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社会阶层结构划分的标准
社会分层本质上讲的是社会资源在各群体中是如何分布的,因此,资源的类型和占有水平也就常常成为划分阶层的标准。当前可以用来分层的资源包括生产资料资源、财产或收入资源、市场资源、职业或就业资源、政治权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关系资源、主观声望资源、公民权利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格伦斯基,2006;李春玲,2005b)。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以“组织(权力)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并据此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陆学艺,2002b)。“十大社会阶层”是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析中较有代表性的,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阶层分析模式。本章将参照十大社会阶层分类方法,对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这十个特大城市的社会阶层进行划分。需要说明的是,十大社会阶层在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组织权力资源维度上的拥有量以及职业地位上存在显著差异。2002年《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中的十大社会阶层如下: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及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在这个阶层位序中,经理人员阶层排在第二位,私营企业主阶层排在第三位。在2018年的报告中,陆学艺团队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1],调整了2000年以来社会阶层的位序,使得经理人员阶层的阶层位序后移,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阶层位序前移(陆学艺,2018)。本研究依据最新的社会阶层位序进行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最主要的机制是劳动分工、权威等级、生产关系和制度分割,这四种分化机制促成了当前中国社会几种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人们在这些社会关系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基本社会经济地位,即是否拥有或拥有多少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陆学艺,2018)。据此,陆学艺团队明确了十大社会阶层在四个分类指标上的情况(见表1-1)。
表1-1 十大社会阶层在四个分类指标上的情况

本研究参照上述四个分类指标,对十个特大城市(以下简称“十城市”)的社会阶层进行划分。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变量来确定受访者在劳动分工、权威等级、生产关系和制度分割四个分类指标上的情况,并据此划分出十大社会阶层。具体的分类步骤为:第一步,根据劳动分工分类,操作变量包括就业状态(在业或不在业)、职业分类(根据GB/T 6565-2015职业分类与代码对受访者的职业进行编码,有500多个职业分类)、部门分割(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二步,根据权威等级分类,操作变量包括管理职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2]、职务级别(厅局级及以上、县处级、乡科级、无行政级别)和管理人数;第三步,根据生产关系分类,操作变量包括就业身份(雇主、自雇、受雇于他人)和雇用人数;第四步,根据制度分割分类,包括所有制类型(公有制、非公有制)和单位类型(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村/居委会等自治组织、个体工商户和无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