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学生阳光心理教育理论指导
1.学生阳光心理的主要内涵
学生阳光心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认识自我,追求更好
认识自我是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前提。每个人都应树立明天比今天更美好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1)重视学生在学习目标上的差异性。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先耐心真诚地倾听学生是怎么想的,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加以引导;
(2)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如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或争论后,教室一定要留出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想一想讨论后的收获,因为即时反思,效果更好。在每堂课中,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真诚善良,宽容尊重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也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一定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内生命体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注意:
首先要真诚,谁有比自己更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品质,就应该虚心地向谁学习。当有同学学习有困难,答错题时,就应该予以帮助。如有学生不会回答问题或答错了,教师是否可以这样说:“看来你现在有点困难,没关系的,老师建议你请你的好朋友来帮你一下。”总之,我们请一位学生站起来,一定要让他体面地坐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呵护。
其次,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倾听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最后,教师一定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在成长和发展中的青少年,从某种角度上讲,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总不是很平坦的,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成功是精彩的,失败是美丽的,让学生在课堂中能经受失败,以增强其受挫能力。
心态平和,积极快乐
心态平和,从课堂教学来思考:
(1)要有一颗平常心。也就是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要从自己原有的水平出发,同学之间既要相互学习,把比自己学得好的同学做榜样;更要倡导自己和自己比,自己只要在不断进步,就是好学生。
(2)要有一颗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为每个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舞台上体验一份成功,体验一份快乐和自信;
(3)要有一颗责任心。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检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多元思维。即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把这种课堂中的多元思维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快乐的心态。
合作交流,互动分享
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课堂学习方式中,教师一要强调合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个人劳动的基础上。如在课堂中有争论,某一个问题有多种解题策略,教师先要让每个学生动笔、动脑、动手自己做一做、想一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个人的智慧有限,需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能感受到互动分享的快乐。
务实诚信,讲究效率
学习活动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活动。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实事求是作风的培养,而且要讲究效率。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学生讨论或做题,一定要有时间观念。
2.阳光教育与教育者的责任
教师要有阳光的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阳光心理的培养,自己首先要有阳光的心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每个学生要有一种爱,要有一种情,要有一种责任,把职业提升为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其次,教师要读好一本书,即青少年这本书。教师要教育学生,先要了解他们,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同一年龄阶段不同学生以及同一学生不同状态下的心理需求。教师一方面要满足每个学生合理的需求,这样学生才能有快乐的心理。把快乐给学生,我认为,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另一方面,对学生不合理的需求,教师要加以引导、教育,这是教师的责任。
教师不仅要读好学生这本书,更要写好一本书,也就是教师的模范行为。要让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这种无声的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本生动的教材。这真是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啊!最后,教师要认真地对待三个“天”,即要如实地反思昨天,自信地面对今天,理智地展望明天。教师要重视三个“我”,即理想中的我、现实中的我、别人心目中的我。教师要记住三句话,即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一批阳光、智慧的教师一定能够造就一代阳光、智慧的学生。
教师要有责任感
(1)重视课堂氛围。教师要重视教学良好氛围的营造、科学的课堂环节的设置、课堂资源的选择和合乎人情的评价。
(2)重视学生学习。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中学生“爱学”和“会学”的良性循环的形成。爱学是会学的动力,会学是爱学的强化。
(3)重视课堂教学。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六个维度:长度,即在有限的可用时间内增加课堂教学的实用时间;宽度,即教师为每个学生服务,也就是在课堂中力争满足每个学生的合理需求,在阳光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阳光心理;高度,即教师课堂教学的创造性,要重视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建构;密度,即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参与度;深度,即学生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科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自然渗透;适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因为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4)重视学习素质。如学习的驱动系统、智力系统、操作系统、认知系统和元认知系统及学习的资源管理系统的培养。
(5)重视教学细节。如评价语言、体态语言等,教师的一言一行总是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认识。教师要善于区分青少年成长中的正常心理状态、心理问题及品德问题三者之间的区分。对心理发展中的正常心理状态要善待;对心理问题,要善于耐心地、真诚地沟通和引导;对品德问题,则要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教育。
(6)重视家校整合。阳光心理是良好的综合教育的结果,教师不仅要家访,也要倡导家长进行“校访”。家校整合可以提高我们教育的实效性。
3.课堂培养学生阳光心理教育指导
有效课堂教学是每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而课堂教学能否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是评价有效课堂教学的指标之一。学科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和心灵世界的的加温,只能让学生变得越来越冷漠,因此,教师应该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拥有阳光的心理,让每个学生真正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阳光心理的主要内涵
中国科学研究院张梅玲教授认为阳光心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认识自我,追求更好。认识自我是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前提。每个人都应树立明天比今天更美好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一要重视每个学生在学习目标上的差异性;
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在每堂课中,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2)真诚善良,宽容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首先要真诚,我们请一位学生站起来,一定要让他体面地坐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呵护。
其次,教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倾听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尊重。
最后,教师一定要宽容学生的错误。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总不是很平坦的,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成功是精彩的,失败是美丽的,让学生在课堂中能经受失败以增强其受挫能力。
(3)心态平和,积极快乐。心态平和,从课堂教学来思考:
一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倡导自我比较,只要不断进步,就是好学生。
二要有一颗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为每个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舞台上体验一份成功,体验一份快乐和自信;
三要重视多元思维的训练,即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把这种课堂中的多元思维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快乐的心态。
(4)合作交流,互动分享。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课堂学习方式中,教师一要强调合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个人劳动的基础上。如在课堂中有争论,某一个问题有多种解题策略,教师先要让每个学生动笔、动脑、动手自己做一做、想一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个人的智慧有限,需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能感受到互动分享的快乐。
