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深化研究:兼驳西方非科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马克思关于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理论

第五章 马克思关于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理论

马克思以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环环相扣地论证并解决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问题。资产阶级虽然在商场上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但在根本利益面前,是作为一个整体采取共同行动来对付无产阶级的。资本通过不断把剩余价值资本化,扩大再生产的规模。资本积累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同时也必然消灭自己。资本积累的趋势是实现个人所有制。马克思的这部分论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一、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

在马克思之前的经济学家中,最有成就的是李嘉图。但是,李嘉图有两个问题不能解决,该学派因之解体。这两个问题是: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等量资本如何获取等量利润?第一个问题是说,工人付出劳动,创造了价值,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就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但是,如果是这样,劳动创造的价值都让工人拿走了,资本家还怎么发财?或者说,劳动价值和劳动价值进行等价交换之后,资本家为什么还能发财?这个问题是在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价值之后解决的,在第三章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本章我们介绍马克思如何解决第二个问题,即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一)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是经济学的一个难题

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是指社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量与资本量成比例。在全社会,无论哪一种行业,只要投入相同的资本,都必然按相同的比例获得利润。比如,有的资本家投资金融业,这种资本就是金融资本;有的资本家投资制造业,这种资本就是产业资本;有的资本家投资商业,这种资本就是商业资本。在竞争中,有一种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如果某一行业的利润量下降,则资本家对这个行业的投资就会减少;如果利润量增加,资本家的投资就会增加。这种现象是等量资本追逐等量利润引起的。例如,当机器制造业的利润高,而食品工业的利润低时,人们会把投资于食品工业的资本撤出,改投资机器制造业。当投资于机器制造业的资本增多,生产扩大,产品增多后,机器制造业的利润下降。此时,由于食品工业有大量资本撤出,生产萎缩,产品减少而致利润上升。这种资本在机器制造业和食品工业间的转移现象和资本家的撤资与改投资行为,一直到机器制造业与食品工业的利润大致相等时,二者的生产规模才会大致稳定下来。或者说,直到等量资本能够获得等量利润时才会稳定下来。产业资本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金融资本、商业资本也是资本,必然带着资本的天性,也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但是李嘉图学派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二)马克思解决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方法

马克思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巧妙而深奥。这个问题与剩余价值紧密联系着。马克思以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从而解决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问题。

1.利润的来源——剩余价值。利润来自哪里?来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按照马克思把商品价值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的理论,不变资本即机器、厂房、原材料、劳动工具等,只能通过人的劳动转移至新产品中而不会增加;可变资本即劳动者工资部分的价值,由资本家付给了工人;超过工人工资的部分即剩余价值,是资本利润的来源。剩余价值多,利润就丰厚;剩余价值少,利润就少。资本家通过投资追逐利润,实质上是追逐剩余价值。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实质上是资本平均瓜分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既然利润是由剩余价值转化的,那么,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不同部分的比值就产生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值是剩余价值率。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m′表示剩余价值率,m表示剩余价值,v表示可变资本。

如果资本家给予工人的工资v是100万元,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m是11万元,那么,剩余价值率

3.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值是利润率。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p′表示利润率,m表示剩余价值,v表示可变资本,c表示不变资本。

如果资本家购买机器、厂房、原材料等不变资本c的数额是1000万元,给予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v是100万元,资本家预付的资本是1000万元+100万元=1100万元,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m是11万元,那么,利润率p′=11/1100×100%=1%。

4.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不同意义。比较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可以看出,剩余价值率的值比利润率的值高很多。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意义大不相同。

从工人的角度看,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越高,说明资本家的剥削越严重。比如,有甲、乙两个资本家,他们都雇佣了1万个工人,付给每个工人的工资v都是100元,总额都是100万元。但甲资本家雇佣的工人创造的总剩余价值m是10万元,剩余价值率m′=10/100×100%=10%;乙资本家所雇佣的工人创造的总剩余价值为11万元,剩余价值率m′=11/100×100%=11%。比较甲资本家和乙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率就可以知道,乙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比甲资本家高。

但是,资本家可不这么看。资本家投资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假若上述甲、乙两个资本家的投资,其不变资本c都是1000万元,雇佣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v都是100万元,c+v=1000万元+100万元=1100万元。甲资本家雇佣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m是10万元,则甲资本家的利润率′=10/1100×100%≈0.91%;乙资本家雇佣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11万元,乙资本家的利润率p′=11/1100×100%=1%。上述情况显示,投资同样数额的资本,乙资本家的利润率高,甲资本家的利润率低,这是甲资本家所不能接受的。这种情况,可能使甲资本家一方面丧失良心和道德,在加重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度上下工夫;另一方面,他强烈要求利润平均化,以求投入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