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司马迁(约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家庭。他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曾任太史令,学识渊博,著《论六家要指》,纵论天下学术。
司马迁勤奋好学,自幼跟祖父和父亲读书学习。他曾跟随儒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跟随五经博士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家庭教育和从师学习为司马迁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二十岁时,开始了广泛的游历研学活动。他从长安出发,游历范围涉及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在游历过程中,司马迁寻访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凭吊屈原,察访韩信母亲的墓地,拜谒孔子圣迹,游览春申君的宫殿、孟尝君的故城以及信陵君所在的大梁,又到丰沛一带参观西汉开国君臣的故居……游历不仅让司马迁了解了各地的民风民俗,还加深了对历史政治的理解。司马迁搜集了许多资料和传说,对日后撰写《史记》起了很大作用。
司马迁结束游历返回长安后,于汉武帝元狩元年(约前122)入仕为郎中。在任郎中其间,他奉旨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也曾作为侍从陪汉武帝巡狩封禅,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这些经历开拓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因病不能作为侍从随汉武帝封禅泰山,滞留在洛阳,抑郁而终。父亲去世前,嘱咐司马迁完成其未竟的著述之事。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接替父职继任太史令。为实现父亲遗愿,他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震怒。司马迁仗义执言,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收审,之后遭受宫刑。这种奇耻大辱,令司马迁近乎崩溃。尽管后来司马迁遇大赦,升为中书令,但惨痛的教训让他对政治失去了兴趣。
司马迁受到父亲的影响,对道家思想颇有认同。但他最服膺孔子,深信孔子“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立名思想,希望能够效法孔子,写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传世著作。父亲的遗命和自觉、强烈的文化责任感,使他在逆境中坚韧不拔,最终完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制《史记》。
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是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改变了以往历史记载以时间、国别为中心的写法,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史记》也成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他开创的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例,为后世史家所遵循。《史记》被西汉刘向、扬雄誉为“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种实录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在《悲士不遇赋》中说:“没世无闻,古人惟耻。”尽管在他死后多年,《史记》才开始流传,但至今不衰。司马迁也因此被尊为“史圣”。他虽然活着的时候深感怀才不遇,却最终完成了对“没世不闻”的超越。