(5)务实诚信,讲究效率。学习活动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活动。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实事求是作风的培养,而且要讲究效率。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学生讨论或做题,一定要有时间观念。
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学生阳光心理的关系
为人师表,自己首先要有阳光的心理,才能为学生阳光心理的培养做好示范作用。当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过高,而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任务繁重,这些因素都导致教师压力过大,但教师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自身人格魅力及自我意识都不尽相同,最终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也不同,应对学生及事业问题的态度也不同。但教师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这就要求无论教师个体有多大的差异,但面对学生和自己的事业都要有爱,有情,有责任,爱心会使人感到受尊重和爱护,并感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剖析自我并激起自我改变的信心和勇气。
相信如果每个教师都坚信: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那么这些阳光、智慧的教师一定能够造就一代阳光、智慧的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三个关注点
(1)重视良好氛围的营造,促进师生心理相容。罗杰斯指出,一个人只有获得“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才能使他成为真正的自己,可以安全、自由地思想和感受。课堂上学生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特点会发生交互作用,并影响他们对学习任务的取向,而不同的学习取向会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良好开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达到多元化教学并兼顾个别需要,可以增加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机会,给学生更多交流、合作、探索、建构的机会。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比如我们可以尝试开放的“马蹄型”、“环型”、“圆型”、“小组型”、“月牙型”等多种组织模式,既能促进课堂上的互动和交流,又能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空间和心理距离,增加课堂上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2)倡导交往与对话,提高课堂沟通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恢复它本来的面目,倡导教学活动中正常的交往与对话,提高课堂沟通的有效性。言语和体态语是课堂上有效沟通的两种重要途径,诸如积极的情绪、亲切的口气、关切的眼神、友善的态度、真诚的微笑等,教师的一言一行总是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认识。
(3)运用期待效应,激发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潜能。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受到他们每天在课堂上所获得的教师期望的影响,他们会将这种期望延伸到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一旦在课堂上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给予期望,他们的成就动机就会被极大地激发,他们在困难任务中就会坚持不懈。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对学生持有积极的期望效应,对全班和各个学生都设置一个清晰而又切合实际的目标,并激发他们朝着实现这些目标不断迈进。
4.班主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教育指导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说:“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有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是一个人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同样,在班级工作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优秀班集体的形成都源于它们拥有良好的健康的集体心理品质。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班主任当前开展班级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的偏差和障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高中起点的学生由于高考落榜,心理上表现的更为自卑,失落,脆弱,考虑更多的是对未来前途的担忧和对学习技能的强烈渴望。而初中起点的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则更多表现在学习兴趣较低、自制力差、胆小、怯弱、狭隘、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针对这些实际情况,下面简单的谈谈在班工作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几点体会:
作为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对此,有如下几点体会:
注意创设“和谐、融洽”的班级人际关系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活动,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行为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激发,其活动过程受环境条件所制约,而活动由反作用于环境,改造着环境条件。”而教育专家也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影响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及社区教育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班集体。只要班级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就易形成民主、积极的情感气氛,就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想、情绪、情操等的相互感应,并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为此,我们要着手抓如下两个方面:
(1)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班主任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其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这样,师生之间就要多接触。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真正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同学之间的关系。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但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的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上的默契。对此,就要常常教育学生要倾注对同学全心的爱,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当别人不小心妨碍自己时,要学会原谅别人,不必斤斤计较,锱铢必争。其次,要看到差距,知道别人的成绩是努力的结果,不是信手拈来的,明白自己以后该怎么努力。
实践的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情感
心理学研究指出,情感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条件,强化情感的体验是发展人的思想品德的心理基础。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人的热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人如果麻木不仁,对生活冷漠无情,就不可能是非分明,不可能有良好行为。没有高尚的情感的支持,人就不会产生自觉、坚定的行为,从这个意义讲,情感体验始终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的内驱力。因此,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就要十分注意让学生在实践的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情感,从而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障碍
学生书信往来,学生写月记等各种形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心理角度去寻找“打开心灵锁”的钥匙。作为班主任,我们要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了解并疏导学生:
(1)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考察,即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掌握学生的情况。例如:有的学生由于某种疾病上课精力不足,作为班主任应该观察到,及时地给予关心、体贴,并组织班集体帮助他,鼓励他多参加文体活动,注意锻炼身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作为班主任,只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及时给学生进行疏导。
(2)谈话法。通过亲自与学生交谈,获得学生信息,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跟学生的谈话方式有多种,根据需要可找学生个别谈心,也可找班干或小组漫谈,还可对全班进行专题谈话。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谈话的态度,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
(3)上好班会。实践证明,针对班集体中近期出现的一些现象,利用班会课来医“心”、育“心”的效果非常显著。在上课时,教师首先要做到目标明确,围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发展健全人格的总目标,确立了一系列的子目标,如: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业的提高。
其次做到内容具体,有针对性,围绕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设计一系列的课题,例如:怎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如何正确地面对父母的责备等等。
