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征高句丽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逗留扬州的离宫,翌年二月离开扬州,前往位于运河北端的涿郡。大业七年五月,隋炀帝在到达涿郡前下诏远征高句丽。
远征高句丽的作战策略大抵总是相同,陆兵向北越过长城,从辽西前往辽东;水军则从山东半岛的东莱地区穿过黄海,直指大同江。此举的目标是直接攻击高句丽都城平壤。隋炀帝还命令东莱赶造三百艘兵船,由官吏负责监督。工匠们被迫不分昼夜地劳作,由于是水中作业,很多人腰部以下生了蛆,身体受损而死。
朝廷开始向涿州集聚兵粮及其他资财。由于隋炀帝计划亲征,因此这回准备得极其慎重。江淮(江指长江,淮指淮水。所谓江淮地区是指位于长江、淮水之间的江苏、安徽地区)以南的人民,与船一同被征发,负责运输。不巧的是,山东、河南发生大水灾,传来报告称三十余郡被淹。不仅如此,更不妙的是,随着战争准备的进行,不满朝廷者越来越多,蜂拥而起。不过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乐观的情况,长时间不顺从隋朝的西突厥处罗可汗谒见了正滞留涿州的隋炀帝。
大业八年(612年)正月,大军离开涿州。辽西地区处于隋朝的统治下,因此一路毫无障碍。行军的目标是高句丽的前方根据地辽东城。辽东城即今日辽阳,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有汉人进入这个城市。要攻占辽东城,必须渡过辽河。在辽河的对岸,高句丽军严阵以待。隋军伤亡惨重,最终决然渡河击破了高句丽军。到此为止形势还好,但由于高句丽军据守辽东城,两军于此形成了持久战。
隋炀帝也到达了辽东城南。但是,他无法随心所欲地指挥将军,只是一再下达严令,这反而使士气大减。
在探兵驱马前来,报告城中提出投降后,隋军便停止进攻以待后命,但此时城中却加固了守备,突然出击,给隋军造成了严重打击。隋炀帝被高句丽军所擅长的诈降之术愚弄,高句丽军的确是难以对付的对手。辽东城以外的各地城池也同样有高句丽军固守,他们就好像将脖子缩在甲壳中的乌龟,难以攻破。这便是大业八年三月至六月辽东战线的概况。
率领水军从山东出发的是来护儿。其主力是江淮水军。他们进入浿水(大同江),在距平壤二十六公里左右的地方,与高句丽军遭遇并将其击退。来护儿未等到全军到达,便乘胜攻入平壤,却中了计谋而惨败,险些丧命,最后乘船败退。
隋炀帝听闻此消息后失去冷静。他命令自宇文述以下数名将军,离开高句丽军固守的城池,奔赴平壤。隋军渡过鸭绿江,来到距平壤城十二三公里之处时,高句丽王的使者提出投降。宇文述知道这是骗术,却同意了并且开始撤退。强行军实在是精疲力尽了。
开始撤退后,高句丽的游击战又让隋军烦恼不已,他们从四方猛扑过来。宇文述一路驱赶、躲避高句丽军队,一路败走,终于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出发时的三十万五千兵员这时仅剩两千七百人。统率水军的来护儿听闻宇文述败北后也撤退了。
隋炀帝暴跳如雷,却也无计可施,于是命全军撤退。这便是七月发生的事情。九月,隋炀帝自涿州返回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