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无限:一位大学校长的思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家教和家训:复古与创新、遗传与演化
——在首届钱氏家教家风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刚刚非常荣幸地聆听了钱氏宗长、来自台湾的钱复先生的发言,也仔细聆听了周瑞金先生的讲话,我很受感动。受大会的委托,我也在此给大家作一个汇报。

先谈谈本论坛名称“谈‘钱’论道”的由来。钱成锡会长和我讲,上海钱镠文化研究会要开这个论坛,希望我给它起个名字。这对我是很大的挑战。我是学理工科做研究的。1978年,我16岁,当时我实际上是准备考文科的,但父母不允许,理由是在“文革”中,文史哲专业的人常会“挨整”,他们对此心有余悸。百般无奈,我只好流着眼泪被迫改学了理工科。

如何给论坛起个好名字?我只好挖掘从少年时代留下的文学细胞。我想,我们姓钱的人爱富贪财吗?不是!那钱氏传承的文化应该是什么?当然是中华优秀文化!那最好的表达是什么?我想来想去,关于这个论坛,最好的表达就是“谈‘钱’论道”。

毋庸置疑,我们论的道,主要是家教、家风、家训。家是最小的国,国是亿万人的家,家教好才会修养好,家风好才会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

现在大家出国的机会很多。不知道各位留意到没有,世界上有一个排名,专门评价各个国家的人在国外的素质修养表现,日本游客在世界上声誉最好,美誉度很高。与之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目前的家风、民风、族风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只要意识到这一不足,我们就一定能做好。

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是家教,即家训和家风。如果对教育进行划分的话,我个人认为教育中排第一位的是家庭教育,第二位才是学校教育,第三位是社会教育,第四位是自我教育。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许多人几乎把家庭教育忘了,甚至把一切希望寄托在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以考试成绩作为对一个人所受教育的最终评价。

在社会教育方面,我们社会刚刚完成从物质贫乏向物质丰富的转变,正在力求向精神文明、精神幸福的转型,目前尚无法提供非常好的社会教育。如果这时仅仅关注学校教育,并且片面地赋予它功利色彩,那教育就成了大问题。同样,我们也不能忘了自我教育,通过终身学习和反思觉悟等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体现就是家训和家风。曾有一段时间,我们忘了家教和家风的重要影响。前面提及日本游客在世界各国旅游时受到人们欢迎,为什么我们的某些游客会被别人批评?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家教和家风出了问题。

这里,我想重点讲几个有关家教的故事,谈一些感想。

我有一个朋友,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说,看一个人行不行、一个地方好不好,要看其家风好不好、民风好不好。一个人很大程度上会受他身处的社区或集体的品格影响。一个家庭的文化能否给予后代好的精神遗传,常常决定其能否走向成功。他说了一个非常典型有趣的例子:他从小生活在农村,家家都养猪,养猪要买好的小猪仔,在购买前,首先要看这个猪仔的原生猪圈的“圈风”。如果猪妈妈没事喜欢斗殴,这种猪圈的“圈风”就不好,小猪仔往往就好斗,不易长膘,那就不能买。

我们应该注意到一种现象,很多人对家庭教育不重视,生好小孩自己不带,让父母带,有的父母也不带,让保姆带。正如刚才周先生说的,不少是一流的家庭,末流的教育。

还有一个故事值得反思。一个有钱人家的女主人生了小孩,却放弃对孩子的哺育教养。孩子很小,还不会说话,她却整天吃喝玩乐,先生在外打拼挣钱,她每天出去打麻将。打完麻将回家,小孩从来不哭不闹,累累的样子,早早睡觉,久而久之,倒也相安无事。有一天她开车去打麻将,路上遇红灯停下,听到敲窗的声音,看见车窗外有人乞讨,怀中抱着一个脏兮兮的孩子。这孩子脸上乌黑,还伸手要抓她的手,坐在副驾驶位上的闺蜜说,这个孩子很像你家孩子!她不屑一顾,然后仔细一看,竟然真是她自己的孩子!后来通过追究才明白,她每次外出打麻将后,她家的保姆就把小孩出租给乞讨的组织者,孩子的脸被涂上黑灰,在公路交叉的红绿灯处扮可怜相挣钱。幼小的孩子很可怜,一天乞讨下来很累,所以一回家就睡觉。这个不称职的妈妈放弃了对孩子最基本的哺育教养,导致如此后果,真令人所不齿。

对待中华各姓古老的家训,要有正确的态度,要处理好复古和创新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修改。各姓家训中的表述可能有一些不合时宜或者不正确的地方,个别不妥的词句可能需要用现代方式去与时俱进地加以理解。我们许多人常常简单地认为,创新一定是正确的,复古一定是错误的,但实际上并不总是如此。