再次,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适应性、有效性,我常常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育内容的需要恰当的运用讨论法、认知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法以及行为训练法。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正确地认识自我,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进一步优化心理疏导
所谓心理疏导,是指有计划地协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防止产生偏异心理的一种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都是心理疏导的方法,但教师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
(1)要学会倾听。一项调查展示,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理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29.7%。是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吗?他们说:“爱玩是我们的天性,每当我们打完球带着满心欢喜、满脸笑意走进教室时,老师总是说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可见,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素质,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学生找回自信。让他们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要从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展示特长,因势利导,切忌讽刺、挖苦,把人看死。只要我们充分信任学生,关心学生,科学诱导,就一定能使学生充满自信。如,有一名男生,开学初上操,上课总迟到,好吃零食,上课爱说话。在宿舍里不注重个人卫生等等。可以说大错不犯,但是小错不断。无论是班里同学还是任课教师,一提他的名字,都苦笑。可渐渐地教师发现,他并不是没有优点。学校军乐队的训练他很少缺过,今年运动会和体育节的很多项目他也积极参加。针对他的这些闪光点,教师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不断的给他鼓励、信心,并针对迟到现象和他达成“君子协定”,在课上经常给他延伸暗示,提醒他认真听课。在提问他时也尽量挑选较容易的题目,以帮助他建立自信。现在,他的纪律观念加强了,很少出现迟到现象。在学习,思想上也不断进步,情感上变得健康、积极。
(3)从小事中培养意志力。不经风雨,难成大树,一个人若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如何去面对外面复杂、纷繁的世界?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从小事中培养学生意志力。如平时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应有始有终。建立班级小组卫生督促检查制度。严格班级考勤量化的考核,并对一学期出满勤的学生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
总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班主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使学生通过了解自我的动机,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生活老师对学生健康心理教育指导
有一个特殊的、新兴的教育工作者群体——生活老师们,她们辛勤地工作,以母亲般的细致、周到的关心和照顾,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家长们的信任;她们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挥城市全寄宿制学校宿舍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遵循现代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针对城市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特点,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校孩子们在阳光学校这所“美丽校园、学习乐园、文明家园、人才摇篮”愉快生活,勤奋学习,快乐成长。
(1)环境“育心”全寄宿制学校宿舍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全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们每周有五天时间全寄宿在学校里;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在宿舍里度过。根据这一特点,学校要重视宿舍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宿舍文化”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健康心理。
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高雅的宿舍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发挥环境“育心”的作用,创设“细雨润无声”的“育心”环境。为了让孩子们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甜美入睡,心情愉快度过每一天,在宿舍里的墙壁上布置了各种图案,有激励上进、“心育”辅导的名言警句,有五彩缤纷的花草组成的心型家园联系栏,有挂在绿树丛中的评比表,有滑稽可笑的“动物之家”,有孩子们自己的绘画、小手工作品,有温馨可爱的师生生活照……让每一堵墙壁成为“不说话的心理辅导老师”。
开展丰富宿舍活动,学校要坚持不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活动。在宿舍里,生活老师们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学生能在“讲故事、讲笑话、做游戏……”等愉悦舒心的活动中获得心理践行和发展。在这些活动中,增多了师生交往的机会,协作的机会;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充;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感情相结合,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大有裨益。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让宿舍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
(2)以心“育心”生活老师是宿舍管理、保育工作者。学校要对生活老师进行“爱心、细心、耐心”等职业素养培训、教育,使她们重视生活管理全过程的管理、指导。生活老师们不仅是孩子们生活上的教师,还是与学生心与心沟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
没有真挚的师爱,就没有成功的心理教育。在宿舍里,孩子们渴望得到生活老师的关爱和呵护,因而老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为人师表,要给予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才能使师生心理相容,从而获得教育的成功。城市寄宿制学校大多数孩子缺乏生活经验,生活自理能力差,需要生活老师周到细致的关心和照顾。在宿舍最显眼处,有的生活老师贴上几个大字“幼儿园是我家,老师像妈妈。”有的贴上“阳光是我家,我们都爱她。”等标语,时刻提醒自己,要像母亲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自己的学生,用温暖的爱,塑造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阳光大家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平时的工作中,努力和谐相处,互相学习对方的管理经验和长处;如果哪位老师有事忙不过来,马上有人主动帮忙,让班上的工作能顺利进行。工作中,她们有童心母爱,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不论孩子智商的高低,不论孩子的家庭条件的优劣,不论孩子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她们倾心关爱着每一个孩子:每天,她们以微笑的目光送孩子们进课堂;就餐时,微笑地关注着孩子们吃饱,吃好;就寝时,微笑着让孩子们甜甜入梦乡。
天气变化时,她们会微笑着到教室给忘记穿衣服的孩子送衣服;有孩子生病了,她们会把孩子送去医院,微笑着叮嘱孩子们吃药……在单调的生活管理事务中,她们用心诠释着“爱”。她们快乐地工作着,她们以自己的快乐感染着学生,她们以自己模范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使老师成为学生倾心模仿的楷模,使老师的“感召作用”在学生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她们用自己的努力工作和爱心,去赢得孩子们的尊重和家长的信任,培养孩子们的健康心理。
(3)互相配合生活老师每天与孩子们接触,生活在其中,是宿舍里孩子们主要的精神关怀者,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能够较容易地掌握孩子们的心理变化。
她们不但教育孩子们明白真善美,养成优良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存意识,而且及时观察孩子们的心理状况,与班主任配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与孩子们打交道,她们最主要是“勤”,对学生在生活、做人、交友等细微问题,“勤观察、勤鼓励、勤开导、勤教育”;为了做好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她们每天都与班主任联系,及时互相交流孩子们的情况;为了更好的与家长沟通,她们抄下每位学生的联系电话,万一出现问题,能在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周末在接待家长时耐心听取家长意见,认真回答家长提问,主动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同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与家长交流育儿方法,得到家长的配合与理解,建立了和谐亲密的家校关系。
例如,发现学生与同学、家长、任课老师等人有误会,发生了赌气等不良心理因素问题时,通过一边与学生谈心,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主动协调好关系,一边及时与班主任老师和家长密切联系,把孩子的心理变化告诉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商讨、共同配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通过“宿舍、班级、家庭”互相配合,提高健康心理教育效果。
6.寄宿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培养指导
这些寄宿学生在心理上鲜明地体现出思家念亲、寂寞孤独、大吵大闹、不善交流、打架斗殴甚或逃离校园等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因为学生心理产生不稳定的现象,流失率一度居高不下。
此外,由于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部分留守儿童也加入寄宿行列,寄宿制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增加,寄宿人数的增多表明:学校在“校”的概念中,增加了“家”的概念。如何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温馨的生活之家”,探索了三条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1)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问题即课题,课题解决问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包罗万象,从什么地方着手?
