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本章核心考点试题
考点1 生态足迹法
例:我国某省某市是一座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发达,土壤肥沃,具有成熟的耕作种植体系。该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在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凸显。
应用生态足迹法测算其2017年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的水平,评估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某市2017年生态足迹及承载力数据见表3-1。
表3-1 某市2017年生态足迹及承载力数据(单位:hm2/人)

问题
1.简述生态足迹的概念。
2.简述生态足迹基本模型的特点。
3.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然后进行比较分析。
4.简述生态足迹基本模型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5.生态足迹法除了生态足迹基本模型外,还有哪些足迹模型?
综合分析
本案例完整地考查了生态足迹法,需要考生掌握的内容包括概念、基本模型、其他足迹模型类型。
问题1:
【答案】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1考查了生态足迹的概念。记忆类型的考点,考生直接记忆,不用深究。
问题2:
【答案】生态足迹基本模型的特点:①是一种综合影响分析;②采用单一时间尺度,即“快拍”式截面;③所使用的产量因子是全球平均产量;④在固定生产与消费条件下的确定性研究;⑤反应的是区域生产与消费的综合信息;⑥使用六类土地利用空间;⑦引入当量因子进行综合。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2考查了生态足迹基本模型的特点。生态足迹基本模型的特点包括七项内容,考生要牢记,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简答类型的问答题。
问题3:
【答案】根据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得到该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见表3-2。该市2017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0.26465hm2/人,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143950hm2/人。
表3-2 某市2017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计算表(单位:hm2/人)

该市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减去人均生态足迹,其值为-0.1207 hm2/人,表现为生态赤字。这表明该区域的人类负荷已经超过了其生态容量,正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发展局面。
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来看,该区域的人类活动过于密集,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该区域需要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按照生态系统容量空间范围,大幅度提高资源与能源效率,逐步建立与生态系统容量相适应的绿色发展模式。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3考查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下面将生态足迹基本模型计算流程和计算公式(表3-3)进行小结。
表3-3 生态足迹基本模型计算流程和计算公式

(续)

问题4:
【答案】生态足迹基本模型的优点在于所需要的资料相对易获取、计算方法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强。
不足之处:指标表征单一、过分简化,只衡量了生态的可持续程度,强调的是人类发展对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而没有考虑人类对现有消费模式的满意程度;难以反映人类活动的方式、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基于现状静态数据的分析方法,难以进行动态模拟与预测。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4考查了生态足迹基本模型的优点及不足之处。记忆类型的考点,考生直接记忆,不用深究。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简答类型的问答题。
问题5:
【答案】生态足迹法除了生态足迹基本模型外,还有动态改进——时间序列足迹模型、过程改造——投入产出足迹模型、成分法生态足迹模型。
【要点解析】本案例问题5考查了生态足迹法的类型。动态改进——时间序列足迹模型、过程改造——投入产出足迹模型、成分法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步骤、各自特点或适用范围均是本章的出题点,考生要重视。
考点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法
例:西部某省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拟在从具有相关产业均衡和配套条件的A市和B市中选择一个区县重点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区,并委托一咨询公司开展相关研究,经过初步分析,咨询公司从A市和B市各筛选出前两位区县G、H和K、M,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选,为研究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该咨询公司拟从资源承载力分析这个维度开展研究,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见表3-4。
表3-4 2018年某省A市和B市所属前两位区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

问题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应选择哪个区县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区,说明理由。
综合分析
本案例考查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法的指标计算及分析应用涉及的相关要点要牢记并掌握。
【答案】见前面第2章考点4,已确定在B市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区,所以在K、M两个区县间进行比较选择。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应选择K区县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区。
理由: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K区县一级评价指标生态弹性度指数计算结果为61.7,故该区域为较稳定区域;M区县一级评价指标生态弹性度指数计算结果为38.2,故该区域为不稳定区域。
K区县二级评价指标环境承载力指数计算结果为82.5,故该区域为高承载区域;K区县三级评价指标承载压力度指数计算结果为23.8,故该区域为低压区域。
M区县三级评价指标承载压力度指数计算结果为83.4,故该区域为强压区域;M区县二级评价指标环境承载力指数计算结果为67.9,故该区域为较高承载区域。
综上所述,应选择K区县布局产业集聚发展区。
【要点解析】这里考查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法。生态承载力分析评价表见表3-5。
表3-5 生态承载力分析评价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