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各种评奖一片纯洁的天空
一个时期以来,不论文学奖也好,其他什么行业奖也好,只要一个奖项公布,总要伴随着各类批评之声,有的批评声音甚或十分尖刻。比如最近某文学奖公布后,就掀起了质疑该奖公正性的一场风波。有人说,某奖是可以花钱买的;也有人说,因某个领导的身份而奖其作品,等于是给此奖开了一份死亡证明书;还有人说,用一些大师级人物命名的大奖,其实与大师毫不相干,甚或是对大师的一种玷污。这些批评,有的是极而言之,甚至有几分过激。但是,一次颁奖,能在社会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倒确实有值得文化界乃至整个社会思考的地方。
其实,社会对各类评奖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的质疑由来已久,小到一些行业部门的评奖,大到像茅盾文学奖、电影电视奖甚至“五个一工程”之类,随着评奖结果的颁布,总要传出一些关于“跑奖”、谋奖、拉票之类的风言风语,总要伴随一些批评之声。比如有的地方部门为能评上某个奖项,甚至不惜动用党政一把手跑票拉关系,这种现象,似乎数次为舆论所诟病,有的甚至闹得沸沸扬扬。
各类作品评奖活动,评的不仅仅是作者的作品,评的更是评委的艺术水准。评委有没有眼光,能不能从千万件作品挑出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好作品,是最见评委功力的地方,也在考验评委的学术良心。有人说,不能保证每部优秀作品都获奖,但应尽量做到获奖作品是较高的水准。这话听起来好听,做起来很难。因为评委的构成和判断标准就差异不小,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不尽相同。但是有些人情关系和其他非学术因素是应该避免的。比如这次评奖风波的缘起,说白了是社会大众对一些获奖作品质量的不满和质疑,其中的典型例证便是一位领导同志不够获奖标准的作品获了奖。老实说,这位作者的大部分作品,我是读了的,要说都多么差,都是等而下之之类,也不实事求是,其作品大多还能说得过去,但若是在数以万计的作品中优中选优可以堂而皇之登上大奖宝座,分量显然不够,甚至差距还不小。特别是读过该作者公开发表的写给某女明星的酸溜溜的言情诗的读者,对作者相类似的作品获大奖,就颇为抵触。诚如论者所说,关键在于被奖者的身份背景——在某市担任着领导职务。当然,作为普通作者,谁都有参与评奖和获奖的权利,这位领导自然不例外。但是,正如读者所问:如果不要作者的身份背景,如果同样作品出自山野乡民的普通作者之手,作品能够获奖吗?恐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回答是否定的。然而,作者居然获奖了,而且是全国大奖,这就不能不引起舆论的批评。
当然,作为主办单位,是否有借助领导身份支持创作活动的另类打算,当另作别论。问题是你的结果一旦公布,就必须接受舆论的监督,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舆论氛围日益透明的背景下,你的任何私心或小动作都可能被拿到公众眼皮底下晾一晾、晒一晒,切不可有任何的侥幸心理。
我以为,大众对评奖活动的监督和批评,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同,她在回应社会对某奖争议的问题时说:像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这样重要的奖项,应该把人们的评头论足,看作是一件极为正常不过的事情,应该通过群众的批评和监督的积极作用,促使评奖更科学、更公正、更具权威性,也促使各类评奖活动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以为,作为作协的领导,铁凝的这个表态不仅是理智的,而且富有前瞻的眼光。它的意义不仅适用于文学,也适用于其他各类评奖活动。这个道理很简单,无论是作家的创作活动还是其他一些大的评奖活动,普通民众作为纳税人都出力不菲。作为纳税人,他当然有权知道和有权监督你给他们提供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产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老百姓对号称“灵魂工程师”的作家艺术家的高标准要求,当然也是对评奖活动的基本要求。如果你把评奖变成了圈子里的游戏,变成了哥们儿姐们儿捞取荣誉的名利场,你在获奖作品里掺杂面塞私货,人们当然对此可以说不。如果你真要那样做的话,你尽管可以在你圈子里做游戏,但有个前提,你不要花了纳税人的钱。否者就必须接受监督。
各类国家级评奖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老百姓对这些评奖历来抱着一种十分敬仰的心情,因为在人们看来那是为社会推荐最优秀的精神食粮,是一种高尚的神圣的活动。所以,不论是作者也好,评奖组织者也好,切莫辜负了老百姓的一份期待和信任,切不要把各种评奖看作圈子内的事,要时时刻刻想着社会大众和老百姓。要用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和坚守精神,去维护各类评奖的一片纯洁的天空。
(原载2010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