首先摸清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现状。可以运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设计《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研,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进行全面的调查,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
其次通过对不良心理、行为典型对象的跟踪观察、分析,初步找到了寄宿制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主要不良适应心理及行为表现,得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情绪情感类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易怒、恐惧、孤独等。
②意志类问题。主要表现为遇挫气馁、缺少毅力、轻信暗示、过分依赖、倔强固执等。
③个性类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嫉妒、多疑、任性、冲动等。
④性心理类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恐惧、早恋、性冲动等。
(2)建立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只有教师掌握了心理适应能力培养方法,才能广泛的、科学的、有效的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
(3)建心理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法体系。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最终获得解决,必须全方位地构建方法体系,通过施加教育影响来调适、解决心理问题。
①亲情弥补法。由于远离亲人,寄宿学生内心孤独,对亲情有一种本能的强烈的渴望。父母不能给予孩子的爱,我们教职工可以送达呀!用热情和敬业弥补学生的亲情损失的教育主张。
教职工以“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作为职业追求,从内心深处关爱每一位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要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给孩子们营造一张爱的大“网”,充当孩子的保护神。
如建立晚间查铺制度、吃饭登记制度、衣服编号制度、体检制度、伤病学生特殊护理制度、消毒制度、持证出门制度等,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的情况实施全程、全面监管,不是亲人,胜过亲人。热心的服务,细致的制度,学校有家的温馨,营造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填补了孩子的亲情损失,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②条件吸引法。爱玩、自由、生长是孩子的天性,寄宿制学校只有添置了足够的游乐、学习设施,才能适应孩子的天性,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
③活动调节法。融教育和怡心于一体,每月坚持一次外出教育活动,把学生放回大自然、放回社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调适心理,接受磨砺和教育。构建远足、登山、乡村摘桔、野炊、打雪仗等体验类活动;打扫街道、慰问老人、社区服务、种菜养猪等服务类活动;扫墓宣誓、观看电影、与贫困学校手拉手、军营探秘、参观工厂等教育类活动;绿色旅游、公园游玩、夜游街道、集体购物、参与游戏、捉鱼捉蟹等怡情类活动;滚铁环比赛、骑术训练、球类比赛、棋类活动、玩水上行走球、攀爬空气垫城堡、校园体育节、体操比赛、校园吉尼斯等健体类活动;风筝节、科技节、艺术节、口才展示节等创新类活动;课外阅读、智趣活动、兴趣小组训练等求知类活动。
④团体辅导法。针对寄宿学生情绪易波动、意志较薄弱的问题,采用团体辅导和评比的方式开展正面教育,以鼓励学生自强意志、自我调控,适应寄宿生活。如开展的控制零食、不乱扔垃圾、默守秩序、不随意奔跑、向灾区捐款等教育活动,对于规范学生行为,缓解心理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⑤补救矫治法。对个别行为不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采用个别谈话、定期谈心、学友帮助等方式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促其提高认知水平,调控心理活动,提升心理素质。
⑥心理咨询辅导法。学校建立班级心理咨询制度,开设心理咨询室,将大量的心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⑦自我教育法。实施自我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动机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监控调节自己,进行价值判断评价自己。通过重新认识自己,明确新的要求,走上健康的自我教育的道路。我们要让学生明确知晓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要求,熟知新的生活环境,进行自我激励和自我调控,达到了安心学习的目的。
⑧学科渗透法。学科教学能丰富知识,增长技能,启迪智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形成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互为依托,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各科教师利用学科教学的机会,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了应激水平。
7.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指导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合群,有顽强意志和抗挫能力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究竟应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
(1)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能不能使每个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给他们创设一个充满关心、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教育环境,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
有这样一篇日记:“今天上体育课的时候,突然我的鼻子流血了,我心里真高兴。你知道我为什么高兴吗?因为我平时看到别人鼻子流血后,老师会赶快跑过去,用手绢给他擦血,用凉水给他擦额头,我心里羡慕极了。今天,我的鼻子终于流血了,我能不高兴吗?体育老师急忙走过来,一边照顾我,一边笑着说:‘今天吃什么好东西了?’我听了这句话,心里美滋滋的,什么都忘了。”这是一个各方面都很普通的学生写的,他普通得如同沙滩上一粒沙,海里的一滴水,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普通,才使他觉得老师的关爱对他来说是那么遥远。
然而,他对爱的企盼却从没有停止过,以至于希望自己鼻子流血来引起老师的关爱。身为人师看到这样的日记,我觉得我们对学生的爱太吝啬了,我们在关心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需要。要平等的关爱每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美国作家艾默森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要学生建立自信心,成功的体验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要孩子获得成功,要有科学的评价标准,不仅是“前几名”、“三好生”才叫成功,只要学生在努力,有进步,就是学生的成功,就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孩子的需要,它包含了一种自信,证明“我能行”。现在的学校教育还不能完全科学的评价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抓住孩子的点滴成功,由衷的赞赏孩子,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功更加重要。
有报刊曾刊载过一个孩子:家庭破裂,又被学校开除,最后因抢劫杀人进了监狱。他在狱中给他的美术老师写了一封信,感谢他给了他一生中得到的惟一一次表扬:在全班表扬他画了一幅好画,让他自豪过,为自己自豪过一次。为人师为人母我尤为这样的罪犯心痛,我相信好多孩子最终以监狱来体现人生的失败,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或很少体验过成功的喜悦和欢乐,也就难以走上成功的人生道路。
(2)培养良好的合作和交往意识。1996年出版的哈佛大学教授豪尔·加德纳的《MI—开启多元智能新世纪》就提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8种。其中之一就是“人际智力”,所谓人际智力就是了解他人与别人相处能力。而戴勒斯·李奇提出的大能力的第八条“团队合作”也是人际智力的体现,人的这一项智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势在必行。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①克服专横、霸道的习气。现在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惟我独尊、以我为中心的习气,这与“团队合作”精神格格不入,要努力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要教育他们只有合作才能做好事情。懂得做事、说话,少考虑自己,多考虑别人,才会被别人接纳。
②多做集体游戏。集体活动、集体游戏是培养“团队合作”的有效方法,如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活动,都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取胜的,需要巧妙的传接、精心的合作。
(3)培养良好的意志心理和品德心理
①加强意志品德的教育。古之成大事者,不惟又超世之才,已有坚忍不拔之志。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教师要经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在克服意志薄弱方面加强针对性地训练指导,养成学生的持久性、坚韧性,做任何事情的恒心和勇气。
其次,多为学生创造一些磨练意志品质的情景和机会,如军训、社会实践,劳动锻炼等,将意志磨练渗透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②学会尊重。对别人的尊重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社会交往中人人是平等的,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时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
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激励人心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良好的自尊心的树立需要同学们的接纳和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此外,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还包括尊重他人的休息,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隐私等。
③学会关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勒斯·李奇,提出十一种大能力的第七条就是关怀。关怀就是对别人有爱心。要学生学会关怀,首先要学会关爱家人,如帮家人做家务、父母病了帮忙拿药或做饭等,只有孩子学会了爱父母、爱家人,将来才可能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
其次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想着为同学过个快乐的生日,小伙伴生病了,知道去探望等;再次让学生广泛的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关怀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4)学校家庭共同呵护孩子的心灵目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家长过分重视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特长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一方面学校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另一方面,要引导、指导学生家长学会从心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此外,学校还应通过讲座、发放有关学习资料等形式,使家长掌握心理发展及教育的知识,增强家庭教育和心理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8.不良心态学生健康心理教育指导
现阶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诸如厌学、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群、独立能力差、亲子冲突呈增加趋势等。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
(1)学习类问题。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有两种现象:
①恐惧。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校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②厌学。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学习差的同学。
(2)人际关系问题
①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兴趣。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想法,诸如:认为老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同学”的,认为老师“处事不公正”的,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的……等等。都反映出学校中师生关系的问题。
②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
