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君的声誉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九日,自玄武门之变只过了两个多月,唐高祖让位给皇太子李世民,成为太上皇。当时,新皇帝二十九岁。这一年是日本推古天皇三十四年,苏我马子死亡。
当权者姑且给出的解释是:唐高祖已六十一岁,晚年的近十年体验了与此前不同的波澜壮阔的人生,到如今,有了可以信赖的后继者,总算是放心了。不过,可能是因为有如此稳重的儿子当上了皇太子,唐高祖作为父亲感受到了压迫。唐高祖让位后虽在世十年,但人们已完全意识不到他的存在。
唐太宗在位二十四年,即位翌年改元为贞观。贞观持续了二十三年,这段太平盛世时期又称为贞观之治。二百三十二年后(859年),清和天皇仿效唐太宗,同样定立贞观年号,可见日本也认为贞观时期是理想的时代。

唐太宗李世民像
(南熏殿历代帝王像)
当然,并非只有日本以贞观时代为理想,认为唐太宗是明君,像这样被理想化、视为典型的帝王在中国也很少。不过,也有人认为,对唐太宗的评价太高反倒是个问题。唐太宗时代,掌管历史记述的史官之制度已经完备,他的功绩自然大量传于后世,就连创业时期的功劳,甚至是高祖的作为,都被拿来当作他辅佐高祖所做出的功绩。也就是说,太宗作为伟大的帝王,他的实际贡献可能被高估了。
另外,还有这样的看法:唐太宗时代历时二十四年,此后唐王朝又持续了近二百六十年,并且皇帝皆出自他的直系血亲,作为先祖的唐太宗自然逐渐赢得了声誉,成为明君。这个见解认为此过程正好与奠定德川幕府三百年基础的德川家康被神化的过程相同。一般来讲,当评价过分好时,稍微打折扣来思考正好。不过,即使将各种条件纳入考虑范围,似乎也无法否定唐太宗是中国历代最优秀的明君。
在中国,自古以来采取积极对外政策的帝王,即便实现了伟业,通常也不会获得太高的评价。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如此。因为这样的对外发展是以牺牲国民生活为代价的。然而,唐太宗在北方降服了自举兵以来纠缠不休反复侵入的东突厥;在西边征服了天山南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山脉以南地区,狭义的西域)之诸国,进而将势力扩展至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在东边讨伐高句丽,欲实现隋炀帝未能完成的梦想。虽然凭他的力量也未能征服高句丽,但不管怎样,他一方面频繁远征,一方面却仍能享有明君的美誉。这又是为何呢?或许是因为,唐太宗即使远征,也没有牺牲国民生活,他的对外征伐是在极其合理的状态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