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矿工郝珍
人物简介:郝珍(1936—1968),宁夏贺兰人。1968年1月因公殉职,1969年11月被石炭井矿务局党委追认为中共党员。
郝珍出生在宁夏贺兰县潘昶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9年, 23岁的郝珍响应建设新中国煤矿的号召,到石炭井当上了一名矿工。当时的石炭井一片荒凉,人们常用“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来形容这里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艰苦,生产条件更是艰苦,住帐篷,吃干粮,抡大锤,人拉肩扛。
郝珍吃苦在前,抢先争先,处处赶在工友前头。一次,为了抢运设备,要把几吨重的铁家伙从山口运到几里远的工地,郝珍带头拉起粗粗的牵绳,肩头拉出了血,他依然引颈伸臂,带头高喊着号子,直到把设备拉到工地。郝珍和工友们战天斗地,哪里最困难、最危险,哪里便有郝珍出现,领导表扬他,工友们敬佩他。对表扬和敬佩,郝珍不骄不躁,始终想到自己是贫苦农民的儿子,是工人阶级的一员,必须处处在先,事事在前。
郝珍是个回柱工,即在工作面回收顶板支架。当时回收支柱,靠抡锤倒棚,是件费力又危险的苦活,有的人不愿意干,郝珍却抢着干。由于工作面狭窄,要弯着腰或蹲下抡大锤,一个班下来满身汗水,满身煤灰,累得腰酸腿疼,浑身上下只有口中的牙齿是白的。郝珍总是抢在最难干最危险的地方回柱。一次,郝珍在一处顶板破碎处回柱,支架撤倒后顶板塌落,一块石头砸伤了郝珍的腿部,工友们劝他升井休息。郝珍揉了揉伤处,站起来试着走了几步又坚持干了起来。第二天腿部又红又肿,他也没有休班,忍着疼痛拐着腿照样下井回柱。
郝珍患有关节炎,采煤工作面阴暗潮湿,两条腿经常作痛,有时疼得满头大汗,但他咬紧牙关,坚持上班。他上班走在前头,下班走在后面,从来没休过伤病假。怀揣着病假条坚持上班,在郝珍那一代是常有的事,但像郝珍这样未曾休过伤病假的人却不多。郝珍常说小伤小病的,在井下出点汗,累一累就好了。一次他关节炎发作,两条腿疼得走不动,头上汗珠直流,他双手攥着拳头,用力砸着腿关节,不停地走动,仍然坚持回柱。工友们劝他升井休息,他只是微笑着摇摇头,把回柱的大锤抡得山响。
郝珍爱矿如家,对矿上的财产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从不乱拿矿上一块板皮、一块煤。但他每次下班总不空手,捡回一个木椟、一节炮线、一股铁丝,把它们送到仓库里,以备再用。一次,他和工友们下班,已走出回过柱的工作面很远,他突然想到有把电钻埋在采空工作面,他毫不犹豫地返回工作面,用铁锹一点一点地翻动土石,直到把那把电钻找出来。这把埋在井下的电钻只有郝珍知道,他不去找便埋在井下无人知晓,既不少拿工资,也不影响他什么,可他却用了几个小时,累得精疲力竭也要把它寻回来。
还有一次,一根柱子被深深地埋在回柱工作面上,由于工作面低,浮土深厚,人只能蹲在工作面作业,使不上铲和锹。郝珍便用双手扒开浮土回收这根木柱。他汗流满面,手指扒得流血,但他依然不停地扒。工友们看着心疼,劝他算了,不就是一根柱子嘛。郝珍说,一根柱子连着矿山,连着党和人民的事业,是不能随便埋在井下的。郝珍最终把这根柱子扛出了工作面,工友们纷纷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荣誉,对郝珍那一代人来说是生命,是一种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郝珍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他把一张张简朴的奖状看得如生命一样重要。但郝珍能正确对待荣誉,一次,班里评先进生产者,大伙一致推荐他,他却力荐自己的徒弟,最终把荣誉让给了年轻人。徒弟拿到奖状后,感动得泪流满面,对郝珍说:“师傅,我一定像你一样,把终生献给矿山,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郝珍主动让出一张奖状,感动了一批年轻的工人。
1968年11月的一天,本该轮休的采煤组长郝珍,主动放弃休息,带领全组连续工作。当时,矿上全部是炮采作业,采煤工作面支护用的是坑木。郝珍和工友们正在紧张的作业中,一根又粗又长的坑木从工作面上部溜槽滚落下来。坑木飞速滚动,来势凶猛,整个工作面声若炸雷,处在十分危险的情景中。若滚出溜槽就会把工作面上干活的工友撞翻;若撞倒支架就有造成顶板塌落的危险,眼看一场重大事故即将发生,国家财产、工友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关键时候,郝珍对工友大喊一声:“闪开!”便飞快地冲到溜槽边,顺手拿起一块木板顶住飞滚的坑木。但坑木太重,滚动力巨大,把木板和郝珍一起撞到溜槽里。木板和郝珍的身体阻挡了坑木的滚动,避免了工友被坑木撞伤的危险,避免了一场更大事故的发生。
郝珍被坑木撞成重伤,肋骨折断,肝脏等破裂,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抢救后才苏醒。他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完成任务……”经医院全力抢救,郝珍终因伤势过重,光荣牺牲。
石炭井矿务局党委于1969年11月追认郝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石嘴山市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知,在全市开展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好矿工郝珍学习的活动。
当年,《宁夏日报》曾以《好矿工郝珍》为题发表长篇通讯宣传郝珍的英雄事迹。郝珍成了那个时代的矿山模范人物。他的名字和事迹在百里矿区家喻户晓,有口皆碑。
郝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实实在在的英雄行为感动了时代,感动了矿山,感动了矿山上的一代人。人们称赞他、学习他、钦佩他,他成了一代矿工高大而光辉的形象代表。
(供稿:娄天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