③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谐,使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3)情感类问题。中小学生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
引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小学生缺少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其次是错误的传媒导向,使小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再次是商品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怪异的社会价值观,使小学生一时难以选择。
(2)个体原因。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7—13岁,大多数属于“青春前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变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异常疾病,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也会产生异常或病态的行为。
(3)家庭原因。当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加上错误的家教策略,由于“代沟”的存在,缺少沟通与理解,孩子的心理矛盾不能及时排除,使孩子的心理朝畸形发展。另外,单亲家庭也会造成中学生在心理发育上显得不够健全、和谐。
(4)学校原因。由于课业负担很重,考试频繁,加上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导使学生处于恐怖和焦虑当中。
如何应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呢
(1)紧抓课堂机遇,培养健康心理。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教育就应该包括对如何求知的教育和如何做人的教育。陶行知先生也这样来评价师生的教学活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如何教人做人应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抓住课堂契机,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利用主题班会,培养健康心理。对于班主任来说,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工作开展的难易程度,因此,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高年级学生碍于面子,怕人说“出风头”而又羞于表现自己。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主题活动使学生明白:为他人、为民族、为国家而奋斗、而表现,并非“个人主义”,相反应该大力提倡。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晨会课,健康教育课,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心理健康咨询,建立学生档案。对各班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做到心里有数,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纠正那种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培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5)特别的关爱,培养健康心理。对学习差,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应给予特别的关爱,帮助他们学习,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以减少由于学习差而出现的种种不健康心理。
(6)开设交流信箱,培养健康心理。高年级学生所处的发育阶段,决定了他们生理和心理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我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
(7)转变家教观念,培养健康心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家教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如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对孩子要求过高,动辄打骂;要么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这就导致学生心理也走向两个极端:对要求过高的家长,学生心理常处于恐惧状态,性格内向,甚至为免打骂,有的还学会了撒谎,报喜不报忧;而对放任自流的家中,学生心理则过于散漫,多次教育都难显成效。
为此,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形式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分析利弊,转变家教观念,实现家校联合,家社联合,家校社联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让学生心理的荒漠变绿洲。
9.小学生的阳光心理教育指导
近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则起主导作用,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多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小学生授课。教学辅导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科知识的系统讲授,而在于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特别重视小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于参与和活动之中。
(2)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小学生健康心理的结构是多元的,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人格因素构成的多系统、多侧面、多层次和多级水平的开放性的结构系统,因而小学生健康心理的辅导不仅是健康心理辅导课的任务,同时也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每一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健康心理的辅导作用,即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健康心理各要素全面和谐地发展。
(3)与班队会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地接触小学生,通过谈心、交流,深入小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内心体验和烦恼;把握小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队会。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少先队活动及各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调整与辅导,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4)建立心理辅导室进行个案教育。心理辅导室由专职教师负责,持证上岗。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要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和适合儿童的特点。对辅导的对象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做好记录,尽量让所取得的资料详实。同时应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如:学会放松,让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听音乐、体育锻炼等方法调节;学会倾诉。让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找人倾诉,或者通过写日记的形式,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学会行为改变,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不良行为进行训练、进行塑造达到良好行为养成和强化之目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总体结构中的奠基性工程。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一切形式的素质教育都是无从谈起的。
抓住主线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所谓“两条主线”,一条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辅导,一条是指面向少数学生开展补救性的个别辅导。所谓一个“氛围”,使指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
通过两个途径,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辅导。
(1)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不能使每个学生的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给他们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教育环境,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而能不能使每一位教师都自觉地在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键则在于能不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使教师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学校心理咨询不能离开课堂教学孤立存在。因此,我们要一手抓心理咨询,一手抓学科渗透,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全方位展开。为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我们要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教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渗透。
①优化课堂结构如果对学生进行训练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说教式的面目出现,就难以与学生沟通,势必影响实验效果。
我们要把活动渗透到语文、数学、品德、音乐、美术、自然等学科中。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达到消除学生不敢发言,不会表达,在公众面前胆怯的心理障碍。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表达、思维、操作等能力。
②寻找训练心理对应点现行的各种教材中有许多心理训练对应点,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时,及时挖掘、及时渗透,使训练健康教育在各学科中得到落实。
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设计德育教育的教学环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适时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彩小”意识。例如:一年级《想飞的乌龟》一节课,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又是也许会失败,如果你遇到了这样问题你会怎么做?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谈话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③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我们的教师要本着鼓励、赞扬的原则,把对学生的心理训练渗透到课堂的每一环节。如:给胆怯的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你能行”的暗示,让他们战胜自卑的心理,和同学们平等相处,以竞争、乐观的精神面貌参与学习。
(2)通过心理课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设置每周一节心理导向课,每位老师都要与一名学生建立“心理咨询谈话卡”,开设心理咨询室,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好,不但内容具体,可操作性也很强,但是我们认为,还是应该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更好。根据在咨询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增设新的心理内容。如:“如何克服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怎样与别人友好的相处”、“经常与父母发生矛盾怎么办”等。使学生受到更全面的训练。在心里导向课上力求打破常规授课的模式,力求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通过两种途径面向少数学生开展补救性的个别辅导
(1)依靠专业力量进行个别咨询主要是由心理系教授亲自做辅导,对一些心理障碍较严重的孩子,需借助专业心理老师的帮助。
(2)开设心理辅导室我们持一种较为谨慎的态度,选取学习过有关心理咨询知识的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同时每位教师,也都较固定地跟踪一位学生,记录在“个案追踪”之中,及时了解或排解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心理危机。
(3)建立咨询档案每位老师都要与一名同学建立咨询关系,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查、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行为习惯、性格特点,针对学生主要问题定期与学生进行交谈,并纪录谈话内容,以便长期跟踪调查。我们要将老师的跟踪纪录,装订成册,建立了咨询档案,目的是为了老师长期跟踪调查时,更方便、更加有的放矢地做好咨询工作。
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
