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的绿色供应链定价及契约协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十一五”“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处于飞速发展阶段,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左右。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却是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采用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式生产与经营,没有注意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物质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长。

与此同时,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已经逐渐消耗过度。更为严重的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据《中国矿业年鉴2008》统计,我国人均矿产品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而且我国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很小,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50年后中国除了煤炭外,几乎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将出现严重短缺,其中一半左右的资源面临枯竭。我国森林覆盖率只列世界第130位,人均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2]。由图1-1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资源在全球排名都非常靠后。人均矿产品占有量排名最为靠前,但是也排名在全球第53位。因此,我国自然资源极为匮乏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尖锐矛盾十分突出。

与此同时,我国单位GDP能耗十分严重。2012年11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能源部副部长陆佑楣在2013能源峰会暨第五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上说“中国能源消耗高,能效极低”,并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如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36.2亿吨标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3]。中国每消耗1吨标煤的能源仅创造14 000元人民币的GDP,而全球平均水平是消耗1吨标煤创造25 000元GDP,如图1-2所示。

图1-1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全球排名

图1-2 中国单位GDP能耗量的国际对比

经济发展不仅消耗了日益枯竭的有限资源,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污染。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废旧产品的数量也呈现比例式增长。以计算机行业为例,仅美国每年要处理的废弃电脑就超过1 200万台,由此产生的电子垃圾达30万吨之多。如果这些有毒物质得不到妥善处理,必然对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4]。为此,许多国家纷纷制定相应法规条例,强制要求制造商对产品回收再利用。德国1991年颁布了“电子废弃物法规”,欧洲1993年提出“制造商责任制”,而2003年欧盟正式颁布了废弃电子与电器产品处理指导法令。

因此,如何保护世界以及我国日益枯竭的资源,如何阻止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不再继续恶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些组织和企业提出了绿色产品的概念,试图通过向社会提供高绿色度的产品,逐渐取代低绿色度的普通传统产品,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绿色产品相对于普通产品,在材料、能源和污染三个方面,能做到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一般来讲,绿色产品具有如下特征:节能性、可降解、可回收、健康性、模块化、标准化、低碳化以及用料少[5]。绿色产品因其良好的品质,受到广大环保型消费者的青睐,如图1-3所示。受到利益和环保形象的驱使,一些企业不得不重视绿色产品的开发工作。

图1-3 绿色产品核心特征

然而,新的“绿色”方法和技术需要与传统的粗犷方式相抗衡,就必须推陈出新,抛弃已经成熟的、稳定的固定运营模式。必须筹集大量的资金为新的“绿色”行为提供硬件设施和技术保障,但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有限的,并且转型的费用是高昂的。为了推动这场声势浩大的“绿色化革命”,具有宏观调控且掌握国家命脉的政府就应当主动为这些企业提供相应的帮助,即对那些有意向或正在处于绿色转型中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也就是所谓的“政府补贴”[6,7],如表1-1所示。

表1-1 各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及税收政策一览

(续表)

为了刺激消费需求,激励企业重视环保,以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带动经济较好较快发展,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政府补贴措施,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主要涉及的产品有:高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空调、高效节能家用电冰箱、高效节能平板电视、高效节能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机)、高效节能家用燃气热水器、高效太阳能热水器、高效节能电动洗衣机、高效节能台式微型计算机、高效节能单元机和冷水机组等10大类产品(财政部网站)。国内许多生产商因此积极开展绿色设计、绿色采购和企业间的环保合作,努力提高产品的节能环保水平。除了政府补贴外,政府还采用其他多种形式,来促进绿色产品行业发展,如政府绿色采购、制订法律法规、行政控制以及经济激励等形式。经济激励主要包括财政直接投资、税收优惠、低息融资支持以及财政补贴。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如表1-2所示,我国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8]

表1-2 中国政府补贴节能汽车

如何进一步促进绿色产品开发和市场化,一些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合作关系方面,从供应链角度来研究上述问题。由于传统供应链只考虑供应链成员如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等的经济利益,却忽视了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9]。因此,一种在供应链基础上,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绿色供应链GSC理论(Green Supply Chain),就应运而生了。绿色供应链理论自1996年提出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浓厚兴趣,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在绿色供应链模式下,制造商和零售商如何进行合作,从而尽可能最大化自身利润;同时,在政府财政补贴情况下,制造商如何决定绿色产品的批发价格和产品绿色度,零售商如何确定绿色产品的零售价格,如何实施绿色营销等,这些问题正是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