复古和创新究竟哪个更好,取决于以什么标准评价以及在什么时空发生。欧洲有文艺复兴,就是要回到一千年前,正是这个复古运动使得人类有了今天的科学和文明,所以这种复古是必不可少的,具有进步意义。复古是不是有进步意义,要看它是否尊重生态、尊重人性、尊重科学。

创新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有一种鸡蛋叫皮鞋鸡蛋,皮鞋的材质属于蛋白质,如果经过道道工序做得纯净如鸡蛋,销售出去,肯定比黄金贵,根本不可能挣到钱。如果做得样子像鸡蛋,而根本不管食品安全,那就极不道德,因为皮鞋是镉络合偶氮染料做的染色,镉有毒性,把它去掉要花很大价钱,肯定没人愿意去做。所以你说这种商业技术创新有良心吗?如果做了这种鸡蛋,就是没有良心。这种创新叫卑鄙的创新,类似的还有避孕药黄鳝、苏丹红咸鸭蛋等。

因此对家训、家教、家风而言,我们一定要在尊重生态、尊重人性、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做好复古创新。

各姓的家训都教育我们要宽恕、要奉献,每个人在家教家训中的最大收获是精神层面的,它提供了看不见、摸不着但有效的良好成长环境和生态。有人会认为周围的生态环境与我们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显然错了。过去我们总认为每个人的命运和星座有关,现在所谓的科学算命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发展和基因有关,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上述这些推测根本不全面,只是以偏概全。事实上,一个人的幸福、发展和命运,与一个人的基因、所处的环境生态和氛围密切相关。

表观遗传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饥饿恐惧状态,这种状态是会被遗传的。基因的最根本基础是四个碱基的排列,四个碱基的字母代表为A、T、C、G,不同的排列组合组成了遗传密码。人们过去误认为四个碱基本身是不变的,但事实上,因环境或情绪影响,它们会变成打上各种记号(如可逆甲基化)的A′、T′、C′、G′。当你长期处于抑郁时,就会打上记号而将其遗传给下一代。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如果一直处于心平气和的状态,记号会消除,恢复到原始状态。外部的环境条件如饥饿、恐惧、毒品暴露等,都会由外因转化为内因;反之亦然,内因也会调控人去影响并形成外因,如环境和生态。

因此我们如果想要有很好的遗传、很好的发展,不仅仅要有好的原始基因,更需要有好的表观遗传、体内微生物菌落、人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我们不仅要自己提高修养,更要为社会作出贡献,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作出贡献,因为这一切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我常说,一个人有好的修养,是因为他有好的内化文化和精神相貌,这使他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人类简史》的副标题为“从动物到上帝”。它启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动物性,同时也有人性和神性。如何处理这些,如何规范人性,培养以德配天的神性,这是我们在家教当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家训、家教、家风应该是文化的“清风”,为什么中纪委曾经专门介绍过《钱氏家训》?我想可能是因为钱氏族人当中,贪官污吏很少,出问题的比较少。

虽然钱氏姓钱,但是并不贪钱,更不恋权,这正是《钱氏家训》想传递给后代的最重要的部分。《钱氏家训》非常典型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如道家所强调的“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等,都在《钱氏家训》中明确地反映出来。所以我们要论道,要从道中受到更多的启发,超越钱氏家族的小圈子,惠及整个社会。

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祖钱镠创建了以杭州为都、涵盖当今江浙沪地区的吴越国,并成为雄踞东南、富庶天下的吴越国国王。那时是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极其混乱的时期,但他所辖的东南吴越大地延续了近一百年的和平,从而崛起为最富裕的地方。人们常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吴越国国王钱镠是真正的奠基人。此后,钱氏舍弃了吴越的王位,纳土归宋,善事中原,维护统一。

正因为我们的祖先主动远离王位,不思皇权,教育后代静读诗书,故而钱氏人才辈出。几年前,我遇到龙华寺的住持。龙华寺是钱氏在千年前修复重建而成,故住持对钱氏非常了解。他对我及众人说,放弃王权、鼓励读书,是钱氏后人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重要原因。我们的祖先一直特别强调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如此才使得后代吉祥。