(1)加强师德教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及《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有关规定,引导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师德建设要常抓不懈,只有当这样一种职业道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深刻的教育理念和自觉的教育行为时,才能真正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谐氛围。
(2)关注教师自身健康。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许多源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而教师的教育方法之所以不当,除了教育思想方面的原因之外,往往还有教师自身心理的问题。因此我们也很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3)做好家教工作
①尊重每一位家长,做好家教工作,个案学生经常与家长联系。辅导老师定期做谈话工作,并多次与家长交流,获得家长地支持。
②举办家教讲座,请心理系教授给学生家长上课,提高家长素质,帮助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
(4)形成心理健康氛围。经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对于社会和广大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辅导”已不是陌生的名词。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加强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及家庭行为评价,充分利用《小学生质量评价手册》以及学校自己制定的《学生家庭行为评价》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来自于方方面面,有来自于老师的、家长的、同学的和自身的,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就比较全面,较好的避免了主观、片面的评价,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
抓住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品质训练活动
(1)自主规范的养成教育。素质教育在于养成习惯,一旦习惯养成就自然内化为素质。开展“磨练意志”训练当今独生子女还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就是娇气,不能吃苦,针对这一情况,要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训练学生的毅力和吃苦精神,倡导学生自己制定班规,确定自己在学校以及家中的劳动岗位。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倡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通过科技展板、橱窗、队角、广播、闭路电视普及科技教育,通过科技活动、环保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关注社会活动,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
①开展回收废旧电池、废旧报纸活动。开展回收废旧电池、废旧报纸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含义。同学们路上捡到的、家中用剩的电池、报纸都拿到学校,由学校统一回收处理,换来再生纸、作业本给同学们使用,同学们在回收工作中积极主动,有的班级还专门开了有关“节约能源”的主体中队会;有的班级在板报中专门介绍了有关的知识。
②设立广播站培养主人翁意识。设立广播站培养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我是学校中一员,我要为学校做出自己的贡献,使学生体会“我是彩小的小主人”的主人翁意识。各班推荐了好的广播员到学校,组织了校红领巾广播站。报道学校、班级发现的好人好事,给大家讲故事,组织广大同学投稿,同学们在广播中听到了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感到亲切自然。
10.中学生的阳光心理教育指导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2)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3)繁忙学业、激烈竞争。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素质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2)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3)用理想作用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4)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11.女中学生的阳光心理教育指导
学校应本着“全面发展,因性施教,优化个性”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确立培养具有“博学、博爱”精神,能够自尊、自信、自强、自律,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新女性的办学目标,构建现代女性修养、人文基础类、科技探究类、艺术体育类等课程体系。
有特色的《女中学生心理辅导》课
我们知道,没有心理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心理健康的人格是不完整的人格。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体。人的发展可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而且低一级是高一级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往的教育把处于中间层的心理素质教育忽略掉,既不利于生理素质提高,又抑制了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实质上,学生的发展不只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发展,还有学习技能、交往技能、情趣、意志力、性格、自我意识等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以,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心理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教育,而且心理教育是各育的基础。
今天的女童、明天的母亲,母亲的素质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开设女中学生心理辅导课,扶助学生健康发展,对女中学生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乃至今后生活、生命质量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要通过《女中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实施干预。
《女中学生心理辅导》课目的
通过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进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形成自信、独立、进取、坚毅、创造、责任感、乐观、真诚、合作、勤俭的人格特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最终实现人格和谐发展。这里,我提出现代人应具备的十种人格特征,辅导目的是实现人格和谐发展。
《女中学生心理辅导》内容
确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首先要明确依据什么原则选择辅导内容。确定辅导内容应依据的原则有: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选编辅导内容的指导思想;辅导内容应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全面性;
(2)遵循办学理念设计辅导内容,突出女校特点。体现“博学、博爱”校训精神,培养具有“四自”精神的女性。要“立足于学生当前成长,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
(3)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以青春期人生教育为重点,以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目的。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确定辅导内容的分量和难度。
具体内容:
认识自我篇:心理健康与我、我是谁、现代女性人格特征、人格完善处方;
女孩成长篇:青春期、青春、与男孩交往的方法、我是女生、女孩天生就爱美、慎重做出决定、女孩自我保护;
学习辅导篇:女孩男孩谁更聪明、习惯方法重于分数、记忆的窍门、脑力体操、分享学习、应考策略;
情绪辅导篇:情绪与女孩成长、驾驭情绪:;
交往辅导篇:怎样让别人喜欢、真诚是金、交谈的艺术、女孩相处的方法、理解你的人是我、网络、网友、我的老爸老妈;
人生设计篇:人生价值、女性优势与成功、自信是成功的秘诀、信念是成功的关键、习惯成就人生、性格决定命运、生涯设计。
《女中学生心理辅导》辅导方法
心理辅导课要调动所有学生参与,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达到辅导目的。又因受课程设置限制,心理辅导课不是主科。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考虑可操作性,并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学生是自己心理发展的主人,要坚持“辅人自辅、助人自助”辅导原则。
(2)辅导过程即教育。要创设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真诚互动、以情育人的辅导气氛;
(3)运用参与式、互动式的辅导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受益;
(4)为使辅导收到实效,采用“一课一专题,每课有收获;课课有联系,学年大受益”的辅导策略。这样可以解决课时短、间隔时间长给辅导带来的不利因素。
受欢迎的《少女课堂》
《少女课堂》
女生与男生相比,她们对性生理知识的知晓比男生差,学生对目前学校性健康教育评价不高又寄予期望。
应当指出,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法落后已经成为青春期教育障碍。从社会环境看,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性健康教育读物太少,而充满性挑逗的口袋书很多。不适合青少年的街头小报、性用品广告、影视剧画面、声讯电话、黄色网页充斥四周;从家庭方面看,不少家长的观念滞后,很多家长不具备应有性教育知识。当他们面对青少年遇到的青春期问题往往采取“限制”、“堵”的方法,个别家长甚至采用“强制”、“暴力”的方法。所以,性健康教育观念滞后、方法陈旧与学生对性健康教育需求的矛盾已经成为青春期教育的主要矛盾。学校、社会、家庭应该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青春期是由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过度时期,是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形态、生理、内分泌、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教育不当则会影响一生的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性生理和性心理变化,学习异性交往规范,把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发展成纯真的友谊,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和确立人生目标上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既是性健康知识教育,更是人性教育、人格教育、人生观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责任意识,形成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自制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是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
《少女课堂》活动可以概括为:一个理念、三条原则、四级目标、六次活动。
(1)一个理念。把科学的性知识给学生,把性健康教育与理想教育、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学会自尊、自信、自爱、自护。
(2)三条原则
①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同步原则。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性生理教育是基础,性心理教育是重点,性道德教育是核心。性生理知识教育意在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性生理,形成健康的性态度、性观念;性心理教育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性心理发展现象,形成健康的性心理。性道德教育是贯穿教育活动始终的教育。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性观、男女平等观、婚恋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性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②适时、适量、适度原则。所谓适时、适量、适度,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和规律进行性健康教育。
一是要考虑年级年龄的跨度。初、高中六年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六年,教育计划必须考虑这一特殊情况,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现状,制定教育计划,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二是要考虑个体发展差异。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个体间的性生理成熟度、性意识发展水平均有很大差异。初二开设《少女课堂》,教育内容侧重于基本的性生理、心理知识,侧重于行为方法的指导,高一开设《女中学生心理辅导课》,讲一些较深的性生理知识,但侧重性心理健康指导,重点是价值观、责任感、人生观的教育。对于个别学生提出的更深的、不具有普遍性的性生理、心理问题,则应采取个别咨询辅导的方法来帮助她们。
