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中医药承载并丰富了中华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纵观绵亘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享誉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质和文化风貌向世人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中医药是推进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力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思维结构中,取象比类、对立统一、对立转换的二元思维结构是最基本的思维模式,被广泛地用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甚至成为规定人们行为的规范,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宗教、医学、伦理、军事、天文、历法等领域都发生了深远影响。
中医药在几千年的传播和衍生中,吸取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大量应用了“气”“阴阳”“五行”“形神”“天人关系”等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学说,直接阐明人体的功能、病变、治疗和预防、康复等医学中的本质问题。如中医药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指导,将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人体本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阴阳平衡理论阐释生命与疾病的本质,认为人体的阴阳失衡或与自然界、社会的关系平衡失调就会发生疾病,这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理论对生命和疾病本质的认识。
中医药还受到儒、道、佛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如作为儒家哲学基础的《周易》通过其阴阳思想和象数思维模式,为中医药学的奠基和发展提供了思维框架;儒家伦理思想与中医医德内涵是一致的,儒家文化中的“仁”“礼”观念,在医学家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内化为“发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千金要方》)的从医动因,外化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的大医风范,铸造了高尚圣洁的医学伦理观,孕育出如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数的光辉典范,从医者的仁爱、自律到医患关系,儒家伦理对规范医者道德产生了积极影响,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道家哲学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思想基础,道家始祖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创立的辩证法体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接受,道本论、气一元论、形神观、运动变化思想贯穿于《黄帝内经》及后世医药著作之中。道家对天道人道的认知,对天地万物存在的省察,启发人们调节人体,治病防疾,道家恬淡自然的养生观及炼丹术对中医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隋唐以后完成中国化,从而成为中华文化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中医药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佛教文化中的“百一”理论认为宇宙间万物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任何一种元素出现异常,即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与中医药的天人合一不谋而合。早期来华的古西域、天竺僧人,大多略通甚至精通医药以利于弘法利生。佛门医术、方药、医论和卫生习俗也被带入中国,丰富了中医药宝库。
中华传统哲学是中医药的核心和灵魂,古代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和源泉,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传、水乳交融、星月辉映,把哲学理论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在今天,传统中医学结合现代医学科技成果,正以其独特的养生治病思想、个体化的诊疗体系和独特的临床疗效,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士的重视与研究借鉴。中医药正跨越国界,走向世界。从世界角度看,中医不仅是世界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国际医学的发展影响将会愈加深远。在对人体的探索中,在对药物的发现应用中,在对各种治疗方法的运用中,在对各种疑难杂症的攻坚中,中医学都对世界医学做出了贡献。中医走向世界的同时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迈向了世界,中医药对外交流成为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国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将更大,中华传统文化将以更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医药也将对世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