今天我们特别呼吁重视家教和家风,家训则是家教家风的文字体现。上海市已经把《钱氏家训》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钱氏家训》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都明白,由于种种原因,家训失传、家教失范、家风破败、家德沦丧等现象时而可见。我们的民族现在已经进入物质富足的时代,而如何迎接精神富足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千万家庭、亿万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的民族不仅需要健身,更需要“健心”。所以今天在此,上海钱镠文化研究会代表钱氏族人,抛砖引玉,呼吁汇聚中华民族各姓各族的优秀家教、家风和家训,以助力于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伟大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访问日本,与池田大作(本人与池田先生有过交往)对谈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有来世,我愿出生在中华。”很多人很惊讶。因为中国那时候正处于“文革”中,很多传统文化都被破坏了。汤因比对困惑的人们释疑道:通常人们看历史的尺度只是几十年,我看历史的尺度则是百年、千年。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筑就了连接不同民族的纽带,靠的是柔胜刚、弱胜强、融合柔情,而不是靠蛮力、暴力和征服,因此中华文明一定能在未来再次引领世界的发展。

2017年11月9日于上海西郊宾馆

附:答人民网记者问

记者:作为钱氏家族的一员,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读家训的?

钱旭红:我1962年出生,童年成长的年代属于“文革”后期,在当时那种极左、压抑的社会氛围中,我根本不知道家训,是后来长大了才知道的。但是家训里传承的那些文化基因还在,对我是有影响的。我从小听爸爸和其他亲戚讲,他们如何待人,如何读书,怎样为人处世。有了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再看家训时就忽然明白了,原来都是从家训里传承下来的。

我曾聆听过爷爷的教诲,并一直铭记于心。爷爷说:对人而言,所有的东西都可能会丢掉,但有一样东西是丢不掉的,那就是你学到的知识、获得的教育,它们是你永远丢不掉的财富。这就是家训里所讲的“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许多人虽没看过家训,但确实是按照家训中教导的方式在做。当然,如果能学习家训原著就更好了。对我来说,《钱氏家训》深深根植于我的文化基因。

记者:那在《钱氏家训》中,您认为哪一条给您的印象比较深刻?

钱旭红:不同于一般家训仅重视家庭伦理和人际交往,《钱氏家训》内容宏大而文字极简,共分为四个部分: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一般的家训很少谈到社会和国家。《钱氏家训》告诉我们,你不能只念及自己和家庭,更要念及社会和国家。家训中基本上没有空话,讲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理念和技巧,告诉我们在服务社会和国家时应当如何处理事情。另一点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对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兼顾,因为保护民族利益,实际上往往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利益。

家训的社会篇中有句话:“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让我受益匪浅,至今受用。我的理解是,当与某人矛盾严重时,不给别人面子或者不给他退路,是不可取的。因为,我怎么知道我的判断一定是正确的呢?也许我是错的。无论是从与人为善的角度,还是从给自己反思时间的角度,都应该对他人宽容。宽容对人是美德。

我们需要记得,老子说过:“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此外,对君子固然要尊敬亲近,但不能违背良心、公德良序、天道规律或者事实依据等,去曲为附和或者溜须拍马。

记者:据了解,《钱氏家训》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以来,江南望族“钱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钱氏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对子孙进行教育的呢?

钱旭红:钱氏是中华民族百家姓中的一员,“钱氏家训及家教传承”已经被确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第一个家训类的省级“非遗”。

尽管比不上赵氏、李氏、张氏、孙氏、王氏等大姓家族的影响,但钱氏是一个有鲜明文化传承的家族。钱氏家族的共同话语就是《钱氏家训》。家德家风本身并不具有物质遗传性,但一经确认,就需要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关键是如何使《钱氏家训》进入现代社会,和当今社会更为紧密地结合,让年轻的一代接触到家风家训。

记者:很多人认为家训是古文的,看不懂,您如何看待?

钱旭红:在生物学遗传基因中,有少量保守的部分和大量可进化、非保守的部分,即这个世界上不是什么东西都在演化的。如果保守的基因没有了,所依附的相应物质文化就不存在了。复古和创新各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但也不一定总是正确。不能说创新一定是对的,因为创新不能蔑视生态、蔑视人性、蔑视科学。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我们的家训并不古老,要说古老,《弟子规》更古老。要将家训现代化,将值得保留的、不可更改的部分坚持下去;对一些随着时代变迁而需要更迭的内容,可以适当进行修改。

记者:对于子女教育,您赞成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呢?

钱旭红:我赞成的教育模式是尽量尊重孩子,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其兴趣,孩子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我不认为教育有固定统一的模式。我觉得我们在教育上的最大问题,就是太程式化了。

教育至少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家庭教育被严重忽视,大家把一切希望都放在学校教育上,而学校教育又异化为考级、考试,最后变成一种竞技,完全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真正的教育是对于更美好自我的发现,是对潜力的激发、对灵魂的发现,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

原载人民网上海频道2017年11月19日

采访记者:葛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