要的部分,而大数据的发展让用户画像成为更精准、更有借鉴价值的工具。
2.1.1 生活中的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并非互联网产品独有,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各种企业产品就已通过调查问卷、市场调研、产品测试等多种线下方法收集用户信息来构建用户画像。
1. 用户画像最小单元——初始数据积累
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我们约好时间,启程前往朋友家,到达目标小区,进入之前,保安会做什么?曾有一个段子说保安是哲学家,因为每次有人要进入他负责的领地,他就会发起哲学三问:“从哪来?干什么的?要到哪去?”
从用户运营的角度来看,保安问这三个问题其实是在对访客做一个标签和分类。
问题一:你从哪过来?这是在做来源分析。
问题二:你是干什么的?这是调研用户属性,从而对其分析归类。
问题三:你要到哪去?这是将访客的用户属性和预期用户行为进行关联。
这是一个完整的用户画像模型收集。随着保安的样本量增加,这三个问题基本就能定位一个小区访客的模型。
2. 用户画像进阶单元——数据收集、分类及后续追踪
生活中无意识地应用用户画像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逢年过节的时候关心单身青年们个人问题的亲戚也深谙此套路。
“多大了?”
“工作怎么样?”
“收入如何?”
“喜欢什么样的?”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的个人数据,这些热心的亲戚掌握了足够多的单身青年男女数据后,就会在自己的“数据库”里找到合适的对象进行匹配并推荐,力图解决这些单身青年的个人问题。
2.1.2 用户画像的定义
用户画像(Personas)这一概念由交互设计之父Alan Cooper提出,是指真实用户的虚拟代表,是建立在一系列属性数据之上的目标用户模型,如图2-1所示。
图2-1 用户画像的概念
互联网中的用户画像是通过多个角度,从用户行为数据中提取某个产品的使用者的共同特征,通过特征比对和建立标签来描绘该产品使用者的画像的工具。
收集并清洗用户数据,建立标签,对一系列抽象的用户交互行为进行数据分析,描绘出一个具体的用户的形象,这就是建立用户画像的过程。无论是前面提到的保安的询问还是亲戚的“数据库”,其实都是根据收集的用户属性和用户行为建立的用户模型。
我们习惯于为具有某一类特征的人打上某些标签。比如,喜爱说唱、街舞的人往往会喜欢潮牌,喜爱逛高级超市的人往往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商品价格相对不敏感。收集某一类人的行为习惯并进行标签关联,就是应用用户画像的过程。而这些标签关联就是用户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