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养的哲学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每天都在不停地催促孩子:“快一点!快一点!”吃饭要快,穿衣服要快,走路要快,写做业要快……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更是如此,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被家长带着上各种培优班,英语、奥数、作文……
究其原因,是这样过早的大负荷学习,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能力,久而久之,孩子的精神极度疲惫,对学习也渐渐失去了自发探究的兴趣。低年级凭借记忆力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尚可使成绩优异,但到了高年级以后,理解、探究等类型知识逐步增多,对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只靠被动接受的知识能力就渐渐显出落后的态势来。
加速成长表面看来在短期内能看到孩子的巨大进步,似乎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但实质上违背了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并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并且,这种急功近利的快跑,缺乏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实的成长根基支撑,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后劲不足。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和爆发力,而是长久的耐力。如果一开始用力过猛,尽管在前半段会领先,但在后半段可能会因为气力耗尽而落后,甚至无法跑完全程。
基于这种“快教育”带来的弊端,著名教育专家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提出:教育需要等待与耐心,要注重细节,教育要回归简单,回归自然,回归人性,不能急功近利,不能透支兴趣、爱好、天赋去拼人生,要让教育散发出快乐的“味道”。“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张质文教授的这段话,值得我们每位为人父母者深思”。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对孩子施行“慢教养”呢?
◆不要只在意孩子眼前的成绩
对于孩子的未来,我们要看得深远一些,不要仅仅把目光停留于孩子眼前所取得的成绩和结果上,而应着重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完整的人格以及优秀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重大方面,这些才是孩子未来是否优秀、是否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心态要平和,不包办、不代替
现在很多父母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孩子很小的时候样样出色,成绩好、多才多艺,就感到满足欣慰,反之则会心急如焚、焦虑不安,恨不能包办孩子的一切,代替孩子成长,让孩子一下子达到设定的目标。但实际上,孩子的进步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如果我们操之过急,不仅会让孩子手足无措,也会让他们失去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实际上,孩子最重要的成长力量包括良好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自制能力以及良好的习惯等诸多方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我们一定要克服自己的急功近利心理,不要为孩子一时的止步不前或偶尔的退步过度焦虑,更不能因为着急就包办、代替孩子成长。
为避免陷入代替孩子成长的误区,我们可以对照以下几点自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不要过分帮助孩子
孩子年纪小、能力正在成长中,做事费时费力,难免让家长看着着急。这时千万不要产生“还不如我来替你做”的念头,这样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还能够进步吗?最好的做法是在一旁平心静气地守护,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2.不要代替孩子作决定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主思想,有些决定就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来作,如穿衣服的风格、买什么书、报什么兴趣班等,可能刚开始孩子的决定不一定正确合理,我们可以跟孩子讨论、分析,引导孩子作出最后决定。切忌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做主,这样容易让孩子没有主见,没有独立的思想,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好。
◆别被潮流左右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很多家长群体里,让孩子从小学习奥数似乎成了一种潮流,但有一位孩子的父母不为潮流所动,坚持“保护孩子兴趣,不超前教育”的理念,虽然很早就发现了孩子的数学天分,但是在小学阶段,在别的家长都早早为孩子报了奥数班的情况下,并没有盲目跟风强迫她学奥数,到了初中才开始让她接触奥数,结果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做奥数题就像玩游戏一样快乐”,最后在国际奥数比赛中轻松拿了大奖。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对孩子的成长感到焦虑和着急,归根结底是源于攀比心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报培优班、特长班,便担心不已、忧心忡忡,生怕自己家的孩子落后,于是想尽各种办法赶潮流,却没有从自己孩子的实际出发,看看真正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怎样的,孩子自身有哪些特点,然后针对孩子本身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这样不顾孩子本性的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然生长力,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
教育是一项缓慢又长远的事业,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一点一滴地付出心血,给予灌溉。俗话说:“欲速则不达。”著名作家卡尔维诺也有一句名言:“慢慢地赶快。”有时候,表面上的慢,正是实质上的快。慢教养的哲学,需要身为父母的我们,用心慢慢参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