③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同原则。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同进行,最终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四级目标。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理解性生理、性心理变化,形成健康的性态度;
帮助学生认同性别角色,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意识;
帮助学生理解同性、异性交往行为规范,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积极的人生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自制力进行性伦理选择,升华人性,提高生命质量。
(4)六次活动。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安排六次教育活动:
生命的奥秘、我和我的心理、学会交往、学会自护、认识性病、远离毒品。
(5)教育活动时间及教育形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暨《少女课堂》教育活动每年安排在初二年级进行。
每学年安排六次活动,即每月一次活动。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暨《少女课堂》教育活动,主要采用专家授课制,同时也采用讨论式、参与式的活动课形式。
专家授课60分钟/次,学生与专家面对面交流20分钟。
为使每一次活动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我们聘请12个学生做“少女课堂小研究员”,收集同学们的意见。
每讲之前主持人与专家共同制定授课提纲。请求专家授课要知识与实例结合,充分运用数字图片说话。专家要着职业装讲授。
温馨的《心理调节室》
专为女中学生服务的心理调节室,集心理咨询、心理测验、读书自助、音乐调节、热线电话等五种功能于一室,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诠释每个部分的功能:
知心岛:你说我听,排忧解难;
自助吧:阅读书籍,升华人生;
测试台:点击鼠标,认识自己;
轻松驿站:音乐倾听,整理心情;
女孩热线:电话倾诉,感悟成长。
在整体布局上,突出“尊重、平等、温馨、轻松、宁静”的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人格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增强了女孩自信心。受错误的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的影响,女孩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女不如男‘的思想而产生自卑心理。辅导课增强了女孩子的自信心,让她们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扬起了生命的风帆。学生认识到女孩学习理科不如男孩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女孩有很多的优势,重要的是自信、努力、排除干扰、注意学习方法,同样可以优秀。
(2)感悟到人生价值。升华了人生境界,学生在总结中说:“心理课使我知道了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心理课使我的身心得到了净化,我要珍惜现在的好时光,好好度过自己的18岁。”“心理课使我变得更成熟,更开朗。”“我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感到生活并不是想象得那样无聊,而是非常有意义的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
(3)学到了心灵修养的知识。通过辅导学习,学生理解了积极的心境最重要、适度紧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性格决定成败,学到了女孩自我保护知识、异性交往方法、亲子交流方法、情绪调节方法、增强自信的方法。学生在总结中说,“以前,我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也不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经常用凉水冲脚,上了课我明白了怎样爱惜身体。”“我带着激动和好奇的心情来到少女课堂,听老师讲青春期心理我才知道为什么有时我的心情会忽好忽坏。”“我知道我要做一个自信、进取、有智慧、乐观、真诚、善良、有责任感的女孩,做一个健美、文雅的女孩。”“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从正确的渠道了解性知识。”“我明白老师家长为什么不同意早恋了,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应该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跟异性交往的方法。”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一门重要的课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潜移默化地指引我。”
(4)协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摆脱困境,增强面对困境的能力和勇气,宣泄不良情绪,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预防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12.农村中学生的阳光心理教育指导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初中学生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感知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环境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农村初中学生在从小学步入中学后,普遍存在着学生的心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破罐破摔心里。在学校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后进生往往由于成绩、操行方面弱于其他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行为上也常常表现为孤独、羞怯。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或是基础差,或者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因为环境不佳,经过努力后仍然得不到改善,于是责怪自己,怨恨自己,最后破罐破摔以求心理负荷的释放。
(2)耐挫能力差。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父母的过分宠爱、激烈地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当代初农村中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力和信心,经受不了批评,遇到挫折不是勇于战胜困难,而是逃避困难,失去信心,甚至遇到挫折后感到压抑、想不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比小学紧张,而且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差,缺少自信心,特别是当学习成绩表现不佳时,更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往往无所适从。
(4)情绪起伏变化大。调控能力差,初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大,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初中学生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5)人际交往不适应。现在农村初中学生有少部分是独生子女(约占2%左右),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部份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偏激、固执,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差。
农村学生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在学校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心理素质为基础。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意志、情感等因素的助长和推动下完成的,一个人整体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学教育将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为此,在学校教育中怎样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已迫在眉睫。
农村初中学生现代心理素质是具备以竞争与创新为主的,主动迎接挑战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抗挫能力。抗挫能力是人们对外界压力的适应能力,或人们对挫折的抵抗能力。抗挫能力是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不利的环境中或遇到困难、失败时,始终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和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环境的压力,主动向挫折挑战,勇敢战胜挫折,保持正常的心理活动,从而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2)坚强意志。坚强意志是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的必要条件;是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更是现代心理素质的突出表现、是一种勇气。初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处于心理发展的可塑期,有进取心但有时往往有始无终。因此,培养初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尤为重要。
(3)冒尖精神。敢为人先、敢于冒尖是一种勇气,是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表现,更是现代心理素质的表现。一个人如果具有了冒尖精神,那么在自身奋斗过程中就不会在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靠自己强大的勇气和信心做出冒尖的成绩。
(4)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是现代心理素质的关键。培养具有竞争精神的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调动自自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敢于冒尖,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勇往直前,不断攀登,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
(5)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现代心理素质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创精神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五大特征。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才能以不断地创新来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有着家庭环境、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的不同,所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初中学生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更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1)提高挑战能力。在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技能技巧,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
(2)优化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需要教师用“放大境”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教师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
(3)锻炼坚强意志
①讲解有关意志锻炼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可塑期,往往做某些事情三分钟热情,有始无终。因此,各科教师尤其是政治课老师要注重讲解有关意志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意志是人行动的强大动力,是克服困难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成为生活中强者的必要条件,锻炼意志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还有明确的锻炼目标和计划。
②参加体育锻炼,进行体能意志的锻炼。表现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尤其是长跑,这是最能锻炼人的毅力和耐力的活动。
③找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明确目标。这就需要学生在订立目标时,不能太远,要切合实际,然后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或改变,从而增强成功的体验。
(4)提高耐挫能力。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长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等,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差。对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尤为必要。
①正确认识挫折。学校教育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的必要性、随机性、两重性,从而夯实基础,降低受挫的损害程度。例如:开设心理健康课或聘请专家讲解挫折教育课、兴办抗挫经验班会等。学生有了这些关于挫折知识的心理基础,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多的惊慌,就会认真对待。
