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与世界交流的窗口
在现代医学之前,很多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例如中国的中医药、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希腊和阿拉伯的优那尼医学等。世界卫生组织将传统医学定义为:利用基于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物,精神疗法,肢体疗法,和实践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方法来进行治疗、诊断和防止疾病或者维持健康的医学。在当前世界上有些国家的传统医学已经衰落,而中国的传统医学在回归自然的大潮流中日趋兴旺,独树一帜,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WHO目前在亚洲设立的15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有13个和中医药有关,其中7个设在中国。
我国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同它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中国传统医药学体系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吸收外来医药文化,另一方面也把中国的医药文化传播于其他国家和民族,使他们从中得到借鉴。中医学早在6世纪左右就已经传至朝鲜、日本等国,由于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治疗作用,日朝两国开始派遣使者来中国习中医,从此,中外医学的交流日益发展。随着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医学逐渐被融入了朝鲜和日本的本土医学中。表现在日本以及朝鲜等国家不仅充分吸收我国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甚至效仿我国的医事制度、医学分科以及医学教育。7世纪前后玄奘等去印度取经,促进了包括中药学、针灸学以及中医脉学等内容的广泛交流。10世纪,中医药通过阿拉伯传至欧洲,中药作为保健和治疗用药受到人们的青睐。中医中药著作也先后在欧洲出版,如我国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于1671年先后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科学文化的园囿里,中医药堪称古朴苍劲、枝繁叶茂的一枝奇葩。虽历经几千年的风雨霜雪,仍然芬芳馥郁。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医药正在融入世界,造福于世界人民。中医药文化正在向国际上广泛传播,如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与尊重,成为全球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科研受到世界瞩目,中医药教育由培训走向学历教育,教育培训内容除原有的针灸外,中药研发和中医药基础研究开始受到重点关注,它的价值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医疗行业所认可。
国际中医药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绝大多数院校整体推进多层次国际教育合作,已经开展了从专科到博士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来华接受中医药教育和培训的学生人数一直居自然科学类来华留学人数的首位。据统计,2007~2012年,在华获得中医医学学士学位的海外人数超过1万人,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数各达到1000余人。专业学科也从针灸扩展到中医、中药、气功、整骨、按摩、养生、食疗保健等,并建立起了以大学为依托,以医院为基地的一大批中医药对外培训基地。海外中医药学历教育已经起步并获得良好发展。日本、韩国、英国、比利时、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了正规中医药高等教育。目前海外中医教学课程,已可以独立培养中医医生、技师、治疗师、康复人员等。在国外,人们学习汉语、中国哲学、证候学、方剂学乃至医古文等不亦乐乎。
目前,中医针灸已经走向了国际,已经成为“世界针灸”,1987年成立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Societies,WFAS)。据WFAS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球已有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中医药和针灸,其中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与我国签署传统医学合作协议,二十多个国家已对中医针灸进行立法,加强了规范管理。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医药对外交流和合作将不断深入,民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使用度将不断提升,中医药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