②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挫折。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信任,要认学生知道凡挫折都是可以战胜的,信心是战胜挫折的精神力量,勇气和胆量是克挫制胜的有力武器。例如: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采用因材施教,降低学习难度和要求,要帮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③要认真分析受挫的原因。绝大多数挫折都是由一定原因造成的,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对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影响很大,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等。
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社会因素,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因此教师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认真分析,彻底搞清学产生挫折的原困,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逐一解决,或帮助学生调整目标或创造所缺条件等,排除障碍,走向成功。
④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教育、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5)鼓励冒尖精神。由于受中国传统“中庸”思想的影响,不少初中学生缺乏勇气和创新精神。例如,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主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既使会也不说,害怕出错,影响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信誉等不健康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冒尖。
①创设机会,营造氛围。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想法、见解讲出来,注重营造班级和谐向上、竞争进取的氛围。例如:在政治课教学中师生角色互换,时政五分钟演讲、对问题的分组讨论、抽鉴回答问题等,以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
②开展活动,发扬精神。鼓励学生冒尖,班集体应组织各类活动,诸如:演讲比赛、运动会、卫生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争先意识、团队意识,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大显身手,去实践各种机会,总结成功经验,提高心理品质,从而增强信心。
(6)培养竞争精神。没有竞争机制的社会是惰性的社会,缺乏竞争精神的个人也只是消极的个体。竞争能力是一种具有远大抱负、一种不断追求、不断攀登的精神。当代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又往往缺乏耐力,表现为开始做某件事情时,信心十足,斗志昂扬,但一遇到困难、失败,又失去勇气和信心。
为此,在中学教育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构筑一种你追我赶、相互竞争、既团结又友爱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竞争精神,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在学习中敢于冒尖、敢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满,从而促进个人进步,增强自身实力。我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组织各种竞赛,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例如每学期组织一次运动会、故事会、演讲会、猜谜语竞赛等,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竞争精神。
②实行班干部竞选制。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竞争时代。在班级中引用竞争机制选拔班干部,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竞选班干部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素质水平就可进入班干部队伍,只有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规章制度,方能脱颖而出。
③创设竞争机会,开办“我之最”、“我的特长”活动。例如,在班级中开展踢球、游泳、剪纸、演讲等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作为教师来说,应善于发现,注意引导,并给他们创设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通过开展“我之最”、“我的特长”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亮出自己的“绝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之体验成功的乐趣。
(7)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有希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勇于发言,积极讨论,手、口、脑并用,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①布局提问,培养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思维从问题开始,敢于提问正是思维的原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适时布疑,巧妙质疑,灵活释疑,从而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主动学习,积极思维。
②抓联系,促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思维能力。一是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清教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研究的对象从不同角度、方面、层次进行思考,将疑问伸到深处,使问题的提出和发现更具有新意,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思考。
③抓逆向,求突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还会怎样”,从而启迪学生思维,提出独到的见解。面对习题及答案接受它的基本思路,但不能满足现成的答案,鼓励学生力求突破,从反面思考,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分析问题,让自己独特的想法脱颖而出,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向创造性思维发展。例如:人有远虑未必无近忧(用意识反作用,因果关系原理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未必黑(用内外因辩证统一原现分析)等。这些对问题的逆向思维,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的束缚,从而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校、教师、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需要教师率先垂范,锐意进取,不断更新结识结构,积极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主动适应就社会,迎接挑战。
培养新型的师生心理相容关系
学生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如: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教师的嘲讽,带有惩罚性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教师与学生紧张的师生关系,相互间缺乏心理沟通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培养以下的新型的师生心理相容关系。
(1)民族与平等:教师民主、学生自主自动;
(2)关心与理解:充满对人的关心,接纳对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3)真诚坦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伪装,不说谎,沟通顺畅;
(4)相互独立,各负其责,互相配合:教师负起教的责任,学生尽到学的义务,主动适应积极合作;
(5)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服务: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客户”;
(6)能够说“不”,好建议受欢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不适当的安排可以而且能够说“不”,并有其他的选择,学生的好建议,能够得到教师的欢迎。
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融洽了师生关系,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13.大学生的阳光心理教育指导
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事实说明,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没有振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不可能成为高素质人才。许多成功人士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些事业失败、人生挫折的人,也往往是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经不起困难、挫折乃至成功的挑战和考验。必须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亟需疏导和调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为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心理问题,是“三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以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前提。反之,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三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工作,不断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努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大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又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既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开展针对个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要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
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哲学社会科学课中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必须结合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多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心理障碍。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知识竞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并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和校园网络的作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环境。广泛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加强思想、感情、心理的交流与沟通,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化解矛盾,润物无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心理品质得到磨练、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容易诱发心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解开心理疙瘩。心理健康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把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特别是要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大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以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
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必须建立新的工作体系。当务之急应建立测评体系,研究制定符合我国社会文化条件、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标准,并认真组织测评工作,设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工作的预见性。应建立心理问题高危人员的预防和干预体系,做到尽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体系,在学生工作系统设立专门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必须下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下力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同时,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